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盆地

台中盆地

台中盆地是台灣中部的一個地理區域,位於台中縣豐原至南投縣名間鄉之間,為台灣最大的盆地。台中盆地北以大甲溪為界,南鄰濁水溪,東至中寮丘陵,西到大度台地以及八卦山台地。盆地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4公里,盆地內地勢南北高、中間低,面積約為400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中盆地
  • 簡介:台中豐原至南投名間之間
  • 位置:台中豐原至南投名間之間
  • 地質:以豐原至南投的斷層地溝為基礎
簡介,位置,地質,地理,氣候,農業,城市,發展,古蹟,

簡介

台中盆地位於台中豐原至南投名間之間,北界為大甲溪,南界是濁水溪,東以中寮丘陸為界,西以大肚台地與八卦山台地為界。盆地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4公里,面積約為400平方公里,盆地內地勢中部最低,向北、向南漸高。以構造言之,盆地東側以車籠埔斷層為界限,西側及北側均與隆起台地為界。盆地本身是一個向下凹曲之地塊,四周大小溪流攜帶泥砂進入盆地而構成油積層,此等溪流主要有大肚溪、大里溪、筏子溪、頭汴坑溪、貓羅溪及平林溪等。
東面在地質上是一個斷層,大致以豐原、霧峰、草屯一線為界,西面縱列著大肚台地和八卦台地。整個盆地呈一狹長的形狀。南北長約50公里;北寬南狹,北部寬約10公里,海拔約200米;中部台中附近,寬約14公里,海拔約50-60米;南部濁水溪北岸的名間(名間鄉)附近,寬僅800米左右,海拔約160米。面積約370平方公里,是台灣最大的盆地。在祖國大陸,這樣的盆地難以勝數,但在台灣島確是一個可觀的“寶盆”了。
台中盆地一般亦認為系一構造盆地,可能由其東緣之車籠埔斷層構成。此斷層為西部台灣主要構造線,斷層之活動除造成台中盆地外,並使大肚、八卦山等紅土礫石台地成為向東傾斜之傾動地塊。

位置

台中盆地位於台中豐原至南投名間之間,北界為大甲溪,南界是濁水溪,東以中寮丘陸為界,西以大肚台地與八卦山台地為界。盆地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4公里,面積約為400平方公里,盆地內地勢中部最低,向北、向南漸高。以構造言之,盆地東側以車籠埔斷層為界限,西側及北側均與隆起台地為界。盆地本身是一個向下凹曲之地塊,四周大小溪流攜帶泥砂進入盆地而構成油積層,此等溪流主要有大肚溪、大里溪、筏子溪、頭汴坑溪、貓羅溪及平林溪等。台中盆地一般亦認為系一構造盆地,可能由其東緣之車籠埔斷層構成。此斷層為西部台灣主要構造線,斷層之活動除造成台中盆地外,並使大肚、八卦山等紅土礫石台地成為向東傾斜之傾動地塊。
台中風景台中風景
台中盆地西緣為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東線為豐原丘陵盆地東側北、中、南部各有一條由西向東橫跨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至東海岸的省級公路;盆地西側通向西海岸的道路較多,以烏日至追分間的缺口為其主要通道,出入彰化平原。盆地內70%以上為水稻田。河流和水渠兩岸多土、石堤。台中市位於盆地中央偏北。

地質

台中盆地是以豐原至南投的斷層地溝為基礎,加以大肚溪對這一帶的台地進行侵蝕、擴大發展而形成。台中盆地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盆地。它的西南邊緣僅有一道低平如堤的高地作為界限,景象空曠,遠不如台北盆地被群山環抱得緊密。
台中盆地西緣為大肚山台地八卦山台地,東線為豐原丘陵盆地東側北、中、南部各有一條由西向東橫跨雪山山脈中央山脈至東海岸的省級公路;盆地西側通向西海岸的道路較多,以烏日至追分間的缺口為其主要通道,出入彰化平原。盆地內70%以上為水稻田。河流和水渠兩岸多土、石堤。台中市位於盆地中央偏北。
台中盆地也是一個構造盆地,為台灣西部晚新生代沉積盆地的一部份。 台中盆地也是一個構造盆地,為台灣西部晚新生代沉積盆地的一部份。台中盆地上部由未固結之礫石、泥砂、黏土等構成,與下部基盤之接觸情形及厚度不明。
台中盆地之發育,自中新世經上新世以迄更新世,其間地沉積由西向東逐漸增厚。尤其自上更新世台灣島發生主要的造山運動以來,由於來自東方的擠壓力增強,乃使車寵埔逆層東側地塊加緊其向西推擠及向上逆沖,迫使台中分地產生向下撓曲現象,因此盆地加速下降,而盆地中心逐漸西移。復於晚更新世發生上升運動,逐漸形成今日之台中盆地。

