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發

蔣發

蔣發是武當趙堡太極拳第一代宗師,也是現代六大派 (趙堡、陳、楊、武、吳、孫)的共同祖師,是北派太極的第二代宗師,把太極拳帶到趙堡鎮,從此發揚光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蔣發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省溫縣趙堡鎮
  • 出生日期:公元 1614年
  • 職業:北派太極第一代宗師
  • 信仰:道教
  • 主要成就:傳授太極拳於趙堡和陳家溝
  • 代表作品:《太極法說》
  • 性別:男
  • 擅長:太極拳
  • 年代 :明代
共同祖師,早期活動,出生年代考,拜師收徒建派,活動與功績,晚年活動,

共同祖師

蔣發,是北派太極第一代宗師王宗岳的衣缽傳人,對太極拳事業的承前啟後、發揚光大,以及理論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不僅是趙堡太極拳派的創始人,也是現代六大派 (趙堡、陳、楊、武、吳、孫)的共同祖師,是北派太極的第二代宗師。
這個提法,也許有些人不理解或不同意。因為唐豪、顧留馨為了樹立清初陳王廷為太極拳創始人,把明代的傑出先驅王宗岳、蔣發完全否定或貶低了。王宗岳則改為清乾隆時人晚於陳王廷;蔣發則完全否定,突出地宣傳他是陳王廷的僕人和弟子,顛倒師生關係。故後人鮮知蔣發一生的功績。如今恢復其名譽和功績,會使受唐、顧蒙蔽的人感到突然,一時難以理解。
吳式太極名家徐致一(1892--1968年)在1927年著《太極拳淺說》中說得很中肯:“三豐之後,得其真傳者,始以山右王宗岳見稱。王氏述三豐遺論,著《太極拳論》、《功心解》等多篇,說理精妙,言簡而賅,今所流傳者,實宗其說。”這裡指的“今所流傳者”,包括當時已知的陳、楊、吳、武、孫五派和古老的趙堡派。例如,陳長興傳楊祿禪,陳清平武禹襄,都是以王宗岳的拳譜和拳技授受。故六大派都承認王宗岳的功績;不承認者,僅唐、顧及其少數擁有權勢的後繼者。
古之秘傳時代,王宗岳拳譜(簡稱“王譜”)是秘中之秘,不輕易授人,僅在衣缽傳人、入室弟子中傳承。不像今天那樣公開,任何人都可以抄出或購買。因此,古之拳師、傳人,凡是擁有“王譜”者,均是王宗岳、蔣發的遠代傳人或門人。六大派無不如此,為什麼此處加上蔣發的名字呢?因為王宗岳拳譜及技法是依靠唯一傳人蔣發傳下的。王宗岳雖另有兩個弟子(獨生女與鄭州孫某),但都失傳了。若無蔣發的努力弘揚和發展,“王譜”也會失傳而束之高閣。因此,王宗岳的歷史功績,也包含有蔣發的功勞在內。把蔣發尊為北派太極第二代宗師,當之無愧。有關北派源流,詳見本文附錄:《北派太極拳源流簡表》。

早期活動

(1614——1645年)

