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古法造紙技藝

蔡倫古法造紙技藝指的是東漢時期,利用麻頭、破布、魚網和樹皮抄造植物纖維紙的工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倫古法造紙技藝
  • 外文名:Cailun's Papermaking skills
  • 改進時間:東漢時期
蔡倫古法造紙技藝改進之前的造紙工藝,即利用麻頭、破布、魚網和樹皮抄造植物纖維紙,發端於東漢元興元年(105)。耒陽是蔡倫的故鄉,在蔡倫親授造紙術的基礎上,對蔡倫古法造紙技藝進行完整系統的傳承和發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成為耒陽享譽湖湘乃至全國的產業。
唐宋時期,耒陽是湖湘主要產紙地,產品有包皮紙、湘薄紙、皮紙、錢紙、五色紙等,明代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產品,衡州府耒陽紙載入萬曆《湖廣通志·方產》。清代,蔡倫古法造紙在耒陽進入鼎盛時期,年銷售量達2萬擔(90張紙為一刀,360刀為一擔)。除滿足本地需求外,大量的是運銷廣東、湖北,並通過衡州、湘潭、長沙、漢口、郴州等口岸銷往全國各地。
民國時期,日寇的入侵和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的爆發,使耒陽古法造紙業受到極大的影響,作坊紛紛停產。新中國成立後,古法造紙業一度得到恢復和發展,但隨著現代造紙廠的興建和一些手工作坊引進機器生產,古法造紙受到巨大的衝擊,在市場競爭中明顯處於劣勢而逐漸衰落。
千百年來,蔡倫古法造紙在耒陽得到全面繼承和發展,一方面因為耒陽是蔡倫的故鄉,造紙技藝又是源於蔡倫親授。至今,每逢初一、十五、起槽(即年內準備抄紙)、散槽(年內抄紙結束),都要祭祀蔡倫。另一方面與耒陽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分不開。耒陽地處湖南省東南部衡陽盆地南緣向五嶺山脈的過渡地段,東經112°38′—113°13′,北緯26°08′—26°43′,屬亞熱帶風濕氣候。
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植被豐富,為古法造紙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充分的原料和適宜的氣候條件。正因為如此,蔡倫古法造紙作坊在耒陽分布很廣,達10多個鄉鎮,約有500餘家。其中盛產楠竹的黃市、大河灘、上堡、陶洲、鹽沙、三都等鄉鎮為主要分布地。
如此龐大的古法造紙作坊群,以其產品的多樣性服務於印刷、包裝、圖畫、宗教、祭祀等諸多領域,為耒陽、湖湘地區乃至中華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其造紙技藝從原料選擇到工藝流程的設定,均是立足於自身物產等條件,有利於蔡倫造紙術在傳承基礎上的發展。這種勇於探索、敢為人先的精神是對蔡倫最好的傳承,也是湖湘文化的精髓。
耒陽蔡倫古法造紙技藝從源頭即蔡倫回家鄉傳授造紙術,到千百年世代傳承,都是依靠師徒關係及師傅的言傳身教和徒弟的領悟實踐一代一代相傳,許多關鍵技藝均無具體理化指標,全憑經驗掌握。十分明顯,耒陽蔡倫古法造紙技藝確屬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得到妥善的保護,從而使得曾經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而令國人驕傲和自豪的蔡倫古法造紙技藝在蔡倫的故鄉耒陽得以完整系統的保留,煥發出新的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