地理

從地理形態上看,台中盆地之所以成為盆地,是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的功勞。如果台中盆地的西面沒有這兩條低矮的台地屏障,便與彰化平原一脈相連。
大肚山台地大肚山台地
台中盆地是台灣島上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據地質學家研究,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在地質構造上和地形上非常相似,只是在走向上略有不同。大肚山台地基本上沿東北一西南方向延伸,八卦山台地的走向則為北北東--南南西。這兩個台地原來連為一體,後被大肚溪切穿,成為進出台中盆地的門戶,這對台地的開發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台中盆地本身是一個下凹的地塊,後經大小溪流攜帶的泥沙淤積而形成平原。北部主要是由大甲溪沖積而成,其地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高度由100米降為50米;南部主要由烏溪的大小支流沖積而成,其寬度向南逐漸縮小。整個盆地由四個衝擊扇組成:最北面的為豐原沖積扇,在台中市與霧峰之間是太平沖積扇,從霧峰到草屯是烏溪衝擊扇,草屯以南主要是貓羅衝擊扇,與北面的衝擊扇聯成一片。盆地的最低點不在盆地的中心,而在盆地西面的烏日(烏日區)附近。盆地中除北部少數溪流注入大甲溪外,大部分溪流皆匯入大肚溪,衝出盆地瀉入大海。大肚溪的上游是烏溪主要支流為貓羅溪筏子溪、漢溪等,它猶如一把扇柄,眾多支流好像扇面展布在盆地中。此外,還有大里溪、頭汴坑溪等流火盆地台中盆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一向是台灣重要的農業區。
進入台中盆地,徐徐的微風伴著和諧的陽光,令人感到格外舒適。

氣候

從台中市的氣象記錄可知,這裡冬天不冷,夏天不熱。l月份平均氣溫為16攝氏度左右,略高於台北市;在炎熱的7、8兩個月。平均氣溫也不過28攝氏度上下,比台北市還低一些,頗有四季如春之感。同時,台灣西部地區雖然是颱風襲擊十分頻繁的地區,而台中盆地卻很少受颱風的侵襲。這裡風速小而穩定,顯然是由於縱列在西部的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所起的作用。它們如同一道屏障,阻擋著颱風的侵入,成為台灣西部受颱風影響最弱的地方。
台灣島台灣島
台中盆地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780毫米,其中65%集中在5-8月,10月以後雨量銳減,至翌年1月,降雨量只有全年降雨量的6%。

農業

盆地中縱橫的溪流,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優越的自然條件有利於盆地內多種農作物的種植。夏季,降雨充沛,有利於水稻的種植,冬季雖然乾旱,但有良好的灌溉條件,對甘蔗的種植十分有利,這裡成為台灣水稻、甘蔗的盛產區。這裡出產的蓬萊稻產量高、質量好,在全省享有盛譽。
過去,菸草生產在這裡也占有重要地位。盆地中風速小,很適宜菸草生長,50年代初期,種植面積曾占到全省菸草種植面積的40%。50年代到60年代初,台灣經濟以米、糖為支柱,菸草的種植面積頓時大減,如今不論其面積和產量,都已遠非往昔。水稻、甘蔗的種植面積則直接受價格的影響,每當糧價上漲時,水稻的種植面積便會擴大,相反,糧價下降,糖價上升時,甘蔗的種植面積則相應增加。但是,不管怎樣替換,水稻和甘蔗的種植幾乎占據了整個台中盆地農作物的主導地位。