出生年代考

蔣發,河南省溫縣趙堡鎮之東數里的小留村人。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 1574年)。這個出生年份,在趙堡一派內的幾個分支(如和兆元一支、張應昌一支、任長春一支),均—致確認是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這是拳史中有文字記載留下的證據,是蔣發本人對弟子邢喜懷傳述而世代傳下的第一手材料,無可懷疑。過去有人持懷疑態度,是因為相信託名的《陳長興序》(簡稱“陳序”)之訛傳。信訛不信真的原因,是因“陳序”傳出較早,在1910至1920年已造成影響,趙堡的可信史料,是從1935年由杜元化發表《太極拳正宗》才開始問世。按先入為主的印象,在未有揭穿訛誤的“陳序”以前,世人是難以認識真相的。如今,應是去訛存真的時候了。
二十世紀以來,外地的訛傳,嚴重干擾了蔣發的時代與史實。訛傳“蔣發是清乾隆時人”,並說“蔣發親傳陳長興這些訛傳,出自諸多名家之筆,並且有一份託名的《陳長興序》,以陳長興自述的口氣,說他“得蔣發傳授二十年”,使人相信。此外,還有陳家溝名人陳鑫在八十歲時(1928年)留言於陳氏“文修堂拳械譜” 中,戒村人不能再說“蔣發是陳王廷之師”。因陳王廷是明時人,“蔣把式”(指蔣發)是清乾隆時人,人不同時,不能為師。另外,在1984年又傳出—份傳說,說吳圖南於1917年訪問陳家溝時,陳鑫、吳圖南說過:“陳長興在中年時,帶子侄徒弟練拳時,蔣發在旁觀看,哈哈一笑,陳長興上前追趕,被蔣發一回身,摔倒在地,陳即跪求拜師。”與“陳序”可以遙相呼應,有此三說為據,而趙堡太極拳的真實信息,在1935年以前,無人知曉。各地名家著書時,競相引用 “乾隆”之說,廣為傳播。言語曰:“三人成虎”,數十年來諸多名家的反覆傳播,竟使社會信以為真,對後來杜元化《太極拳正宗》所出的“蔣發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反認為訛誤,或者看作是太極拳上有兩個“蔣發”。
筆者對此反覆驗證,確認所謂“乾隆蔣發”,實無其人。因為:
1、所謂“陳序”不是陳長興所寫,在陳家溝沒有此序傳下,楊氏也沒有傳下,而是於李派太極傳出。陳家溝不承認“蔣發傳陳長興”之說,在陳溝公認的《陳氏家乘》對陳長興的師承寫道:“秉旺子長興,盡傳其父學”,是父傳之技,其父秉旺則受陳繼夏之傳。陳長興所獲的‘王譜’,就是由陳繼夏傳秉旺,再傳長興的。又在陳溝的宗祠有蔣發與陳王廷的共像,說明蔣發是明末清初人,不可能活到嘉慶年代(1796--1820年)而傳陳長興。蔣發傳下的趙堡太極拳派,也不承認“蔣發傳陳長興”之說。當地的兩派均不承認,外地的“陳序”自然失效。筆者於2001年6月親到趙堡調查,當地人一致認為,在趙堡沒有“乾隆蔣發”其人。可見“乾隆”之說不實。
2、查陳鑫歷年言論,也說蔣發為明末清初人,與陳王廷同時代,但晚年為了掩蓋“蔣發傳拳陳王廷”之史實,謊說蔣發是乾隆時人,示意村人不得再言蔣發傳陳之事,其歷次原文如下:
(1)在陳鑫執筆的《陳氏家乘·陳王廷傳》(1919年以前寫)內云:“公(王廷)與登封武舉李際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亂,以際遇為首。公止之,當上山時,山上亂箭如雨,不能傷公。遇一敵手,三周御寨未及。際遇事敗,有蔣姓仆於公,即當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趕兔亦善拳者也。”文中的“蔣姓仆於公者”指蔣發。陳鑫之孫陳紹棟於《武林》雜誌 1992年第12期第6頁著文確認:“這—位仆於公者,不是別人,正是蔣發。”
