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案

藍玉案

藍玉案,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誅殺大將藍玉、繼而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的歷史事件。此為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洪武二十六年(1393), 朱元璋為加強集權藉口涼國公藍玉欲圖謀反,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名將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逾1.5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玉案
  • 發生時間: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 民族:漢族人
  • 施行者:明太祖朱元璋
  • 受殺戮者:超過1.5萬人
  •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事件背景,藍玉經過,藍玉朱標,藍玉其人,過程,後續,評價,

事件背景

朱標威望極高,富有執政經驗。首先體現在朱元璋對他的重視。朱標生於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間,酣戰中的朱元璋聽到長子的出生高興的跑到山上題字:【到此山者,不患無嗣】。自其出生,始終對其疼愛有加。
朱元璋從小就把他當接班人培養,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時立十歲的朱標為世子,至朱標病逝,27年的接班人生涯,老朱從沒想過換人。不僅自己悉心教導,還請宋濂等名儒為師授其經學。到立朱標為太子時,命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不再與東宮外另設府僚,其中就包括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等功臣元勛,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由太子監國、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
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朱標二十二歲時,朱元璋見他年紀已長,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藍玉塑像藍玉塑像
朱標很不像他老爹,朱元璋脾氣火爆,而朱標溫文爾雅。他生於安樂,卻無紈絝之習,忠厚,能盡心受教,對大臣老師十分恭敬。在做太子期間看朱元璋殺人太狠了,就建議施行“寬通平易之政”,有朱元璋做反比,朱標在朝中的擁戴程度可想而知。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
(晉王朱棡)然性驕,在國多不法。或告棡有異謀。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后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標有執政經驗,做儲君多年,朝中群臣願意聽命,朱棣也算雄才大略,但以以燕地一藩之鎮起兵,勝算渺茫。朱棣在軍事上要敗。
洪武后期,藍玉和朱標關係甚好,本來是朱元璋留下輔佐朱標的,可惜朱標早逝。藍玉有居功自傲的性格,顯然不是年輕的皇孫朱允文能鎮得住的,朱標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藍玉也屠戮了,朱標不死,藍玉也不用死,藍玉不死,藍玉統領朝廷優勢軍力,哪有李景隆朱棣的事情。朱棣靖難起兵“清君側”的理由就牽強的。朱元璋為他的兒子朱標留了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班底做為兒子繼承大統徹底清除北元而預備,而據史料記載藍玉本人更對朱標忠心耿耿,然而天不遂人意朱元璋計畫被打亂,太子死皇孫幼,朱標太子的武人集團班底全部被屠戮乾淨,最後落了個周亞夫的下場。

