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王河鎮永崗村和利華村交界處。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蹟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家崗遺址
  • 外文名:Xue family work site
  • 位於潛山縣王河鎮永崗
  • 南距:縣城僅7.5公里
  • 西北:距天柱山10公里
  • 氣候:委風北亞熱帶農業氣候區
  • 主要文化:薛家崗文化
  • 年代: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
  • 保護: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出土檔案數目:大約3000件文物
  • 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
簡介,地理位置,概況介紹,詳細情況,遺址和年代,考古進展,遺址的文化特徵,遺址文物,石器,陶器,玉器,銅器,房基,歷史文化,薛家崗遺址傳說,考古發現,考察價值,歷史意義,保護措施,遠古文明,歷史演進,挖掘過程,文化演變,保護利用,

簡介

地理位置

薛家崗遺址位於潛山縣王河鎮永崗、利華兩村交界處,南距縣城僅7.5公里,西北距天柱山10公里,東側約310米遠處便是潺潺的潛水河
 地址在安慶市潛山縣南嶽路附近

概況介紹

遺址坐落於一條狹長的山崗之上,呈橢圓形台地,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四周溪流回紆,松竹蒼秀,景色優美,最適宜於人類生息繁衍。

詳細情況

遺址和年代

薛家崗遺址位於中國東部安徽省潛山縣王河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遺址年代為距今6000年至商代(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 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蹟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 遺址距離潛山縣城僅7公里,位於王河鎮永崗、利華兩自然村的交界處,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遺址四周溪流回紆,松竹蒼秀,景色優美,最適宜於人類生息繁衍。
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河鎮鄉。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蹟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進展

1979年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先後對薛家崗遺址進行了6次發掘,揭露面積2千多平方米,出土文物近3千件。為探尋薛家崗文化分布情況,考古工作者先後在交界及江淮之間又發現多處薛家崗文化同類型遺址。

遺址的文化特徵

薛家崗遺址坐落在一處高2~7米的橢圓形台地上,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新石器時代墓葬灰坑、殘房基等遺蹟100餘處。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生產生活用具及裝飾品2000餘件。該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明顯區別於周圍其它地區的文化特徵,具有獨立的發展序列,被考古學界命名為“薛家崗文化”。
薛家崗遺址安徽省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為豐富的一處,同時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處重要的原始文化遺址。它的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原始文化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遺址文物

薛家崗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堆積較厚,出土文物十分豐富,器物形制顯示出其自身的特徵和典型性,不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有一定的分布範圍,是安徽省建國後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發現,學術界命名為“薛家崗文化”。該遺址的發掘,對研究長江中下游地區原始文化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薛家崗遺址薛家崗遺址
1981年9月,這裡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為高約3米的橢圓形台地,面積6萬平方米。經考古研究發掘,揭露面積2300平方米,發現房基、灰坑墓葬等遺蹟,出土各類文物3000餘件,初步展示了薛家崗遺址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文化屬性。
遺址文化堆積分為5層,第1層耕土層;第2層宋代瓦礫層;第3層商文化層;第4層、5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依據地層疊壓關係和出土遺物的演變規律,4、5兩層又分為四期文化。經過發掘,出土器物主要是石、陶、玉三大類。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錛石鏟、石鑿、石鉞、石鏃等。

石器

多通體精磨,對面穿孔,稜角分明,部分刀、鏟的孔眼處還繪有紅色花果形圖案,色澤艷麗、畫面拙樸。以奇數相列的1-13孔眼大件石刀,尤為特殊。特別是13孔石刀,寬9-12厘米,長51.6厘米,是我國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中首次發現的具有明顯個性文物
出土石器出土石器

陶器

主要是、豆、壺、罐、盆、碗、鬹、杯等,其中以楓葉形足釜形鼎,扁凹狀、扁柱狀鴨嘴形足罐形鼎,斂口、直口高柄豆,小口折腹壺,雞冠耳鋬碗,喇叭口細高頸鑿形足帶把鬹等,為薛家崗遺址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代表器物。陶器的製法由手制到輪制,器形由平肩到圈足,種類由簡單到複雜,表現了四期文化的發展序列。
出土陶器出土陶器

玉器

有環、、管、琮 、鏟、扣形飾等。這些玉器,雕刻精美,圖案對稱,工藝水平很高。薛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還出土了大量陶球,其中最大直徑9厘米,最小直徑1.8厘米,表面有孔眼1-46個不等。球內裝有小陶丸,搖之有聲,清脆悅耳,球面以相互交錯的針刺紋為裝飾。有研究者認為,這種陶球是一種原始的“樂器”。
出土玉器出土玉器

銅器

分為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度量衡器、雜器等七種。在此分類的基礎上,以表格形式展示了各大類下不同種類的銅器的具體名稱。經過分析發現,漢代銅器大多自名清楚;銅器有同實異名者,有同名異實者;與先秦銅器相比,器物種類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先秦銅器以禮器為主,而漢代則以實用器為主,不同的製作機構、製作地在不同的時間製作的銅器,其種類有所不同

