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覺先

薜覺先

薛覺先(1904年~1956年),原名薛作梅,系廣東順德龍江鎮十三坊人。有“萬能老倌”的美譽。他能編善演,戲路寬廣,兼工醜生、小武、旦、淨、末諸行。他銳意“融南北戲成一家,合中西樂為一體”,創立“薛派”表演藝術,在粵劇歷史上,其影響十分深遠。薛覺先出身粵劇世家,從藝多年,演出了《姑緣嫂劫》、《胡不歸》、《西施》、《寶玉與黛玉》、《花染狀元紅》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名劇。腔調方面,他借鑑京劇婉轉和諧的唱腔,吸收江浙劇小曲同時代流行曲輕快流暢的長處,創造出一種字正腔圓、韻味濃郁、節奏感強、善於表達情意的“薛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薜覺先
  • 外文名:Sit Kok-sin 
  • 出生日期:1904年
  • 原名:薛作梅
  • 死亡日期:1956年)
人物生平,趣聞典故,英文名,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薛覺先(1904年-1956年)男,原名薛作梅,別號平愷,廣東順德龍江鎮十三坊人。著名粵劇老倌,四大天王之一。有“粵劇伶王”、“萬能老倌”、“萬能泰斗”的美譽。能編善演,戲路寬廣,兼工醜生、小武、旦、淨、末諸行。銳意“融南北戲成一家,合中西樂為一體”,創立“薛派”表演藝術。解放後,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薛覺先出身於粵劇世家,十兄弟中排行第五,二姊薛覺芳,三姊薛覺非及九弟薛覺明三人,也先後作了粵劇演員。十三歲就讀香港聖保羅書院,十五歲中途輟學,十七歲在皮革鋪做學徒,十八歲拜姐夫新少華為師。1923年入人壽年班。因天資聰穎,二十歲已做正印,能與千里駒同台演出。1925年,在上海成立非非影片公司拍攝默片『浪蝶』,結識了片中的女主角唐雪卿唐滌生的堂姐),並結為夫婦。
薛覺先小時候經常跟母親去看粵劇,成了一個小戲迷。10歲左右,青年話劇團吸收童角,讓他參加《做人難》、《傷心話》等揭露社會黑暗劇目的演出。早年就讀香港聖保羅書院,五四運動時,曾以"偉岸少年"筆名寫文章宣傳愛國思想。1922年,經由姐夫新少華介紹,進入"寰球樂"戲班,跟隨著名演員朱次伯跑龍套,他刻苦用功,接受力特強,模仿朱次伯維妙維俏,深受朱次伯賞識。那時候,粵劇在演出前,照例有一場"文明新戲",薛覺先負起自編自演的任務。後來,朱次伯在廣州遇刺身亡,"寰球樂"戲班因此解體。薛覺先也因此轉入"人壽年"班,後來到"梨園樂"班,日演醜生,夜演小生。31歲時,得名旦千里駒破格提用,在《三伯爵》一劇中耍出"飛鞭自回"的絕招,一舉成名。走紅後的薛覺先受到黑社會勢力的威脅,1925年化名章非,在上海組織"非非影片公司",自任經理兼導演,拍攝並主演默片電影《浪蝶》,並愛上了片中女主角、粵劇花旦唐雪卿,日後成為伉儷。他與靚少佳合演的排場戲《唐龍光攔路搶婚》,深受觀眾歡迎,成為粵劇藝人踏足影壇的第一人。
在上海的廣泛接觸中,他發現京劇技藝精湛,曾對人說:"今日的戲劇藝術,應隨著時代同行並進,才不致落伍泯滅。"於是下決心學習京劇藝術。1927年返回香港,先後加入"天外天"、"新景象"、"大江東"等戲班。1929年返回廣州,時值"大羅天"戲班改組,他應邀加入,並任班主,改名"覺先聲"劇團。此後,他致力粵劇改革,首先從制度入手,明確取消"師約制",打破"紅船"陋規,給演員以充分的人身自由,並在演出時,制止小販叫賣,嚴禁人員隨意出入,以保證良好的秩序。接著,整頓颱風,廢棄提綱戲,杜絕"爆肚"、"吞生蛇"以及"飲湯"、"換墊"等現象,要求排演忠於台本,唱做念打不得更動。更重要的,是他對粵劇藝術的全面革新。腔調方面,借鑑京劇婉轉和諧的唱腔,吸收江浙劇小曲和時代流行曲輕快流暢的長處,創造出一種字正腔圓,韻味濃郁,節奏感強,善於表達情意的"薛腔";樂器方面,他在"五架頭"中式樂器中,加進了小提琴、吐林必、瑟士風、吉他的西洋樂器及京劇鑼鼓,組成"中西合璧"的音響,使音色豐富、厚實;表演方面,他融合了京劇的武功、身段、舞蹈的技藝,開創了"北派"的開打場面。此外,美術、燈光、布景、服飾、化裝、道具、場幕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進。同時,他第一個把粵劇搬上銀幕,擴大了粵劇的普及面。由於他的大膽革新,成果卓著,名聲大震,贏得了"粵劇伶王"、"萬能泰斗"、以及"一代宗師"等稱譽,並被英國倫敦"國際哲學科學藝術學會"聘為會員。
日本侵占香港,薛覺先未及走避,內心十分苦悶。五月初,他逃離香港,到達湛江,立即登報聲明:前受日寇束縛滯留香港,現脫離虎口,將全力為國家服務。日寇見報大怒,即派便衣憲兵前往綁架,幸得愛國船員幫助,轉入內地,繼續以"覺先聲"名義在廣西玉林、梧州、貴縣、桂林、柳州等地演出,將所得除一伙食費外,全部捐作抗戰費用。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因病寓居香港。