藍玉經過

藍玉案謀反的起因《明史》、《明太祖實錄》等所述都很簡單,歸納起來不過有這兩點:第一,藍玉嫌自己官小,“玉不樂居宋、穎兩公下,曰:“我不堪太師耶”。
第二,藍玉曾向太祖奏過幾件事,太祖都沒有聽,藍玉認為“上疑我矣”。
這兩點作為藍玉謀反之理由未免顯得過於簡單了,《逆臣錄》中豐富的材料則予以補充。下面看看《逆臣錄》中一些人的供狀材料。
府軍前衛一前所管步軍百戶李成的供狀載藍玉對李成等人一說:“我親家靖‘全侯做到侯的位子,如今把他廢了。前日說教做太師,今番又著別人做了。我想上位容不得人,公侯每廢了幾個,久後都是難保全的。你眾人征南征北許多年,熬得個千百戶、總小旗做,沒一日安閒快活,你肯隨餚我一心時,早晚來我根前聽候。”
興武衛指揮金事董翰的供狀雲:“有本官(指藍玉)對說:‘我親家靖寧侯征南征北,受多少苦,熬得做個公侯地位,也把他做胡黨全家廢了,我自征進回來,見上位好生疑我,料想他必是招出我來。不如我如今趁早先下手做一場,免致後患。我已與庫軍等衛頭日商量定了,未知你眾官人心下如何?”
東莞伯何榮之弟何宏的供狀載藍玉對詹級說:“詹尚寶,你老子同我做東宮官,我說與你,你見本朝文官那一個有始終?便是老太師、我親家靖寧侯也罷了。如今上位病纏在身,殿下年紀又小,天下軍馬都是我總著。”
按《逆臣錄》中供狀所述,藍玉造反之原因除《明史》等所列兩點外還有:
(一)、藍玉當時身為總兵,掌天下之兵權,有造反之實力;
(二)、當時太祖已身患重病,《逆臣錄》中好些人的供詞均提到太祖“病纏身”,太子剛去逝不久,太孫允炆年紀尚小,這些都為藍玉謀反提供了客觀的條件;
(三)、藍玉手下有一批能征慣戰之士,“征南征北”的,許多府軍諸衛的頭目積極參與藍玉謀反的活動;
(四)、靖寧侯葉升是藍玉的姻親,他被太祖所殺,使藍玉也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感覺,這大概是促成藍玉謀反的最有利的證據。
以上四點原因是很充分的,看來藍玉的確是有謀反的可能性的,不過可能性歸可能性,歷史上藍玉到底有沒有謀反這一事實呢?呂景琳先生在《藍玉黨案考》一文中論述了這一問題。呂先生從五個方面進行剖析:第一,藍玉並未招供;第二,謀反時間的眾說紛紜;第三,胡編亂造的胡惟庸李善長故事;第四,涼國公府的門庭若市;第五,具體謀反日期露出了馬腳。最後,呂先生得出結論:藍玉根本就沒有謀反。
筆者是贊成呂先生的觀點的,不過如前所述,藍玉謀反的動機還是很充分的。之所以謀反的動機沒有轉變謀反的事實是由於明太祖的老謀深算。面對“悉無臣禮”的藍玉,太祖先發制人,一舉殲滅了藍玉及其同黨,而藍玉只是被動挨打,束手待斃,這位有勇無謀的大總兵在太祖的跟前根本就沒有還手的餘地。
首先,藍玉謀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姻親葉異被誅。《逆臣錄》中多次提到藍玉說“前日靖寧侯為事,必是他招內有我名字”這句話,而葉異則是胡黨中的人物。有關葉界的事跡史雲:“葉異,合肥人,左君弼據廬,異自拔來歸。以右翼元師從征江州……洪武三年論功,金大都府事。明年從征西將軍湯和以舟師取蜀……論功,封靖寧侯,歲祿二千石,世指揮使……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黨,誅死。”靖寧侯葉異交通胡惟庸一事《逆臣錄》多有一記載:“一招洪武十一年不一記月日,為見胡惟庸行事,好生有權。是翼不合糾同延安侯、李太師、吉安侯、南雄侯、靖寧侯、普定侯、景川侯、會寧侯等,時常前去本官家往來,飲酒結交。”葉異犯案之經過又是怎樣的呢?《逆臣錄》中載指揮金事田珍的供詞回答了這一問題:“二十四年十一月,靖寧侯密與陳指揮說:‘有我舊識蒙鎮撫為事提下了,我怕他指著我的名字,我這一回好生憂慮。’在後本官果為胡黨事發典刑了。”後來有人評價胡、藍、葉之間的關係時說:“然則靖寧之通胡,因蒙鎮撫而發,涼國之謀逆,又因靖寧而成,以此知藍黨者,即胡黨之流禍也。”
其次,據《逆臣錄》中的招供記錄,許多人既參與了胡黨的謀反,又參加了藍玉黨的謀逆活動。如前軍都督楊春,他在早些年“因見胡承相有權,就投門下,來往商量謀事”,後來胡黨案發,他僥倖躲過,又積極參與到藍玉的謀反活動中。再如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等,均參與了兩次謀逆活動。由此可見,胡、藍兩案關係密切。