房基

該遺址發掘的房基有地面建築和半地穴式建築兩種,長4.75-3.9米,寬3.7-2.4米。房基內均有瓢形火膛。遺址出土氏族墓葬100多座,有的無墓穴,有的為長方形土坑豎穴,無葬具。墓葬分早晚兩期,其中早期隨葬品差別不大,晚期多寡不均,對研究當時的氏族關係和社會性質提供了重要資料。據碳14年代測定數據,薛家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5000年以上。

歷史文化

薛家崗遺址傳說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家崗遺址一帶有一個傳說,充滿著神奇的色彩,人們津津樂道,引以為榮:
很早以前,在潛山縣王河鎮永崗、利華兩村交界處,有一曲折隆起地帶,長約3華里。有地理先生說,它是一條龍形活地,龍頭向北。如果在龍口用鐵鏈吊棺葬下祖先,後代必出帝王。當時有一富翁,買了此地,請了地理先生,用其法吊葬了他的祖父。不久,這墳地日長一尺夜長三分。隆起地帶,草木茂盛,竹木森森,大有長龍飛騰過河之勢。如飛騰,當地必成西洋大海,葬主後代,就有人面南為王。此事被朝庭察覺,遂派人毀墳平山。哪怕白天千軍萬馬將地刨平,夜晚卻又長起來,第日復原狀。這樣徒勞月余,不能毀去山地一草一木。此事驚動了天上玉皇大帝,他派一仙人,化為一花烏,登上枝頭高叫:“不怕千人萬人挑,就怕雙童子釘斷腰”。如此鳴叫數日,督辦其事者,將此事奏明皇上,得到準奏後,即在龍形腰部挖一深洞,在洞中擺上好糕、好果,把在外地騙來的一對不滿七歲的童男童女,穿戴整齊,引到洞中,讓他們吃喝,外面卻用石子封死,活活將這對孩子悶死在洞中。當晚電閃雷鳴,整個山地轟轟作響,滿山竹開木死。洞旁有一小池,忽然血水外淌,約月許,臭氣難聞。有人說,山林中每一棵裂開的竹子中,都有軍、馬圖像,只是時期未到,未成形體,被害了。如果時機成熟,這些人馬就會出來,助葬主後代奪取天下。如今,龍口吊棺葬依存。隆起地帶中間有一缺口,相傳即為“龍斷腰”。

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揭開了傳說的神秘面紗,讓人們看清楚其實質,品味出了他的科學價值,從遺址中發掘的13孔石刀,空心鏤孔陶球,足以證明我們的祖先當年都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以漁獵為生,休養生息,同時開展勞動競賽,戰天斗天,改造自然。因此,考古界將此命名為“薛家崗文化”並編入了教科書,“薛家崗文化”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是很有價值的。

考察價值

據了解,自1978年以來,經過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廣州中山大學古人類學系先後6次發掘,揭露面積近23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揭開耕土層後,其下可分“唐宋文化”層,“商代文化”層以及“新石器時代1———4期文化”層。遺址的“新石器時代2、3期文化”,代表了薛家崗文化的基本特徵。特別是3期文化中的大型多孔石刀,和在孔眼周圍繪有紅色花果形圖案的刀、鏟,屬我國新石器時期罕見之物。發現古墓葬、殘房基灰坑100多處,文化遺存以新石器時代物品為主,並有少量商代和唐宋時期遺物,經國家文物局測定,“薛家崗遺址3期文化距今5170年”。出土文物分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兩大類。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有石刀石鏟石錛、石鏃、石鑿、陶銼、陶紡輪、陶網墜等,生活用品以陶器為主,有鼎、豆、壺、盆、碗、杯、盂、缽、、罐、釜等,石器製作講究精良;陶器以夾砂黑陶、泥質紅陶為主,手輪兼制,刻有紋飾。出土空心鏤孔陶球近百隻,內藏陶丸,搖之有聲。還有玉器裝飾品環、璜、管、玦、扣、琮等,大多精美絕侖。

歷史意義

薛家崗文化的時代約在距今5000至6000年之間,其早期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時期。這時的生活用具多,生產工具少,石器製作工藝粗劣,鑽孔技術不發達,說明這時期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人們除維持較低的生活水平外,不可能有多少剩餘,氏族成員之間社會地位還是平等的,他們過著集體勞動的公有制生活。
薛家崗文化上受黃河下游諸多文化影響,晚期又綜合了長江下游地區各文化因素,通過交流、發展,終成為安徽唯一自成系統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在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被學術界廣泛關注。

保護措施

加強對遺址的保護
作為薛家崗文化典型代表的薛家崗遺址所在地,潛山縣委、縣政府認真遵循“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一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遺址的保護;
展示薛家崗文化面貌
另一方面,旅遊、文物部門正在將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開闢成為新興的旅遊景點,薛家崗遺址已規劃為遺址公園,恢復模擬一部分原始社會的人類生存、生活實景,以向世人展現“薛家崗人”的原貌。目前,潛山縣博物館已辟園地,利用薛家崗遺址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直觀形象的向人們展示薛家崗文化的面貌。