城市

台中市位居台灣西部地區的中間,在溝通南北,貫連東西的交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把它喻為“寶島心臟”。這裡不但是縱貫鐵路、縱貫公路及高速公路的必經之地,而且從該市往東北經東勢鎮,向南經霧峰均可通過中部橫貫公路到達東海岸的花蓮。由市區到西部海岸只有30公里,新建的台中港是它的海上門戶。
台中市台中市
台中市的建設歷史比較短。這裡原是一塊閉塞荒蕪之地,其開發建設既晚於台南,又晚於台北和高雄。據記載,清朝初期,這裡還是人煙稀少的地方,直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總兵蘭廷珍看到這裡土地肥沃,宜於耕作,才招集福建漳州人前來墾殖。移民日益增加,逐漸在墩邊(今台中公園內)出現漢人聚落,隨後逐漸發展成大墩村。

發展

由於這一帶水源豐富,地表溪流的落差大,所以沿河水車連串,碾米店毗連,逐漸出現了稻穀脫殼加工業,並由此發展成為農產品集散加工中心,這便是台中城鎮的雛形。此後,在將近半個多世紀中,經過幾度興衰,到清同治七年(1868)以後,才逐漸形成頂街、中街和下街等市街。同時又在東側出現了新的居民點,稱為東大墩。由於市街的不斷發展,新、舊聚落連成一體,統稱東大墩,歸屬彰化縣。清同治七年台灣設省治。劉銘傳任巡撫時,看中了東大墩這塊山環水復之地,又當台灣島的適中位置,便在此興建省城。當時工程計畫十分雄偉,可是不到兩年,由於劉銘傳的去職,繼任巡撫認為這裡遠離經濟發達的台南和台北,又溪水相隔,交通不便,便將省城改在地理條件更為優越的台北市。從此,修築了兩年的工程便任其荒廢,東大墩仍然是一個小市鎮。
日本侵略者入侵台灣以後,大墩改稱台中。當時居民不足300戶。直到1920年,台中才正式設市,經濟和文化也隨之獲得較快的發展,成為台灣中部地區物資集散和經濟發展的中心。不過,由於台中市距海岸比較遠,又無直接的出海港口,發展速度仍相當緩慢。過了半個世紀以後,到70年代,這裡開闢了台中加工出口區,興建了台中港與市區相連的公路,台中市便迅速繁華起來,人口猛增到60多萬,比50年代增加了一倍,超過台南市,一躍成為台灣島上僅次於台北、高雄的第三大城市。
今日的台中市已成為台灣中部地區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市區內不但有繁華熱鬧的商業區,還有廠房鱗次櫛比的工業區。據統計,全市擁有工廠3000餘家,其中機械工廠1000多家,占全省機械工廠的17%左右。此外,製糖、罐頭食品工業也很發達。台中市還是台灣島上著名的文化之城,擁有東海大學、中山醫學院等13所大專院校。

古蹟

台中市的古蹟,歷史最悠久的坐落在市區西北隅的樂成宮,俗稱旱溪媽祖廟,與台南、北港、鹿港、馬公、關渡的媽祖廟齊名。建築歷史不長的孔廟,為當地一座富麗堂皇廟宇,規模宏大,每年教師節的祭孔大典就在這裡舉行。此外,萬春宮、寶覺寺、炮台山等也都是遊人觀光之地,尤其是這座城市的起源之地—大墩村遺址,更令人尋訪。
大墩在今日的中山公園內。中山公園位於市區的中心,幽靜而清靜,園中老榕蟠曲,綠樹成蔭,一泓碧水環繞著樓台亭榭。清澈的湖水中雙亭並立,倒映水中。湖邊有不高的孤丘,人稱炮台山,台中市最早的居民點就分布在這裡。此山丘高不過90米,前面是清秀的邱厝溪。這靠山臨水的形勢,大概就是先民們選擇在這裡建設居民點的原因吧。如今,站在山丘之上,呈現在眼前的已不是炊煙裊裊的聚落,而是一片段預告草叢生之地。聳立在山丘之上的北門樓,是人們從城門舊址遷移而來的,改稱望月亭,可算是台中市唯一的古城遺址了。人們在這裡乘涼散步,常常被喚起一種淡淡的思古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