藍玉朱標

朱元璋為他的兒子朱標留了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班底,作為兒子繼承大統徹底清除北元的主力兵團,這是第一步。心慕漢高唐太的他需要一個讓王朝雄視六合、讓子孫福奕萬代的都城,這是第二步。以朱標為姻親樞紐,以常、藍為首的漢蒙武人集團配合關中地區的天險地利可以對嶺北產生巨大的威脅,而且有黃河護衛沒有北京必須時刻囤積重兵的弊端。而北京因為地理位置以及漕運之利依然會是攘夷藩王坐鎮的軍事巨鎮,與關中新都齒矣。奈何太子朱標壯年而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
朱元璋在當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祀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聽起來真是異常淒涼。太子朱標的漢蒙武人集團班底是未來朱標的基本盤而不是整個朝廷的,在歷次殺戮之後,可以看到,徐、李、湯、耿、郭、沐幾家和朱元璋關係特別好的勛貴都活到了最後,足見太祖並非濫殺,而是有自己真正的基本盤的。
朱允炆曾跟朱元璋說對付他叔叔們的方法:“首先,用德來爭取他們的心,然後用禮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再不行就削減他們的屬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結果他沒有按他說的步驟做而是直接跳過拔刀,由於朱允炆集團的軟弱,選擇從最弱的藩王下手,皇帝的威儀隨著各藩王不斷削藩遞減,最後最老最強的藩王朱棣反了。對北方最失人心的舉動就是建文帝把北方諸省儒學傳授給砍了,朱棣登基恢復。靖難之役能成功有很多原因,軍事能力和運氣都很重要,當然還有太祖皇帝當年制度設計的結果。朝中出了奸臣,親王可以起兵“清君側”,本來就是太祖皇帝的安排,而且他也注意培養諸王帶兵經驗和威信,保證他們有能力完成這個目標。太祖屍骨未寒,齊、黃等人大舉廢黜親王、剝奪護衛兵,那不就是奸臣咯?燕府自己的護衛兵多被宋忠等人領出去了,但燕王起兵,跟他出塞的老部下們紛紛回響,這就是太祖培養的成效。王府自己的護衛兵滿編不過15000人左右,太祖還真指望親王用這點兒兵力一路打到南京去不成?當然《皇明祖訓》規定親王靖難之後要還國,然而建文帝沒有逃跑也沒有出面交涉,居然自焚了,成祖連表面功夫都省了,直接即位吧。事實上成祖入京後南軍大將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楊文等等都先後順服了成祖,說明太祖皇帝親手打造的這支軍隊的指揮官還是明事理的,雖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執行,但心裡知道燕王確實是遵循祖訓而起兵,故能夠接受這一結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識時務之士,因此成祖很快就建立了首屆內閣、重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聞風歸順,只有浙江布政使等人還在招募民兵,被部下抓捕歸案。總的來看,成祖起兵看似“叛亂”,實際卻是太祖皇帝設計的應急機制的啟動效果。從帝位傳承上看,太祖尊重嫡長繼承制,將皇位傳給了建文帝,現在成祖取而代之,正所謂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內不能制外(也非絕對不能制,南軍指揮不協調、失誤太多),但內外都姓朱,都是太祖之後。我看這正說明了太祖制度為一姓之謀的成功。要是缺乏政治智慧的建文朝廷愣是把燕軍消滅了,那才是太祖的真失敗,以後朝廷又不知道搞出什麼亂子。成祖即位後,用較為和緩而非粗暴廢黜的手段,把親王領兵的制度廢除了,改為“天子守邊”,更加在京城厚集兵力。但歷史上人亡政息的例子並不少,太祖制定的這個制度,能影響他死後數年的皇位歸屬,也很厲害了。

