蕕

蕕,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花蕕Caryopteris nepetaefolia (Benth.) Maxim.的全草。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具有清暑解表,利濕解毒之功效。常用於夏季感冒,中暑,熱淋,帶下,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蕕
  • 別稱:方梗金錢草、倒掛金鐘、野莧草、邊蘭、半枝蓮、荊芥葉蕕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馬鞭草科
  • :蕕屬
  • :單花蕕
  • 分布區域: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甘,性涼。

歸經

歸脾、膀胱經。

功效

清暑解表,利濕解毒。

主治

夏季感冒,中暑,熱淋,帶下,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感冒:蕕、一枝黃花、忍冬藤各9-15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中暑:蕕15-30g。水煎代茶飲。(《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切段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時蔓生,僅基部木質化,高30-60厘米;莖方形,被向下彎曲的柔毛。葉片紙質,寬卵形至近圓形,長1.5-5厘米,寬1.5-4厘米,頂端鈍,基部闊楔形至圓形,邊緣具4-6對鈍齒,兩面均被柔毛及腺點,側脈3-5對;葉柄長0.3-1厘米,被柔毛。單花腋生,有長1.5-3厘米的纖細花柄,近花柄中部生兩枚錐形細小苞片;花萼杯狀,長約6毫米,結果時略增大,兩面均被柔毛和疏生腺點,5裂,裂片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有明顯脈紋;花冠淡蘭色,外面疏生細毛和腺點,喉部通常被柔毛,下唇中裂片較大,全緣,花冠管長6-9毫米;雄蕊4枚,與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密生絨毛。蒴果4瓣裂,果瓣倒卵形,無翅,表面被粗毛,不明顯凹凸成網紋,長約4毫米,淡黃色。花果期5-9月。

生長環境

生於陰濕山坡、林邊、路旁或水溝邊。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地。

相關論述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祛暑解表,利尿解毒。”

附註

本種和活血丹外形相似,兩者的主要區別如下:
1、蕕:葉廣卵圓形,基部闊楔形或近截形,每邊有3-5枚粗圓齒,葉柄較短(1-1.5分)。
2、活血丹:葉腎形至圓心臟形,每邊有7-9枚粗圓齒,葉柄較長(4分-2.5寸)。兩者不能混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