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翅希鶥

藍翅希鶥

藍翅希鶥(學名:Minla cyanouroptera),是畫眉科希鶥屬的鳥類。

藍翅希鶥為小型鳥類,體長約13-16cm,兩性相似,頭具羽冠;頭頂灰褐色,具黑色和淡藍色條紋;眉紋和眼周白色;上體及尾上覆羽赭褐色;尾羽上面暗灰色具藍色邊緣,外側尾羽邊緣黑色。頦至上胸灰色沾淡葡萄酒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尾羽下面白色,羽緣黑色。

藍翅希鶥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主要以白臘蟲、甲蟲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藍翅希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藍翅希鶥額至枕為藍灰色,具細的黑色羽軸紋;背、腰、尾上覆羽棕黃色;眼先、眼圈、眉紋白色,白色眉紋之上還有一條伴行的黑色眉紋;頦至胸為灰色;腹灰白色;尾下覆羽白色;脅赭褐色;翼圓形,初級飛羽10枚,飛羽式3>4>5>6>7>8>9>10>2>1。第2-7枚初級飛羽具有切跡。飛羽外翈藍色,內翈灰褐色;次級飛羽外翈邊緣灰白色,染淡紫色,內翈灰褐色;最內側飛羽外翈淡赭色,內翈棕褐色,邊緣為白色;大覆羽、小翼羽同背色;翼下覆羽為白色;圓形尾,中央尾羽灰褐色;外側尾羽外翈藍色,內翈灰褐色;
藍翅希鶥雌鳥頭頂灰白色,上體草黃色,下體赭褐色,白色眉紋不顯而黑色眉紋醒目。其餘與雄鳥相似。
藍翅希鶥嘴纖細,基部稍寬,嘴峰稍曲,黑褐色,下嘴基部黃褐色。口須4枚,黑色。無鼻須。離形足,跗蹠、趾、爪淡褐色,跗蹠被靴狀鱗。虹膜褐色。
體重♂15-25g,♀14-28g;體長♂134-165mm,♀134-160mm;嘴峰♂11-14mm,♀11-13mm;翅♂61-70mm,♀58-65mm;尾♂68-76mm,♀64-75mm;跗蹠♂21-25mm,♀20-25mm(西南亞種)。

棲息環境

藍翅希鶥主要棲息於亞熱帶或熱帶海拔600-2400米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竹林中,尤以茂密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較常見。

生活習性

藍翅希鶥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也和相思鳥集成小群。多在喬木或矮樹上枝葉間、也在林下灌木叢和竹叢中活動和覓食。性活潑,常頻繁地在樹枝間飛來飛去或在枝頭跳躍,不時發出清脆的叫聲,叫聲為響亮的長雙聲哨音。主要以白臘蟲、甲蟲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

分布範圍

藍翅希鶥在中國以內分布於四川中部峨眉、雅安、東南部南川、南部宜賓、馬邊、峨邊、西南部鹽源、會東,貴州西南部興義,雲南西部碧江、瀘水、騰衝、盈江、龍陵、潞西、大理、鳳慶、雙江、永德、鎮康、耿馬、西南部滄源、瀾滄、西盟、南部西雙版納、江城、綠春、元陽、東南部馬關、東部師宗、中部昆明、鎮源、新平、景東、尋甸,廣西北部、西南部和湖南南部及海南島等地。
藍翅希鶥在中國以外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泰國、寮國、高棉、越南和馬來半島。

繁殖方式

藍翅希鶥的繁殖期在5-7月,營巢於林下灌叢中。巢呈杯狀,主要由草莖、草葉、根、苔蘚、樹葉等材料構成,內墊細草和根。每窩產卵通常3-4枚,卵的大小為18mm×14mm。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Minla cyanouroptera aglae
藍翅希鶥印度亞種
Deignan, 1942
Minla cyanouroptera cyanouroptera
藍翅希鶥指名亞種
Hodgson, 1837
Minla cyanouroptera orientalis
藍翅希鶥越南亞種
Robinson & Kloss, 1919
Minla cyanouroptera rufodorsalis
藍翅希鶥泰國亞種
Engelbach, 1946
Minla cyanouroptera sordida
藍翅希鶥緬甸亞種
Hume, 1877
Minla cyanouroptera sordidior
藍翅希鶥馬來亞種
Sharpe, 1888
Minla cyanouroptera wingatei
Ogilvie-Grant, 1900
Minla cyanouroptera wirthi
藍翅希鶥四川亞種
Collar, 2011
(以上內容來自:)

種群現狀

藍翅希鶥的分布範圍非常廣,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由於持續的棲息地破壞和分裂,導致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保護級別

藍翅希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