遠古文明

歷史演進

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這塊沃土就已居住很多氏族部落的先民,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碑史跡,沉寂5000多年的潛山薛家崗遺址就是其中之一。記者近日來到這裡進行了採訪。
薛家崗遺址位於潛山縣王河鎮永崗、利華兩村交界處,南距縣城僅7.5公里,西北距天柱山10公里,東側約300米遠處便是潺潺的潛水河。遺址坐落於一條狹長的山崗之上,呈橢圓形台地,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四周溪流回紆,松竹蒼秀,景色優美,最適宜於人類生息繁衍。
潛山縣文化局局長曹凱介紹:薛家崗遺址的時代,上距今約6000年,下至唐宋;其文化分布範圍在大別山以東,巢湖以西之間,北至淮河,南跨長江,西交湖北黃梅。其出土的文物顯示著自身獨具一格的特徵和典型性,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研究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原始文化以及與黃河流域諸文化的關係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因此被中科院命名為“薛家崗文化”,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挖掘過程

薛家崗遺址是1977年12月由潛山縣文化局在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當時有農民說在薛家崗種地時,經常發現一些陶器石器的碎片,不知是何物,要求文化部門派人去看看。結果在那裡不但採集到了陶器標本,而且發現了一件三孔石刀。”曹凱局長向記者介紹說:“這在安徽是第一次發現。”
據了解,自1979年以來,經過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廣州中山大學古人類學系先後6次發掘,揭露面積近23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揭開耕土層後,其下可分“唐宋文化”層,“商代文化”層以及“新石器時代1———4期文化”層。遺址的“新石器時代2、3期文化”,代表了薛家崗文化的基本特徵。特別是3期文化中的大型多孔石刀,和在孔眼周圍繪有紅色花果形圖案的刀、鏟,屬我國新石器時期罕見之物。發現古墓葬、殘房基灰坑100多處,文化遺存以新石器時代物品為主,並有少量商代和唐宋時期遺物,經國家文物局測定,“薛家崗遺址3期文化距今5170年”。出土文物分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兩大類。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有石刀、石鏟、石錛、石鏃、石鑿、陶銼、陶紡輪、陶網墜等,生活用品以陶器為主,有鼎、豆、壺、盆、碗、杯、盂、缽、、罐、釜等,石器製作講究精良;陶器以夾砂黑陶、泥質紅陶為主,手輪兼制,刻有紋飾。出土空心鏤孔陶球近百隻,內藏陶丸,搖之有聲。還有玉器裝飾品環、璜、管、玦、扣、琮等,大多精美絕侖。

文化演變

潛山縣博物館館長李丁生向記者詳細分析了薛家崗文化的漸進過程:薛家崗文化的時代約在距今5000至6000年之間,其早期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時期。這時的生活用具多,生產工具少,石器製作工藝粗劣,鑽孔技術不發達,說明這時期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人們除維持較低的生活水平外,不可能有多少剩餘,氏族成員之間社會地位還是平等的,他們過著集體勞動的公有制生活。
李丁生說,到了薛家崗文化的中、晚期,已經顯露出階級社會的萌芽:一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數量增多,種類齊全且製作精美。質料堅硬的石質生產工具的改進與提高,必然推動農業生產的大發展,這時的“薛家崗人”除維持較低生活水平之外,可能有所剩餘,他們過著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生活。二是出現了貧富分化。石質生產工具和玉飾切割工藝達到成熟階段,陶器手輪兼制,器形規整,厚薄均勻;小件玉器鑽孔精細,這就需要有熟練的手工業勞動者才能完成。因此,我們認為這時的“薛家崗人”有一部分已脫離農業生產勞動,而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有了分工,商品交換和氏族內部的貧富分化可能開始出現。所以,“薛家崗人”早期公有制生活,這時已逐步為私有制所取代。三是“薛家崗人”有著較高的審美欣賞水平,如陶器造型優美,紋飾圖案形式多樣;石器尤以石鏟和多孔石刀最具特色,穿孔周圍繪有規整的花果形圖案,這是目前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另外,他們還有意識地製作了玉石、骨料及象牙品以作為頭飾、頸飾和肢飾等,說明這時期“薛家崗人”佩帶玉飾風氣盛行。
薛家崗文化上受黃河下游諸多文化影響,晚期又綜合了長江下游地區各文化因素,通過交流、發展,終成為安徽唯一自成系統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在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被學術界廣泛關注。

保護利用

作為薛家崗文化典型代表的薛家崗遺址所在地,潛山縣委、縣政府認真遵循“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一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遺址的保護;另一方面,旅遊、文物部門正在將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開闢成為新興的旅遊景點,薛家崗遺址已規劃為遺址公園,恢復模擬一部分原始社會的人類生存、生活實景,以向世人展現“薛家崗人”的原貌。目前,潛山縣博物館已辟園地,利用薛家崗遺址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直觀形象的向人們展示薛家崗文化的面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