藍胸秧雞

藍胸秧雞

藍胸秧雞(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 ),是秧雞科紋秧雞屬鳥類

藍胸秧雞全長約26cm,嘴長直而側扁稍彎曲,鼻孔呈縫狀,位於鼻溝內。翅短,向後不超過尾長,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第1枚初級飛羽的長度介於第6枚和第8枚之間。尾羽短而圓。跗蹠長短於中趾或中趾連爪的長度;趾細長。上體暗褐色,腹及兩脅暗褐色,綴以較背部為寬的白色橫斑,尾下覆羽沾棕色。上嘴角褐色,嘴基和下嘴淡黃紅色,跗跖及趾橄欖褐色。

藍胸秧雞常見於水稻田,也在水邊草叢中活動,性隱匿,善奔跑,以小型水生動物如蝦、蟹、螺以及昆蟲如金龜子、螞蟻等為食。

藍胸秧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藍胸秧雞的額、頭頂和後頸栗紅色,其餘上體暗褐色,羽緣橄欖褐色,具細的白色橫斑和斑點。翅覆羽和內側飛羽具窄的白色波浪形斑紋;頦、喉白色,眼先、頭側、頸側和胸灰色,其餘下體橄欖褐色,具白色橫斑。
虹膜棕紅色或橙黃色,上嘴暗褐色,下嘴淡紅色或橙色。腳青灰色或橄欖褐色,爪淡褐色或角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00-155g,♀115-155g;體長♂267-286mm,♀220-260mm;嘴峰♂36-42mm,♀34-37mm;翅♂121-127mm,♀116-125mm;尾♂38-40mm,♀35-40mm;跗蹠♂42-50mm,♀35-40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藍胸秧雞棲息於水田、溪畔、水塘、湖岸、水渠和蘆葦沼澤地帶及其附近灌叢與草叢中,也出現於海濱和林緣地帶沼澤灌叢中。

生活習性

藍胸秧雞常單獨或成家族群活動,多在清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叢中。行動謹慎,行走時步履輕盈,每走一步尾亦隨之擺動,亦能在地面急速奔跑。游泳和潛水本領很好,游泳時身體露出水面較高。飛行較弱,一般亦很少飛翔,每次飛行距離亦較短,飛不多遠即又落入草叢中。主要以水生昆蟲、蝦、蟹、螺、螞蟻、金龜子等動物為食,也吃植物嫩葉、幼芽、根、堅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藍胸秧雞在中國以內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四川、雲南、貴州、廣東、福建、海南島、香港和台灣。
藍胸秧雞(分布圖)藍胸秧雞(分布圖)
中國以外分布於孟加拉國、汶萊、高棉、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繁殖方式

藍胸秧雞營巢於水邊草叢中或蘆葦沼澤地上,巢由乾蘆葦和乾的水草構成,呈盤狀,中間稍凹陷。每窩產卵5-9枚,卵為寬卵圓形,乳白色、被有紅褐色或紫褐色斑,卵的大小為31-37mm×24-29mm。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Gallirallus striatus albiventer
Swainson, 1838
Gallirallus striatus gularis
Horsfield, 1821
Gallirallus striatus jouyi
Stejneger, 1887
Gallirallus striatus obscurior
Hume, 1874
Gallirallus striatus striatus
Linnaeus, 1766
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Gallirallus striatus paratermus
藍胸秧雞薩馬亞種
Horsfield, 1821
(以上內容來自:)

種群現狀

藍胸秧雞的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種群數量呈上升趨勢。

保護級別

藍胸秧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藍胸秧雞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