1954年舉家回穗定居,受到共產黨的重視和人民的愛戴,先後任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委員、廣州粵劇工作團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副主席。他除了參加演出外,還繼續積極從事改革工作。1956年10月31日晚,在演出《花染狀元紅》時腦溢血病突發,但他仍然堅持把戲演完,後送醫院搶救不治而病逝,終年53歲。
薛覺先技藝全面,戲路寬廣,能文能武,生、旦、醜、淨、未諸行當行行皆演,噹噹皆精,他的表演風格溫文爾雅,動作灑脫洗鍊,細膩多姿,善於深入人物的思想感情,扮演風流儒雅、瀟灑俊逸的小生最負盛譽,又能反串旦角。演出的劇目,唱詞比較注重文采,循字取腔,深情婉轉,唱腔重視因人而異,善於表達內心感情,韻味濃郁,行腔乾淨得體,善於突破曲調中板眼、句格的習俗唱法而創新腔,使人感到既風流瀟灑而又高雅莊重。特別是二王聲腔,唱得飄逸超脫。因此自成一家,獨樹一幟,成為著名的"薛派"藝術。
他的手本戲有《胡不歸》、《范蠡獻西施》、《寶玉哭晴雯》、《姑緣嫂劫》、《梅知府》、《王昭君》、《寶玉怨婚》、《闖王進京》、《龜山起禍》、《花染狀元紅》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歷演不衰的劇目《胡不歸》,享譽藝壇數十年之久,實為罕見,(該劇是已故編劇家馮志芬所作)。此劇從內容,曲詞道白和唱腔音樂上盡力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使之深入人心、歷久難忘。這個作品,是薛覺先藝術成熟期的成功之代表作。過去一段長時期里,粵劇的文武生、小生行當,都以"薛派"為典範。粵劇名伶如林家聲、羅家寶、陳小汗等,均從"薛派"藝術中受益良多。
1986年,省、港、澳三地的粵劇界為了紀念薛覺先逝世三十周年舉行了演出活動,由紅線女林家聲羅家寶文覺非、王中玉、彭熾權盧秋萍等合演長劇《胡不歸》。
薛覺先簡介
曾習京劇,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淨化舞台,提高唱、念、做、打水平,改革劇場陋習,培養後輩等,貢獻很大。薛覺先以文武生見長,又能反串女腳、兼演紅生,人稱“萬能老倌”。做工乾淨灑脫,唱腔精練優美,善於運用旋律和節奏的變化表達人物感情。以梆簧曲調為主,吸收地方小曲,突破唱詞格律音調的局限,創作新腔,世稱“薛派”,為粵劇四大流派之首,其成就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1904年4月生於香港。19歲隨名小武朱次伯在環球樂班學藝,在《夜吊白芙蓉》中扮演書童,顯出他的靈慧的氣質。朱次伯死後,先生的生角平喉聲藝繼之而起,在弱冠之年即以演出《三伯爵》而成名。23歲在上海和唐雪卿女士拍攝了第一部電影《浪蝶》。後回廣州演出粵劇,他吸收了京劇的武打和打擊樂,使人耳目一新,但並不以此為滿足,他看見南派小武靚元亨的《寸度》精到,非常欽佩,毅然請教,藝術又進一步。
1929年,他組織覺先聲劇團,演出《白金龍》等劇,改革化裝、服裝、舞台裝置和劇場陋習,卓有成效。從那時起,覺先聲劇團與馬師曾的太平劇團並立藝壇,形成薛馬爭雄的局面。
1932年,開辦南方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合拍了影片《白金龍》,上映數年,賣座空前。同時,他向《伶界大王》林樹森及名藝人陳鶴峰請教,學習了紅生戲和鬚生戲。為公益作募捐演出,先生參演《古城會》和《月下追賢》,他的京劇表演搏得行家的讚許。
1935年,被接受為倫敦《國際哲學科學藝術學會》會員,獲得M.S.P榮銜。
1936年赴南洋,在《覺先集》里發表了《南遊旨趣》一文。同年,被推為八和戲劇協進會理事長。該年起,覺先聲劇團又在香港演出了《貂蟬》、《西施》、《王昭君》、《楊貴妃》(合稱《四大美人》)以及《胡不歸》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名劇。
1947年參加龍鳳劇團到穗演出,稍後重組覺先聲劇團。
1950年,與鄧碧雲合組覺雲天劇團,到廣州演出,並當選為華南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會員。
1952年,再組覺先聲劇團,先後到越南、新加坡演出,回港後參加馬師曾紅線女組織的真善美劇團,演出了名劇《蝴蝶夫人》、《清宮恨史》。三位著名藝人的合作,寫下了粵劇革新又一頁。
1954年4月20日,先生回響黨和政府的號召,偕妻、兒遷回廣州,參加廣州工作粵劇團,任藝術委員會主任,演出過的劇目有《闖王進京》、《寶玉怨婚》、《盤夫》和《龜山起禍》等。
1955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1956年,整理演出首本戲《姑緣嫂劫》、《胡不歸》、《西施》、《寶玉與黛玉》、《花染狀元紅》等。6月,參加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為民盟廣州市委員會委員。10月,廣東省召開戲劇界代表大會,他當選為戲劇廣州分會理事。在30日召開的第一次理事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當晚,先生在人民戲院演出《花染狀元紅》時,因腦溢血跌倒,次日去世。