(2)陳鑫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農曆九月二日寫《辨拳論》(引自和有祿編著《和式太極拳譜·附錄》第271頁)全文如下:“前明有父女從雲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莊,將拳棒傳子王氏。(按:指王宗岳,其家鄉小王莊,經已查明,在山西陽城縣東冶鎮內,並非汾州府)河南溫東劉村(小留村)蔣姓得其傳,人稱僕夫,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陳氏拳法,得於蔣氏非也。陳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白陳氏遷溫帶下就有太極拳。後攻此拳者,代不乏人。如明之奏庭(王廷),清之敬柏、季好平不可勝數。後有趙堡鎮邢西(喜)懷、張宗禹,又後陳清平、牛發虎皆稱名手。陳必顯不摸原由,謂學於蔣氏,大為背謬。”
此文承認,蔣發為前明人,不是乾隆人。
(3)陳鑫在民國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在文修堂拳械譜上的留言,內云:“陳氏之拳,元朝已有大名,我始祖(陳卜)在明初即有大名。非蔣氏(蔣發)所教。至陳奏庭(王廷),前明成手不可勝數,陳奏庭以後,成乎亦不可勝數。要之,陳奏庭明時人,蔣把式(原文誤為“把拾”,指蔣發)乾隆時人何得妄為指說:‘陳氏之拳傳(得)於蔣氏’。此言大為背謬,且蔣氏實不稱與陳奏庭當老夫子。人不同時,道統之深又不如奏庭。何得胡言亂語,啟人疑惑。嗣後,決不可言‘陳氏拳法傳(得)於蔣氏’。吾所明辨,雖不能為陳氏增光,亦不致敗先人之宗幸。民國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歲貢生,縣丞,行年八十歲,陳鑫,字品三,號應五,別號安愚謹志。”
從兩篇文字看,相距二十天,蔣發便由“前明”人,變為“乾隆”人。可見,陳鑫為了給陳氏增光,不惜編造假話,以掩蓋“蔣發傳拳陳王廷”的史實。因此,村人根本不聽。 1931年唐豪來訪時,村人仍說“蔣發為陳王廷之師”,足見“乾隆”一說,不足為據。
至於1984的年傳出的傳說,說1917年吳圖南訪問陳家溝時,陳鑫對吳說:“陳氏族人陳長興,有一年秋收後,率子侄、徒弟在場上練拳,這時來了一個人觀看,看到熱鬧時,失聲一笑,他自知失禮轉身急走,陳長興在後猛追,眼看趕上,伸手在那人肩頭一抓,那人猛一回頭,陳就跌出去摔倒在地。陳長興爬起來,就要拜師。此人就是在西安開豆腐坊的蔣發師傅,回河南探母,路經此地。”此傳說也使人相信。但查陳鑫一貫的指導思想,與此相矛盾,陳鑫既要為陳氏祖宗增光,對 “蔣發傳拳陳王廷”的史實,尚矢口否認。因此,他決不會自己編造謊言,承認陳長興之拳為外姓人蔣發所傳。這也同樣有損陳氏祖宗之榮譽。1917年陳鑫是否有此言論,無第二份旁證可以印證,不能確認。
由此檢驗,可以得出結論:蔣發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這是蔣發對弟子邢喜懷傳下的生年,確鑿可靠。

