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劍(唐朝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蔡劍,字純鉤,河南上蔡人,唐文宗時官至左散騎常侍, 會昌中(841—846)徙家洪州(今南昌),任江南西道節度副使。

基本介紹

  • 本名:蔡劍
  • 字號:純鉤
  • 所處時代:唐代
  • 出生地:河南上蔡
  • 出生時間:841年
  • 唐朝:官員
蔡劍子蔡郊,行營判官,屢立戰功,因子軍功蔡劍升任鎮南軍 節度使,諸道行營都統高駢大為忌恨,有意以弱兵付郊,令其 乘勝出擊,而糧草兵器不予接繼,遂陷軍中陣亡。蔡劍對人說: “吾子以身報國,身死而名傳,尚有何憾!”僖宗遣使慰問,蔡 劍自知年老,無意復人仕途。
中和二年(882),鐘傳趕走江西觀察使高茂卿,占據洪州, 恃兵橫行,蔡劍有孫女叫四娘,長得姿容絕世,鐘傳遣使向蔡 劍求婚,蔡劍罵曰:“吾世代為唐忠臣,豈肯以女事賊乎!” 鐘傳聞言大怒,發兵一萬,進攻蔡劍駐地翠石和西山,搶占其 全部家資和田宅。蔡劍兵寡不能敵,兄弟奔散四方,蔡劍攜夫 人和一孫兒與四娘等部份家人,退至高安長湖(今筠陽鎮),為 避追兵襲擊,再徙鹽步鎮(今宜豐新昌鎮)。蔡劍率領家人在荒 無人煙的茅州,整治河堤,興修水利,開荒種地,構建房屋, 營造山城,開創宜豐的基業,是宜豐建鎮立縣的肇基人。
蔡劍因羈留不得返鄉,又喪子,常登崗北望而泣,憂患成 疾,不久去世。臨終留下遺言:令葬驛路旁平蕪中,“吾欲聽 鐘傳子孫絕,吾家子孫興”乙死後葬於隆道觀左虎形(流源虎形 背),宜豐至高安、南昌的驛路旁,面對白澤湖,墓地前華表、 石人、石馬林立,氣勢雄偉,歷經千年滄桑,文革時期不幸被 毀。不久,鐘傳果遭滅族焚屍,豈非昭昭之報。蔡劍子孫繁衍 分布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和港、 澳、台以至東南亞各地。1999年清明節,台灣、香港、澳門、 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廣東、海南等地蔡氏宗親 七百多人,分別組成蔡氏宗親回鄉省親祭祖團,參加在福建莆 田仙遊楓亭鎮舉行的北宋名臣、端明殿學士蔡襄陵園重建落成 萬人慶典大會。蔡襄是蔡劍的九世孫,因此,蔡劍親手開創的 宜豐,同是上述蔡氏族人的祖居地。
蔡劍曾孫名晉,字君錫,自幼志向高遠,性情溫和善良, 隱居家中,潛心讀書講道,喜好農作,嘗游山中,見一鹿中 箭,仍乳舐其子,遂發惻隱之心,以重金資助獵人,勸其改 行他業,自是不茹葷酒,人稱其夫婦叫齋翁與齋婆而不呼其 名。昔時,城南河岸常被洪水衝決,每歲築堤均無成效。齋 翁潛心籌劃,見一鹿涉水過河,便隨鹿跡立陂,名曰鹿陂, 從此水不為患,邑人在南關外立司馬廟塑像供祀,以頌其功 德。五代時,時局動亂,盜賊蜂起,而獨不入其境,四方鄉 民紛紛前來依附,所居之處遂成山鎮。南唐保大十年(952), 設立鹽步鎮,仍歸高安縣管轄。
蔡劍之元孫,齋翁之子蔡嵩、蔡岑,兄弟二人喜好詩書, 更專心於時務,為新昌建縣,三請於朝。宋太平興國三年(97 8),兄弟以鹽步鎮西抵萬載,北接分寧,南鄰蒙山,東距高 安百里之遙,幅員遼闊,高山深谷,迂迴險阻,為免除賦役 運輸勞苦,便於防盜緝奸,不如改鎮為縣,並核實人口田賦, 造具清冊,呈報於州,州請於朝。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初三,蔡氏全家伏地接旨,詔 書改鹽步鎮為新昌縣。蔡嵩、蔡岑仗義謀劃,獻己居為縣衙, 自徙宅於偏房,以己地建城郭,營縣治,凡公家所需之費悉 數供給,傾全家資財,保一方生靈,有功德於民。皇帝聞其 事,敕封蔡嵩、蔡岑為孝義靈椿王,立靈椿祠於縣署後(今 縣賓館處),塑二公之像於祠內,春秋祭祀,縣宰上任亦先 行拜謁。康熙年間,縣宰李國璋,為便民拜祭,將靈椿祠遷 至漕倉(今縣賓館後易·家屋西側),部分殘址尚存。 今縣委辦公樓東側瑞芝亭,昔為蔡氏祖墓,亭下有蔡郊衣冠 冢。宋時縣宰邵葉,上任三日,見亭內生出五色十二靈芝草, 視為祥瑞之兆,便改名叫瑞芝亭。宋大文學家、蔡曾內侄黃 庭堅為之作《瑞芝亭記》。今縣檔案館東南側為郊公祠遺址, 民國時是縣社會服務處辦公場所,建國後為縣電影隊駐地。 新昌立縣932年,至民國三年(1914),因與浙江新昌同名,改 名宜豐。縣署所在地除因民國庚午年(1930)縣衙被焚毀後,曾 搬遷至城隍廟一段時間外,在今縣委、縣政府大院內一直未曾 變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