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埵王子

薩埵王子

為釋尊於因位修菩薩行時之名,亦即以投身飼虎而為後人所知之王子。又稱摩訶薩埵(梵Maha^-sattva,巴Maha^-satta)王子。據《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所載,過去世有一王名摩訶羅陀(Maha^-ratha,意譯大車),修行善法,無有怨敵。王有三子,形相皆端正殊妙,長子名摩訶波那羅(Maha^-pran!a^da),次子名摩訶提婆(Maha^deva),三子名摩訶薩埵。一日,三位王子共游竹林,見一虎與其出生未久之七子飢餓困頓,身體羸弱,命在旦夕,乃心懷愁憂而離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埵王子
  • 外文名:Maha^-sattva
  • 別稱:摩訶薩埵
  • 源於:《金光明經》卷四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

人物簡介

爾時摩訶薩埵心起悲念,欲捨身救之,遂請二兄先行,自折回餓虎傍,將所穿衣服置竹枝上,發種種誓已,即臥於虎前。虎畏其大悲力,不敢食之,薩埵見此情形,乃取乾竹刺頸出血,復自高山投身虎前,是時大地起六種震動。虎見薩埵流血,始舐血食肉,僅剩餘骨。爾後其父王於薩埵捨身處造七寶塔。此即佛本生譚中,最著名之投身飼虎因緣
此中,相傳摩訶薩埵即釋尊之前生,大王子即今之彌勒,二王子即今之調達,虎即今之瞿夷,七虎子即今五比丘、舍利弗及目犍連。此外,《六度集經》卷一、《菩薩投身飼餓虎起塔因緣經》、《賢愚經》卷一、《分別功德論》卷二、《本生鬘論》卷一等亦皆載此事緣。
在中亞、中國日本遺有甚多以此故事為題材之美術作品。其中,繪於龍門石窟之壁上、吳越王錢弘俶金塗塔,以及日本大和(奈良縣)法隆寺玉蟲廚子之台座者,尤膾炙人口。

人物事跡

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有一國王,名曰大車。王有三子︰摩訶波羅、摩訶提婆、摩訶薩埵。是時大王縱賞山谷,三子皆從。至大竹林於中憩息。次復前行見有一虎,產生七子已經七日,第一王子作如是言︰七子圍繞,無暇尋食。饑渴所逼,必啖其子。第二王子聞是說已︰哀哉此虎,將死不久。我有何能,而濟彼命。第三王子作是思念︰我今此身,於百千生虛棄敗壞,曾無少益,云何今日而不能舍。時諸王子作是議已,徘徊久之,俱舍而去。薩埵王子便作是念︰當使我身,成大善業。於生死海,作大舟航;若舍此者,則棄無量癰疽惡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便利不淨,筋骨連持,甚可厭患。是故我今應當棄捨,以求無上究竟涅槃,永離憂悲無常苦惱,百福莊嚴,成一切智,施諸眾生無量法樂。
是時王子興大勇猛,以悲願力增益其心。慮彼二兄共為留難,請先還宮,我當後至。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遽入竹林,至其虎所,脫去衣服,置竹枝上,於彼虎前,委身而臥。菩薩慈忍,虎無能為。即上高山,投身於地。虎今羸弱,不能食我,即以乾竹,刺頸出血。於時大地六種震動,如風激水,涌沒不安。日無精明,如羅侯障。天雨眾華及妙香末,繽紛亂墬,遍滿林中。虛空諸天,鹹共稱讚。是時餓虎即舐頸血啖肉皆盡,唯留余骨。時二王子生大愁苦,共至虎所,不能自持。投身骨上,久乃得穌。悲泣懊惱,漸舍而去。
時王夫人寢高樓上,忽於夢中,見不祥事,兩乳被割,牙齒墮落,得三鴿鶵,一為鷹奪,夫人遂覺兩乳流出。時有侍女聞外人言︰求覓王子,今猶未得。即入宮中,白夫人知。聞已憂惱悲淚盈目。即至王所白言︰大王!失我最小所愛之子。王聞是已,悲哽而言︰苦哉!今日失我愛子,慰喻夫人汝勿憂戚。吾今集諸大臣人民,即共出城分散尋覓。
未久之頃,有一大臣,前白王言︰聞王子在。其最小者,今猶未見。次第二臣來至王所,懊惱啼泣,即以王子捨身之事,具白王知。王及夫人悲不自勝,共至菩薩捨身之地。見其遺骨隨處交橫,悶絕投地,都無所知。以水遍灑,而得惺悟。是時夫人頭髮蓬亂,宛轉於地,如魚處陸,若牛失犢,及王二子悲哀號哭,共收菩薩遺身舍利,為作供養置寶塔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