拜師收徒建派

蔣發少時喜武,習外家拳。二十二歲時(1536年)在趙堡街與青少年共同練拳,適遇山西省陽城縣小王莊的太極宗師王宗岳一行二人,因赴鄭州檢查生意,在渡黃河前投宿趙堡,也在觀看少年的練拳。發現蔣發的習武資質良好,適於培養,在蔣發懇求拜師之真誠感動下,允收為徒,帶回陽城縣小王莊家中長期培養。經過七年的傾囊而授,不僅在太極內功、技法拳理方面得真傳,也在文才、太極哲理和武德等方面,全面培養,成為文武全才的北派第二代宗師。二十九歲< 1643年)滿師歸里。王宗岳囑曰:“汝歸家,此術不可妄傳。並非教汝不傳,是不得其人不傳,果得其人,必盡情教之。若得人不傳,猶如絕嗣,能廣傳更好。”蔣發遵師命,物色人選,弘揚其術。閱二年(1645年),收趙堡街的邢喜懷為徒。代有傳人,形成了趙堡太極拳這一古老的門派。因為蔣發是趙堡人,所以就是趙堡太極拳的第一代掌門。又因傳到第四代掌門陳敬柏時,此術傳入陳家溝,陳式太極拳在乾隆時代正式興起。所以,陳、楊、吳三派均屬於蔣發——邢喜懷 ——張楚臣——陳敬柏的傳承。前人李亦畲在《五字訣》的《太極拳小序》中早已說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入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王譜”之傳入陳家溝,也就是蔣發的間接傳承,無可否認。
趙堡太極拳傳至第七代掌門陳清平,廣收門徒,傳武禹襄便衍生出武式太極拳,再衍生出孫式太極拳。六大派之遠祖均可追溯到蔣發。因此,他亦是北派太極的第二代宗師。
這一史實,揭穿了顧留馨宣揚的“天下太極出陳溝”的謬論。關鍵有二:(1)陳溝的拳技、拳譜,是蔣發的三傳弟子陳敬柏所授;(2)武、孫兩派源出趙堡第七代掌門陳清平所授,與陳家溝無關。