藍玉其人

藍玉是安徽定遠人,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標的岳父,藍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 ,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當初隸屬於常遇春的帳下,對敵作戰勇敢,是個常勝將軍。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稱讚他。
洪武二十年,藍玉以征虜左副將軍的身份跟著大將軍馮勝征討納哈出,在通州駐紮。聽說有元兵駐紮在慶州,藍玉趁著大雪,帶領輕騎兵襲擊攻破元軍,殺了平章事果來,生擒果來的兒子不蘭溪回來。適逢大軍進發至金山,納哈出派遣使者到馮勝的軍營投降,藍玉前往接受投降。納哈出率領幾百騎兵到達軍營,藍玉非常高興,設酒宴招待他。納哈出斟滿酒杯敬藍玉酒,藍玉脫下自己的漢服給納哈出穿,說:“請穿上這件衣服再喝灑。”納哈出不肯穿,藍玉也就不喝酒。爭執持續了很長時間,納哈出把酒倒在地上,看著他的部下很氣憤地嚷叫,將要離去。鄭國公常茂在席間,徑直上前,砍傷納哈出,都督耿忠架著納哈出去見馮勝。納哈出的手下驚懼混亂,馮勝派元軍投降的將領觀童去規勸他們投降。明軍回師至亦迷河,招降了納哈出剩餘的部隊。適逢馮勝有罪,太祖收去了他的大將軍印,命令藍玉行使總兵官的職務,不久在軍中授藍玉為大將軍,藍玉移兵駐紮到薊州。
當時元順帝的孫子脫古思帖木兒繼承帝位,侵擾邊塞。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太祖命令藍玉率領十五萬大軍去征討。軍隊出了大寧,來到慶州,藍玉通過諜報得知元帝在捕魚兒海,就從小路日夜兼程,進軍至百眼井。離捕魚兒海還有四十里,沒有見到敵軍,藍玉想要領兵回去。定遠侯王弼說:“我們率領十萬多士兵,進入漠北腹地,一無所得,匆忙率兵回去,將用什麼來回復皇上的詔命?”藍玉說:“對!”命令將士們在地下挖洞做飯,不要露出炊煙和火光。又趁著夜晚來到捕魚兒海南邊,敵人的軍營還在捕魚兒海東北八十多里的地方。藍玉命令王弼做前鋒,快速進軍,迫近敵營。敵軍認為明軍缺乏水源和糧草,不能深入進擊,就沒有防備。加上當時起了大風,捲起黃沙,白天亦昏暗無光。大軍前行,敵人沒有發覺,明軍突然到達元軍營前,元軍大驚,匆忙迎戰,明軍大敗元軍。殺了太尉蠻子等人,招降了他手下的士兵。

過程

起因——藍玉本人驕橫跋扈
藍玉不僅身材高大,滿面紅光,而且富於勇氣和謀略,有大將的才華。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死後,藍玉屢次統帥大軍作戰,多次立功。太祖待他十分優厚。
藍玉漸漸地驕傲自滿,畜養了很多莊奴,這些人都仗著藍玉的威勢暴虐兇橫。藍玉曾經搶占了東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問此事,藍玉大怒,趕走了御史。
藍玉北征元軍回來時,半夜敲擊喜峰關關門,關吏沒有及時開門接納,藍玉縱容士兵打破關門長驅直入。太祖聽說這件事很不高興。
先前,太祖想封藍玉為梁國公,因他犯錯改封涼地,還把他的過錯刻在鐵券上。藍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會上出語傲慢。
藍玉在軍中擅自罷免和提拔軍官,獨斷專行,皇帝多次責備他。他西征回朝,太祖讓他做太子太傅。藍玉對位居宋、潁兩公之下感到不高興,說:“難道我不能勝任太師一職嗎?”等到他入朝上奏。太祖往往不聽他的,他更加不高興。
案件經過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下獄鞫訊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朱元璋遂族誅藍玉等,並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兩萬人。朱元璋還手詔布告天下,並條例爰書為《逆臣錄》。列名《逆臣錄》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後續

藍玉一案,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一萬五千多人,“元功宿將,相繼盡矣。”謀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剮凌遲處死,念及藍玉與自己是兒女親家,朱元璋心一軟,寬大處理:碎剮改成剝皮。這樣,劊子手把藍大將軍全須全尾整張人皮剝下來,算是留了全屍,並把人皮送往他女兒蜀王妃處“留念”。明末農民軍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發現了這件“文物”。

評價

藍玉自恃有功,專恣橫暴,所為多不法,舉止傲慢,無人臣禮。而藍玉案和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合稱為“洪武四大案”。“藍玉案”和“胡惟庸案”都是謀反案,受牽連的大多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前後十餘年,屠戮上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