趣聞典故

有一個典故:據說粵劇表演藝術家薜覺先先生,在一九四三年排演《喬小姐三氣周瑜》時,在劇中要用一聯,於是就在報刊上以“薜覺先征聯”為題,登啟示公開徵聯。劇團出的上聯是:“喬女自然嬌,深惡胭脂膠肖臉”;下聯要求不僅平仄、對仗工整,而且要符合上聯的拆字(喬女為嬌的拆字)和同偏旁(後五字均為月旁)的要求,還得以周郎口吻作對答。後來在收到的1500多封徵稿,聯文2000餘句中篩選出的下聯為:“止戈才是武,何勞銅鐵鑄鏢鋒”。下聯中的止戈兩字為武的拆字,後五字都是金字旁,正好又是以周郎口吻作答,完全符合要求。所以,在演出後,在市民中引起了熱烈的議論和反響。 以上參考《趣聯巧對》。

英文名

薜覺先的英文名是“Sit Kok-sin”,以粵語(廣府話)音譯。粵劇藝人紅線女英文藝名同樣按此規範譯為“Hung Sin-nui”。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社會各界並非不應該隨意使用1978年以後才逐步實施的漢語拼音“Xue Juexian”作為其英文名。
廣州市及廣東省廣府地區,在中華民國時期地名、路名及人名皆使用粵語音譯,與今日港澳的做法相同。目前,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地依然允許華裔民眾自行選擇英文名的粵語或閩南拼法方案。

人物評價

薛覺先是一位敢於大膽創新的老倌,他在古老的“五架頭”中式樂器中,加入小提琴、吐林必、瑟士風、吉他等的西洋樂器和京劇鑼鼓,組成“中西合璧”的音響,令單調的音樂變得立體、好聽。在表演方面,他大膽地融合京劇的武功、身段、舞蹈的技巧,開創了“北派”的開打場面,豐富了粵劇舞台的表演程式。
他的名作《胡不歸》,表演內容豐富,武戲文做,文戲武做,很多人都喜歡演,戲迷又喜歡看,於是成為行內文武生必做的戲。裡面的《慰妻》、《迫媳》、《哭墳》等曲悅耳動聽,家喻戶曉,廣為流傳。
他裡面的唱腔,特別是二王唱得飄逸超脫,特別有味道:“妻呀話偏多,一定情更慘,縱多心事,自有來日方長。”唱到“來日方長”時,他吸收了江浙劇小曲輕快流暢的特點,拉一個即順暢又動聽的短腔,聽起來抒情悅耳。
到後面一句:“待我展香襟,更為妻你陳繡枕呀,妻你安眠無恙。”他唱得情深款款,親切感人,音色豐富、韻味濃郁,節奏感強,充分顯示出“薛腔”藝術魅力。
提起粵劇老倌薜覺先,行內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贊他,他多才多藝,能文能武,能生能旦,能編能演,人靚聲正,創造了韻味濃郁的“薛腔”,是粵劇界公認的“萬能老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