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鎮藩

蔡鎮藩,字東侯,營山縣城郊蔡家庵人,自幼沉靜好學,從長兄鎮衡誦讀經史。16歲入學,20歲中舉。光緒18年(1892),會試入京,連捷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了主事。蔡鎮藩初仕為官,辦事精敏,不辭勞苦,凡經管之事,處置得當,深為主官所倚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鎮藩
  • 別名:東侯
  • 國籍:中國
  • 性別:男
戊戌變法,蔡鎮藩應詔陳言
蔡鎮藩曾在戊戌政變前夕上書光緒帝,疏列拯救經濟,國強兵,以成新政的意見,受到光緒皇帝的嘉獎和採納。後開設經濟特科,蔡鎮藩參加應試,名列一等四名,一時聲譽隆起朝野皆驚由於執政的慈禧太后反對維新,排斥打擊新政人員,蔡鎮藩滿懷壯志,不得一酬。黑龍江將軍壽山達善乘機連連上表奉請光緒帝派蔡鎮藩去做他的屬僚。蔡鎮藩見清政府腐敗,以奔母喪守服相辭,回到四川寄寓成都棉花街高升棧房。四川總督趙爾巽亦聞蔡鎮藩之名,也知道壽山達善千里求賢的訊息。即以八人大轎,將蔡接入府內,待如上賓,並委為四川咨議局籌備處協理,後又委任為四川財政監理兼造幣分廠總辦。蔡鎮藩見趙情,盛意難卻,欲一展才幹,報效桑梓,便著手革弊疏滯,清理課稅,發展農桑,興辦實業,發展四川經濟。
清政府把川漢鐵路收歸國有出賣給外國
1910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契約。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四川修築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頒布 “鐵路國有”政策以後,由於拒不歸還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蔡鎮藩與灌縣張學潮、簡州劉光漢、滬州村天,巴縣魏國平、綿州鄧昶、富順李學孟、夾江黃遠坤等50人組成庚戌(1910)川省川漢保路同志研究會。
袁世凱竊國
袁世凱一心夢想稱帝,知蔡鎮藩善於理財,遂委蔡為四川國稅廳籌備處處長,並以“入閣”為誘,企圖使蔡為他效勞。蔡鎮藩毅然辭官不做,過隱居生活,民國3年病逝於成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