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葩

蔡葩

蔡葩,筆名魯朴,女,1965年6月生,原籍海南省樂東縣九所鎮羅馬村。中國作協會員。歷任《海南開發報記者編輯,《中國日報》海南站記者,《服飾文化》編輯部主任,《教科導報》采編中心主任,《海南日報》文化生活部主任記者。

基本介紹

成就,事跡,有能力讓老人對她掏心掏肺,為70歲李敖一句話赴京求證,

成就

1995年開始文學創作,先後在《海南日報》、《天涯》雜誌、《老照片》、《讀書》文摘、《讀者》、《文學報》、《人民日報》、《中國日報》、《文摘報》、《美國僑報》等報刊發表文學和翻譯作品近80萬字。
200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歷史隨筆集《有多少優雅可以重現》、《找回南洋》。《國醫出自海南島》獲第十三屆海南省新聞評獎副刊一等獎,《格格遺事》獲第十四屆海南省新聞評獎副刊二等獎。
主要從事歷史隨筆和民間文藝的寫作,訪談一系列的民間藝人,挖掘海南地方文化,為讀者重新認識海南及其海南的歷史文化打開了一扇視窗。作品多次獲獎。她計畫創作以南洋文化為背景,敘述百年海南社會生活種種變遷的文化隨筆集三部,其中《找回南洋》,約5萬字,已交稿,作家出版社準備今年出版。《永遠的精神鄉愁———1946:一位記者眼中的海南島》已完成,《海南華僑與東亞》正在寫作,兩部書擬今年底在海南出版社出版。

事跡

有能力讓老人對她掏心掏肺

今年40歲的蔡葩,1988年畢業於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曾供職於中國時報社、天涯雜誌社等單位,長期從事散文和隨筆的寫作。她自幼生活在海邊,小時候無意識積澱起來的對於大海的愛戀,後來形成了有意識地對海南的頌揚和膜拜。36歲時,她被破格調進海南日報社,她的特點是寫一些比較抒情且比較有歷史厚重感的文章。2002年,報社根據蔡葩的特點為她特別量身打造了一個文化專欄《似水流年》,該專欄專門挖掘那些被宏大敘事遮蔽的個人的命運。這時的蔡葩如魚得水,她開始避開某些文化時尚的喧譁,帶著極大的耐心和愛心遊走在海南深巷老宅,搶救那些已經模糊的記憶。
因為這個專欄,蔡葩採訪過海口名媛吳玉琴、前清格格恆容等不下百名見證了海南歷史興衰的人物。儘管採訪對象都是老人,但蔡葩有能力讓他們對她掏心掏肺。“你要是專門去問,目的性會太強,所以我有空就帶他們出來喝喝茶,或是一起散散步,最好把他們的朋友一起約出來,然後一逗就能把他們的話匣子打開了。比如,你說‘阿婆,您當年到北京去唱給毛主席他們聽的歌,現在還能唱幾句嗎?’老人們的青春記憶是一觸即發,他們是很願意回憶自己當年的婚姻、家庭的……”
蔡葩筆下還有些老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經受過生死考驗,她也不迴避這些老人們觸目驚心的回憶:“我是被國民黨抓過、殺過,但是沒有死。殺頭的時候很恐怖,那個吹號的聲音我現在還記得……”隨著採訪的深入,蔡葩說她現在手裡的採訪計畫都已經安排到了明年。曾經有人問她:寫那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有意思嗎?她說:“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有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經說過,對於歷史的搶救比研究更重要,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搶救工作。”

為70歲李敖一句話赴京求證

在同行眼裡,蔡葩也是一個善於和名人打交道的記者。2005年9月,有報導說70歲的李敖要到北京,還說李敖表示他要終老在海南。這一信息引起了蔡葩的注意,她大膽決定只身前往北京,向李敖求證這句話的真實性和談話背景。
“看到這則訊息的當晚6點鐘,我就給我們那個領導打了電話說明我的想法,領導很支持我,但他也很懷疑,問我確信能採訪到李敖嗎?因為別的媒體估計早在幾個月前就預約了採訪,而我是臨時決定,所以我就說試試吧。”
來到北京後,蔡葩首先找到了此次陪同李敖一道的高信疆先生,也是自己的一位朋友,並托他轉交了自己寫給李敖的書信。這封匆匆寫在稿紙背面的信雖然只有短短几百字,但字裡行間卻充滿了她對海南島的熱愛。“我自己看了都感動了,我說我是一個非常熱愛海南島的人,就希望別人也熱愛海南島,我還說希望李敖能給海南鼓鼓氣,海南人太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力了。”也許是這份對海南的熱忱打動了李敖,他在北大演講結束後就給《海南日報》題詞了,寫的是:“我所思之在海南。”而李敖此次祖國大陸之行,《海南日報》是惟一獲得題詞的媒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