活動與功績

(1645—1660年)
中年、壯年時代,是一個人在事業上最輝煌的黃金時代。對蔣發的貢獻來說,亦應如此。但在趙堡派的拳史中,記載甚少。只能依靠現存的古譜分析,作一鱗半爪的整理。
在這35年中,蔣發培養弟子邢喜懷,已經成才接班。邢又收盟弟張楚臣為徒。在門派的成長、鞏固方面,打好了基礎,弟子們分擔了弘揚太極事業的重擔。
蔣發的重點,放在拳理的研究、創新方面,主要業績有:
1、為普及王宗岳拳譜,撰寫了三十七篇拳解,深入闡發太極拳理,後人吳鑒泉將此套拳解,名之為《太極法說》,其子吳公藻在1935年著《太極拳講義》中已公之於世。楊振基也:陳楊家所存的抄本,於1992年在《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的附錄中全文刊出,供世人共享。現代之拳家,對此譜甚為珍視,可與王宗岳古譜匹配而生輝。
2、將古之拳名“十三勢”,更名為“太極拳”。在王宗岳的系列拳論中,都沒有“太極拳”之名,統稱之為“十三勢”。在蔣發所寫的37篇拳解中,也沒有“太極拳”之名,但“太極”二字,使用極為頻繁,如《太極圈》、《太極進退不已功》、《太極上下名天地》、《太極體用解》、《太極文武解》、《太極懂勁解》、《人身太極解》、《太極分文武三成解》、《太極正功解》、《大小太極解》等等。說明“十三勢”這一拳理,是以太極理論為指導的。用“太極”為拳名,體現出其哲理,比起用叫“八門”、“五步”之技法命名更為適當。改名已是大勢所趨,蔣發在《大小太極解》中有云:“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之拳。”此處用“太極之拳”,而不用“太極拳”,即是處在改名為“太極拳”的前夕。該譜最後云:“此不用濁力純以神行,功效著矣!先師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蓋此意也。”此處引用王宗岳名句“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稱王宗岳為“先師”,可知作者是蔣發無疑。後來,蔣發將“王譜”中對三豐拳訣三、四之釋文,抽出來重點推廣,賦以《太極拳論》之標題,文末加上“是為論”三字,並立一附百於文後曰:“此論句句切要,開元一字陪襯,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這就是蔣發命名“太極拳”的真實寫照。
3、創編了《總歌兼體用連聯解》和《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的趙堡秘傳拳譜。
(此二譜參見王海洲、嚴翰秀合著的《杜元化〈太極拳正宗〉考析》一書第163~164頁及
167頁)該譜註明“命名十三式”、“此是真秘訣”、“萬萬勿輕視”等語,是趙堡派內秘中之
秘。是蔣發創造性地發展了王宗岳拳理的成果。
杜元化在河南省國術館公開傳授此秘術時,館長陳泮嶺觀後評價甚高。陳泮嶺為杜元化作序說:“余酷嗜拳法,歷訪名家,望得其珍秘,不料今得杜先生育萬(元化)所著秘而不傳的太極拳解十三樣,公之同好,方覺太極拳名實相符。”可見,蔣發在理論上有突出的貢獻。
4、蔣發首次將“十三勢”長拳的單式操演,周而復始,改為定型的太極拳套路:在王宗岳時代,“十三勢”(長拳)是沒有套路的。蔣發前期著作《五十三勢長拳解》中說:“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萬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說明蔣發在前期,尚未有創編套路的思想。
後人陳微明有1930年著《太極答問》中有云:“聞以前太極拳是單式練法而不連貫,不知始於何時,將單練之各式連為一氣,以愚意揣之,大約始於王先生宗岳,因先生所作《太極拳論》有各式之名目,系連為一氣也,故宗岳先生對於太極拳術,其功絕偉,若不連成一氣,恐早失其傳矣。”
由此看,《太極拳論》之名為蔣發所定,其後附上之各式名目,也必是在《太極拳論》
問世之後的事,並非王宗岳之創編。查蔣發在晚年入陳溝時,曾幫陳王廷將炮捶一路改為陳
式太極拳一路的套路,又為開封普救寺創編過“鬼扯攢”的套路,太極拳最早套路的創編者,應是蔣發。
5、為開封普救寺創編一套“鬼扯攢”拳術。據《武林》雜誌1988年11期陳旭東發表的《山西“鬼扯攢”》一文說:“山西定襄縣流傳的‘鬼扯攢’拳術,相傳是河南拳師蔣發所創。清康熙年間,定襄縣小王村青年鐵匠宋本意,因叔父老二誤傷人命,被判流放於開封府三年。為報答叔父養育之恩,宋本意一直護送叔父到開封府,並住下來行乞,等待叔父期滿同歸。宋本意落腳於開封普救寺。一夜,偶見和尚集體練功,很是喜愛。後幾經曲折,終於學得秘傳之‘鬼扯攢’拳法,後傳至山西。”此文所述,時代與空間,均與蔣發的時代與地域相近,比較符合史實。
6、蔣發還有一些已散失待挖掘的拳譜著作。據杜元化《大極拳正宗》一書末頁的附言云:“蔣老夫子傳太極拳正宗共八冊。余所編皆系余師任老夫子(任長春)所傳。其一生所繪總圖及十三樣手法之圖,僅兩見。在先與余師兄陳四典繪過一次。陳已沒世。其次,余為此外,未聞再繪過。因余如弟劉瀛仙,囑余公開,公之同好。今將一冊先付印焉,其餘正在編述中。”(“育萬”印章)由此看出,蔣發所傳八冊,僅發表一冊,其餘因戰爭影響已散失無存。筆者曾托友人河南沁陽市張傑先生到杜元化家鄉,向後人打聽拳譜下落,均無蹤跡,甚為可惜。又據陳清平之後裔陳忠森(河南焦作市司法局退休幹部)於2000年9月9日寫給趙堡太極拳總會的陳清平家史證明,內有抗日戰爭期間,生活困難,其祖母陳李氏(陳清平之孫媳)將陳清平傳家的一批拳譜,賣與同村的張瑞南老師(現己散失),這批拳譜,並非早已流傳的王宗岳拳譜,而是很有價值的秘傳之譜,才能賣出高價以餬口。其中也必有與杜元化所述的蔣發秘傳之譜。今天所能看到的一篇是載於王柏青編《太極秘術》中的《太極拳功》一段論述。可見,蔣發在中、壯年階段,對拳理拳功是有很多貢獻的。
綜上所述,蔣發的中年、壯年時代,是負有盛名,並有不少業績。但因史料缺乏,未能反映全貌,本節所述,只是局部而已。

