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遲村

蔚遲村

尉遲村,原名叫呂窯村。因這裡的村民早先都姓呂,而且世代都居住在土窯里,故名呂窯。傳說唐代大將尉遲敬德曾到過這裡,後改名尉遲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蔚遲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原名:呂窯村
  • 得名:傳唐代大將尉遲敬德曾到過這裡
簡介,歷史文化,著名人物,風景名勝,

簡介

尉遲村,原名叫呂窯村。因這裡的村民早先都姓呂,而且世代都居住在土窯里,故名呂窯。該村古代曾是北去端氏縣,南到白巷(今潤城鎮)至澤州和陽城的重要商賈通道,村民們古往今來對過往的行人以憨厚仁慈相待而方圓聞名。其後來又改名為尉遲村,說來與唐代大將尉遲敬德有著深奧的歷史淵源。

歷史文化

相傳,在唐太宗時,被李世民封為右武侯大將軍,賜爵吳國公的尉遲敬德,為人耿直,執法嚴明。因不滿朝廷迫害忠良,便殺了贓官,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逃離長安城,隱居在這裡。因村民的熱情相待,使尉遲敬德倍受感動。住了不久,這位心地善良的大將軍看到百姓們的生活十分艱苦,就把自己在做官前從事過“編簸箕"的手藝傳授給了呂窯村民,從此尉遲簸箕聞名遐邇,成了名不見經傳的簸箕之鄉。後唐太宗得知尉遲敬德殺官逃匿後,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更加思念這個忠義之臣,於是詔令文武大臣四處尋找其下落。經過探訪,終於在呂窯村找到了他。但尉遲敬德不願再回朝做官,堅持回鄉為民。唐太宗只好降旨,封其為開國公,準許他回老家朔州頤養天年。尉遲敬德走後,呂窯村民非常懷念他。為紀念這位開國公,村民們便把呂窯村改為尉遲村,並修建敬德大廟,經年祀奉。
歷史的傳說已成為過去,但沁河岸邊這個充滿靈性而樸實的尉遲村,卻在近代哺育了一位名冠全國的文學巨匠趙樹理。趙樹理出生於1906年,少年時代就聰穎過人,八歲時就能把《三字經》、《百家姓》倒背如流。村中歷年的八音會和民歌、民謠、鼓詞及地方戲曲,使趙樹理從小就受到了民間藝術的薰陶,據說他十五歲時就能擔當“八音會”的主角。
1925年,他考入長治省立國民第四師範學校後,由於接觸了新思想,便開始嘗試文學創作,投身於革命,並於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從事早年的太行抗日根據地及致力於革命文藝的創作工作。1943年他的成功之作《小二黑結婚》問世,在抗戰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後相繼又發表了《李有才板話》,被譽為“解放區文藝的代表之作”。1945年他的長篇小說《李家莊變遷》和1955年出版的《三里灣》以及《登記》、《傳家寶》等大量作品,還被譯成俄、英、日、法等外文版,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由於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創作個性,深受民眾喜愛,從而成為蜚聲文壇的“農民作家”和“山藥蛋派”的創始人。

著名人物

從尉遲這個小山村走出去的人民作家趙樹理,1949年10月1日參加了開國大典,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曾歷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委員、中國曲藝協會主席和中國作協理事等職。由於“文革”中遭到了殘酷迫害和打擊,於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為趙樹理徹底平反恢復了名譽,並在村西林木蔥鬱的牛頭山凹里修建了趙樹理陵園。該陵園前面為三層大理石台基,上面安放著趙樹理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在趙樹理的墓冢前立有漢白玉碑亭,周圍松柏蒼翠,莊嚴肅穆,以昭世人永遠銘記趙樹理這位文學巨匠的歷史功績。

風景名勝

在尉遲村前,有一座高高聳立的石築大門,門額上寫著“樹理門”三個大字,這是該村人民為懷念人民作家趙樹理而命名的標誌性建築。步入村中,再穿過幾條小街,就到了趙樹理的故居——一座典型的北方農村四合院。這個院被當地人稱作趙樹理故居西院,為趙樹理先祖趙宗思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修造,趙樹理就出生在這裡。該院坐北朝南,大門朝東南角開,現存有堂屋三間,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屋各三間,西南小房二間。所有建築均為磚木結構二層樓,堂屋、東西房為出檐樓廊,樓梯置院內。眼前的北房二層,木欄和過廊剛剛被修葺,還未上色的新木散發著陣陣清香。東西兩房的二樓過廊僅剩廊柱,歲月的流逝已使木柱乾裂變形,只有生鏽的鐵釘還在使盡力氣保護著老屋所經受的百年風霜。所幸的是,北房內至今還保存著趙樹理當年的書稿、書籍和生活用品。村里人也正在全力修復和保護這座充滿靈氣的故居,以便人們前來參觀和瞻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