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申運河所經古中江流域環境考古研究(2022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蕪申運河所經古中江流域環境考古研究》是一本2022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誠,姚付龍,賀雲翱,蔣小芳,劉萬青 等。

基本介紹

  • 書名:蕪申運河所經古中江流域環境考古研究
  • 作者:朱誠,姚付龍,賀雲翱,蔣小芳,劉萬青 等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5月
  • 頁數:359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524980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長江下游古中江流域出土了大量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時期的石器、陶器和精美的玉器等,與安徽凌家灘遺址玉器、陶器和石器等新石器文化形式類型有密切傳承關係,而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等器物,又與北方紅山文化有密切傳承關係,因此該流域是江淮地區與寧鎮山地及太湖平原區在新石器時代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但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開發利用。作者通過對高淳薛城、朝墩頭、下家宕村、溧陽神墩、宜興西溪、駱駝墩等遺址地層進行環境考古研究,並對遺址地層器物與凌家灘遺址器物比較,結合遙感考古手段對古河道進行的信息提取與分析,論證了無文字記載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沿古中江傳播的人地關係;通過對遺址區博物館規劃建設和旅遊景點開發利用的探討,以及對新石器時代以來長三角地區海面變化特徵的分析,闡明了長三角地區可持續發展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zhua曲子白渡白顆

作者簡介

教授、博導,南京大學區域環境演變研究所所長。曾參加中國第五次南極考察,從事長江流域環境考古、環境演變和丹霞地貌以及第四紀地質的科研和教學。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項(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項目1項)、高校博士點基金3項、江蘇省教育廳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重點基金1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靠前合作項目基金3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項目2項、江蘇省科技支撐計畫項目1項。

圖書目錄

上篇
第一章 蕪申運河所經古中江流域環境考古研究的意義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標和科學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標和科學意義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古中江位置的確定與流域內新石器文化概況
2.1 古代歷史文獻中記載的“三江”
2.1.1 古代學者對《尚書·禹貢》中“三江”的認識
2.1.2 古代學者對“三江”的認識
2.2 古中江的變遷
2.2.1 近現代學者對古中江的認識
2.2.2 研究區概況
2.2.3 對丹陽大澤、蕪湖與胥溪河的研究
2.2.4 東壩鎮地層岩性研究
2.3 古中江位置的確定
2.4 古中江流域新石器文化概況
2.4.1 馬家浜文化
2.4.2 崧澤文化
2.4.3 良渚文化
2.4.4 凌家灘文化
2.4.5 北陰陽營文化
第三章 蕪申運河流域環境代用指標指示的意義及實驗方法
3.1 粒度的環境指示意義與實驗方法
3.1.1 粒度的環境指示意義
3.1.2 粒度分析的實驗方法
3.2 孢粉一炭屑的環境指示意義及實驗方法
3.2.1 孢粉一炭屑的環境指示意義
3.2.2 孢粉一炭屑實驗方法
3.3 腐殖化度的環境指示意義與實驗方法
3.3.1 腐殖化度的環境指示意義
3.3.2 腐殖化度實驗方法
3.4 燒失量的環境指示意義與實驗方法
3.4.1 燒失量的環境指示意義
3.4.2 燒失量的實驗方法
3.5 地球化學元素的環境指示意義與實驗方法
3.5.1 地球化學元素的環境指示意義
3.5.2 地球化學元素的實驗方法
3.6 光釋光測年前處理方法
第四章 全新世以來古中江流域氣候演變過程研究
4.1 全新世以來古中江流域氣候演變研究
4.1.1 古中江流域典型研究剖面的選擇和採樣
4.1.2 高淳剖面年代測試結果
4.1.3 高淳剖面孢粉一炭屑鑑定結果
4.1.4 高淳剖面腐殖化度、燒失量結果分析
4.1.5 高淳剖面元素地球化學分析
4.1.6 高淳剖面粒度結果分析
4.1.7 磨盤山遺址孢粉一炭屑鑑定結果
4.1.8 磨盤山遺址燒失量結果分析
4.1.9 磨盤山遺址元素地球化學分析
4.1.10 全新世以來古中江流域氣候演變過程研究
4.2 剖面多指標間的對比研究
4.2.1 高淳剖面多指標間的對比研究
4.2.2 磨盤山遺址多指標間的對比研究
4.3 古中江流域典型剖面間的對比
4.3.1 古中江流域典型自然剖面的對比
4.3 _2古中江流域典型遺址剖面的對比研究
4.4 與大尺度區域氣候對比
4.5 全新世以來古中江流域氣候突變事件的研究
第五章 古中江在新石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研究
第六章 蕪申運河西段概況和遙感圖像處理
第七章 新石器時代以來蕪申運河西段水域範圍重建——以環境考古方法為主
第八章 胥溪河下壩段12.7 ka B.P.以來沉積環境演變研究
下篇
第九章 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時空分布特徵研究
第十章 新石器時代區域環境演變節律研究
第十一章 蕪申運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研究
第十二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1 高淳剖面部分孢粉類型照片
附錄2 長江三角洲南部地區海侵、海退模擬圖
附錄3 蕪申運河沿線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圖及遺址統計表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