晚年活動

明末,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因此,農民起義蜂起雲涌,以李自成、張獻忠為最。在河南也如全國一樣,農民被迫造反。蔣發在亂世中,也難以生存,從而投身於登封縣以李際遇為首的農民起義隊伍之中,任部將。時在1640——1643年間,後因明王朝調動開封、洛陽、襄陽三路大軍圍攻,李際遇失敗身亡,蔣發亡命他鄉,隱姓埋名。直到清初,才流落到陳家溝,被陳王廷收留為仆。陳王廷與蔣發曾有一面之遇,即陳王廷與登封之李際遇友善,曾奉官府之命往勸李際遇投降。上山時,與蔣發交手一次。陳鑫在《陳氏家乘》中記有:“公與登封武將往際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亂,以際遇為首。公止之。當上山時,山上亂箭如雨,不能傷公。遇—敵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際遇事敗,有蔣姓仆於公,即當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趕兔,亦善拳者也。”陳王廷與蔣發原為敵對,為何收留蔣發,並供養其晚年生活呢?原因可能是在李際遇所在之玉帶山交手時,領略到蔣發的太極拳神秘莫測,既可收為護院拳師,又能得其太極拳之傳授。對陳氏有利,故陳王廷(1600一1680)對待蔣發,外稱為仆,曰蔣把式,內作為友,蔣發年老,已是古稀之年,無依無靠。在陳家期間,蔣發教陳王庭三個月左右的太極拳;教拳之中,蔣發發現陳王庭放不下祖傳的三皇炮錘,加之陳王庭沒有向蔣發“行叩拜之禮,”蔣發再沒有深教,沒有講解太極拳的心法等要訣;加之太極拳架煉拳之中要求放鬆,拳架很容易變形。故此,陳家人在傳承中,只是認為蔣發傳的(太極)拳架只能作為三皇炮錘訓練的準備活動;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思想,放鬆煉拳的情況之下,煉得越多拳架變形越快,最初的表現是扭動。
冷兵器時代,七十歲的人如何上陣殺敵?此種說法存疑。
這一段歷史,河南溫縣趙堡鎮鎮上的習武前輩,大多說:“蔣發沒有參加過李際遇的造反,是在家度過晚年,因家貧,到過陳王廷家(河南溫縣趙堡鎮陳溝村,即陳家溝)做工,教過陳王庭太極拳,“陳王庭只是蔣發的學員。”蔣發究竟有沒有上山造反,這與陳家溝的記載不符,從陳王庭的弟子楊露禪的言傳和楊式太極拳出版物可以看出,陳王庭向蔣發學過拳這是不爭的事實。
陳式太極拳傳人所說的“楊、吳、孫、武、和、趙堡式來源於陳式”,可是“楊、吳、孫、武、和、趙堡式”都尊武當為祖師!為什麼?
1、武當傳承中講究“言祖不言師”。
2、楊式太極拳架是楊班侯傳承下來的拳架,楊班侯傳給下級軍官而傳播開的;楊式太極拳的拳架清楚地顯現出趙堡太極拳的拳架特色;當年楊露禪都是教的“貝勒、王爺”,按照封建社會的習俗:看不起“煉武之人”,貝勒、王爺不可能“以武為生”。
3、楊班侯從師於武禹襄,學的是趙堡架,沒有學楊露禪的拳架;武禹襄出錢、楊露禪學藝,武禹襄是一個文人然總覺得楊露禪從陳家所學的理論與實踐有出入,於是自己到趙堡鎮尋根後從師於陳清萍;然陳清萍為了學趙堡太極拳,從陳家溝舉家遷至趙堡鎮上,拜蔣發再傳弟子張彥為師學煉北宋張三豐傳承的太極拳。
4、當年楊露禪在北京打天下後回家與楊班侯推手、散打切磋,打成平手;楊班侯到北京後與人切磋無數,人頌“楊無敵”;楊無敵只指“楊班侯”。
5、行過跪拜之禮的人,傳統文化告訴我們“大多不會做出出格的事”;沒有行跪拜之禮加之為了光宗耀祖,當今社會是可以亂說的。
中央電視五台《武林大會·洪洞通背拳》開場白,主持人代表官方:“陳式太極拳總論是洪洞通背纏拳總論”,由此可以看到:陳式太極拳的理論是“洪洞通背纏拳”,煉法是:“三皇炮錘”,外形是:“變型的趙堡太極拳架。”而蔣發傳承的太極拳的理論是:“道家的無為思想”,煉法是:“捨己從人”,外形是:“圓的運動”。
蔣發,陳家溝人習慣呼之謂“蔣把式”(溫縣民間對長、短工的稱呼),出身貧寒,為明末登封農民起義首領李際遇部將。起義期間。結識了因考武舉殺人赴李處避禍之陳王廷。後李敗被誅,蔣流落江湖,後投陳家,與陳王廷名主僕而實友。陳晚年畫像時,蔣持刀立其背後。此畫像原存陳氏祠堂,70年代遺失,但民國21年出版的陳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陳子明所撰寫、出版的《陳氏世傳太極拳術>一書中,在“陳氏太極拳家列傳”之“陳王廷傳”中所附陳王廷畫像照片和國際太極拳年會副秘書長陳慶州精心保存的60年代所攝原像照片,均為此畫像存在的有力佐證。如今社會上流傳的各種畫像,是後人依原畫像再創作而成。
蔣早卒陳王廷6年,村中一些父老向陳王廷建議:蔣非陳氏族人.自然不能入陳氏墳,村中人傳說,陳家溝村西北小五叉口一個 叫“楊海窪”的荒僻地方常有鬼魅出沒害人,“蔣把式生性剛烈,何不埋此而鎮之?”陳王廷採納眾議,遂葬蔣於小五叉口,並樹墓碑,民眾呼為“蔣把式墓”。惜墓碑失之於大躍進年代。如今陳氏中年逾七十的老人,不但見過墓碑,而且能指出蔣之墓穴所在。
陳王庭(1600年-1680年),蔣發(1614年-1674年),蔣發比陳王庭小十四歲,“陳王庭向蔣發學拳”的說法不符合傳統文化習慣,也不符合習練武功的基本規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