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孔陽

蔣孔陽

蔣孔陽(1923.1.23-1999.6.26) 重慶市萬州區人。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1941-1946年就讀於中央政治大學經濟系。1948年進入上海海光圖書館從事翻譯工作。1951年後歷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校藝術教研室主任、《復旦學報》編委會主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全國文藝學博士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蔣孔陽
  • 別名:蔣述亮
  • 出生地:重慶市萬州區
  • 出生日期:1923年1月23日
  • 逝世日期:1999年6月26日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中央政治大學
  • 代表作品:文學的基本知識,論文學藝術的特徵,德國古典美學,美學新論
人物生平,主要學術觀點,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建國後,歷任復旦大學副教授、教授、美學研究室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第四屆副主席,上海市社科聯副主席,中華全國美學會第一、二屆副會長,上海美學學會第一、二屆會長,上海市第六、七屆政協委員。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41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專著《文學的基本知識》、《論文學藝術的特徵》、《形象與典型》、《美學和文藝評論集》、《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蔣孔陽美學藝術論集》、《文藝與人生》、《美在創造中》、《美的規律》、《蔣孔陽文集》(4卷),譯著《近代美學史述評》、《從文藝看蘇聯》,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哲學大辭典·美學卷》、《辭海·美學分冊》、《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藝術卷》等。
蔣孔陽
專著《德國古典美學》獲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美和美的創造》獲上海社聯特等獎、1991年上海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美學新論》獲上海市社科一等獎、全國教委社科優秀著作一等獎。

主要學術觀點

李澤厚一樣,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蔣孔陽的理論立足點也是“實踐”。他認為朱光潛“主客結合說”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對於蔡儀的極端客觀主義美學同樣不滿,認為它是舊唯物主義的美學。他認為真正的唯物主義美學應當從人的客觀的社會實踐出發來解釋美和美感。“從社會生活實踐的觀點來探求美,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美既不是人的心靈和意識可以隨意創造的,同時也不是可以離開人類的社會生活而單純作為一種物質的自然屬性而存在。它是人類在自己的物質與精神的勞動過程中,逐漸客觀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類客觀的生活實踐是一切美與美感的根源。美和人類社會生活一道產生,由於人類社會生活是客觀的,所以美也是客觀的。
同樣是強調“實踐”,蔣孔陽和李澤厚又有所不同,李澤厚一般談“社會實踐”,而蔣孔陽則往往把“實踐”與“生活”相連,甚至有時乾脆只談“生活”而不談“實踐”,這其中體現了他們二人思維方式的差異。李澤厚主要把實踐理解為抽象的、一般的物質實踐,而蔣孔陽的實踐觀念則寬泛的多,也具體的多,人的吃穿住行以及思想、願望、情感的運行方式在蔣孔陽看來都是人類客觀實踐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李澤厚強調美根源於實踐,意思是說美表現人類社會實踐的“本質、規律和理想”,是認識論中心的;而蔣孔陽強調實踐,主要意圖在於說明美作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內容的感性形象”,必然會具體地表達和滿足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思想、意志、感情和願望,是價值論中心的。
從生活實踐的現實性、具體性和豐富性出發,蔣孔陽強調了美與美感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具體性。他認為,人類生活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美與美感的多樣性,“美感的差異性,源於生活方式的差異性”;同樣,人類生活的具體性也決定了與生活目的直接聯繫的美與美感也必然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美“必須像生活本身一樣,是具體的、感性的,我們必須通過感覺才能把握它”。應該說,對於美與美感的具體性與多樣性的強調,是蔣孔陽的實踐說與李澤厚的實踐說的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也是蔣孔陽美學思想對於李澤厚美學思想的一個重大突破。過去我們常常把蔣孔陽的美學思想看作是李澤厚美學思想的一個翻版,這實際上抹殺了蔣孔陽美學思想的獨創性。
新時期以來,蔣孔陽與時俱進,不斷修正、發展自己的美學思想,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論創穫,這些理論創穫主要體現在他的《美學新論》一書中。下面我們簡單列舉一二:
一、“綜合比較”研究方法的提出。在《新論》中,蔣孔陽指出:“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古今巨變,中外匯合的時代,各種思想和潮流紛至沓來,我們面臨多種的機遇和選擇。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我們要把古今中外的成就,儘可能地綜合起來,加以比較,各取所長,相互補充,為我所用。學者有界別,真理沒有界別,大師海涵,不應偏聽,而應兼收。綜合比較百家之長,乃能自出新意,自創新派。”他認為,綜合比較是美學理論現代化的需要。我國是一個美學的大國,有著特別豐厚的美學遺產,但由於歷史傳統的原因,我國美學理論多以點評與感悟的形式出現,缺乏具有現代理論形態的美學體系,因此在美學學科上我們急需現代化;而要進行現代化,首要的一個前提是對古今中西的美學資源進行綜合比較,以人之長,補我所短;比較本身雖然不是現代化,但要現代化,卻必須經過比較這樣一個過程。
二、“審美關係論美學”的構想。從關係本體論出發,蔣孔陽認為美是一種關係性而非實體性存在,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人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審美關係。他說:“人間之所以有美,以及人們之所以能夠欣賞美,就因為人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審美關係。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認為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是美學研究的出發點。美學當中的一切問題,都應當放在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當中,來加以考察。”他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界定審美關係:(1)審美關係是人通過感覺器官和現實建立的關係;(2)審美關係是自由的;(3)審美關係是人作為一個整體和現實發生的關係;(4)審美關係是人對現實的一種感情關係。以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為邏輯起點,蔣孔陽提出了屬於自己的獨到的美論、美感論、審美範疇論和中西藝術、中西美學比較論,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美學體系。

主要作品

著作書目
文學的基本知識(理論)1957,中青 論文學藝術的特徵(理論)1957,新文藝
蔣孔陽
德國古典美學(理論)1980,商務 /2008,安徽教育出版社
形象與典型(論文集)1980,百花
美和美的創造(論文集)1981,江蘇人民
美學與文藝評論集 1986,上海文藝
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1986,人文 /2007,安徽教育出版社
蔣孔陽美學藝術論集 1988,江西人民
巴爾札克書迅編譯,1950,上海海光圖書館
西方文論選(上下冊)與伍蠡甫合編,1979,上海譯文
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文集 主編,1981,古籍
現代世界短篇小說選(1—4集)主編,1981,安徽人民
美學與藝術評論(1—3輯)主編,1984,復旦大學出版社
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上下冊)主編,1988,復旦大學出版社美學新論(理論)2006,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安徽教育出版社
翻譯書目
從文藝看蘇聯(原名《蘇聯文學史》)【蘇聯】庫尼茲著,1950,商務
近代美學史評述 【英】李斯托威爾著,1980,譯文
書信、研究資料書目
蔣孔陽美學思想研究(高楠)1986,遼寧人民出版社 蔣孔陽:且說說我自己( 編選 / 濮之珍)2008,上海文藝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