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氏宗祠(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藍氏宗祠)

藍氏宗祠(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藍氏宗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藍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中華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氏宗祠
  • 地區: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
  • 堂號:種玉堂
  • 建築類別:祠堂建築
  • 年代:明代
宗祠簡介,名人事跡,

宗祠簡介

藍氏宗祠,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堂號是“種玉堂”。藍氏實有二源,一源為黃帝系統的嬴姓,戰國梁惠王時封為藍君,封地今名藍田,藍田產玉,藍氏因而以“種玉堂”為堂號,表示藍氏多出賢子弟。另一源為炎帝系統,炎帝神農八代孫榆罔之後,帝榆罔以植藍瑞賜子姓。藍是一種染料之瑞草,封郡汝南為受命。帝榆罔賜給兒子昌奇繡藍一株。按《汝南藍氏宗譜》記載,藍氏以“盤瓠”為圖騰,以汝南為郡望。藍昌奇成了得姓始祖。這二源相混,因而炎帝這一系統也以“種玉堂”為堂號。
到唐天授元年(690年),藍昌奇的後裔藍明德任揚州節度使,生子藍采和。藍采和於開元元年(713年)中進士,因唐玄宗貪圖酒色又寵信外戚,采和忠諫,得罪楊國忠,因而他便辭官隱居山林,修仙學道,最後成了傳說中的“八仙”之一。
福建省”種玉堂“藍氏,主要分布在閩南漳浦赤嶺、湖西一帶,而閩西則在上杭廬豐鄉一帶。郎官巷的祠堂則是廬豐鄉族人,為在省城做生意,子弟在省城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等提供方便,也為了在省城有祭祖之所而建立的。

名人事跡

“種玉堂”的藍氏子孫,在明清及近現代都培育了一批對國家有貢獻的名人。
漳浦方面的一些藍氏名人,曾對康熙統一中國收復台灣、平定台灣、開發台灣、建設台灣作出了貢獻,下面略舉幾人。
藍理(1649—1720),漳浦張坑(今赤嶺鄉)人,字義甫,號文山,他曾隨康親王傑書平定耿藩之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將軍施琅奉命收復台灣,施琅任命藍理代理提標右營游擊,領前隊先鋒。在澎湖的海戰中,炮彈橫飛,藍理被炮彈擊傷,腸子流了出來,包紮後,仍帶傷血戰。澎湖之役大勝。迫使鄭克塽率眾歸順,藍理立了大功。戰後,康熙連連擢升藍理,並召藍理,親視傷口,大加撫慰,並暱稱“破肚總兵”。藍理晚年又參與了平定新疆準噶爾部的叛亂。
藍廷珍(1663—1729),字荊璞,漳浦湖西人。他曾參與平定台灣朱一貴的起義。平台後,他曾任台灣鎮總兵又任福建水師提督。在台期間,做了許多有利台灣百姓的事。台灣的開墾分為民間私營開墾和官方組織的開墾。藍廷珍組織了清代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官方開墾。
藍廷珍組織的墾荒隊伍以漳籍移民為多,與他所轄的官兵一起開進了台中盆地。這支墾荒大軍同心攜力,開發了包括今台中縣太平鄉、大雅鄉烏日鄉的廣大地區以及台中市的部分地區。人們為了紀念藍廷珍的歷史功績,便將他開墾過的地方命名為“藍興堡”。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號鹿州。漳浦張坑(今赤嶺鄉)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他應巡撫張伯行之邀,到福州鰲峰書院與同鄉大學士蔡世遠等共同纂訂先儒諸書。被伯行譽為“經世良材”。
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他隨族兄藍廷珍赴台征戰。為治理台灣出謀劃策,他撰寫了《平台紀略》。其中涉及“行墾田、復官莊、恤澎民、撫土番、招生番”等切合台灣實際的政策,為歷來治台官吏所重視。藍鼎元被稱為“籌台宗匠”。他歷官至暫理廣州知府事務。藍鼎元著述豐富,多為學術文化的重要著作。
上杭的“種玉堂”在近現代則出有藍榮玉,他在1929年參加紅軍,為中國革命作出了貢獻。新中國建立後,他歷任福建省民政廳廳長,福建省副省長,為福建的建設及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