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山大會戰

蔚山大會戰

蔚山大會戰是明朝萬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中有名的戰役之一,發生於明萬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間,展示了中國人偉大的勇氣和堅韌不屈的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蔚山大會戰(蔚山戰役)
  • 定義:明萬曆年間援朝抗倭的戰爭
  • 明軍:36000人
  • 朝鮮軍:近10000人
  • 日軍:64000餘人
  • 時間:明萬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
雙方情況,戰役過程,結果,失利原因,第二次,

雙方情況

明軍:36000人
朝鮮軍:近10000人
明、朝聯軍指揮官:楊鎬(明軍將領)
明、朝聯軍副指揮官:麻貴(明軍將領)
明軍副將:高策、李芳春、李如梅盧繼忠、董正誼、王問、許國威等
朝鮮軍指揮官:柳如龍
日軍:第2軍團、第3軍團、第6軍團、第9軍團、總共64000餘人
軍團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勝
副將:淺野長政淺野幸長、竹森義盛、飯田角、森本儀太夫、九鬼四郎等

戰役過程

戰局伊始明軍在戰場上優勢明顯,日軍的野戰能力無法與明軍相抗衡,在遭受重大傷亡後,日將加藤清正放棄了與明軍打野戰的想法,而採取了堅守城池的做法。日軍邊打邊撤,撤退到最後一個也是最堅固的陣地:島山。由於城高牆厚,加之地勢陡峭,明軍火炮威力發揮有限,所以久攻不下,且連續作戰後傷亡增多。後期又持續下雨十多天,明軍士氣低落彈盡糧絕,最終被迫撤退。因在撤退過程中發生混亂,明軍被日軍追擊,傷亡慘重,但日軍在追擊過程中被明軍後衛部隊阻擊,一時無法擴大戰果,戰局再次進入僵持階段,雙方又恢復到了戰前的態勢。

結果

明、朝聯軍苦戰卻失利,形勢退回到戰前狀態;日軍後期雖有反擊,但兵源、物資損失太大,無力發動反攻,戰局又回到僵持階段。
雙方傷亡人數:明軍傷亡11000餘人(陣亡7000餘人,傷4000餘人),朝鮮軍傷亡近4000人,日軍傷亡12000餘人
陣亡將領:盧繼忠(明軍);竹森義盛(日軍),森本儀太夫(日軍)

失利原因

首先一開始這次決戰的時機就不成熟,當時明朝水軍沒有到達朝鮮,無法從海面上切斷日軍的補給線,而日軍的援兵、糧食則源源不斷的支援蔚山戰場;其次,當時朝鮮已經進入雨季,大雨導致道路泥濘不堪,明軍火炮無法及時運送至蔚山戰場前線,使得本來在兵力上不占優勢的明軍,在火力上也無法占據絕對優勢;再次,加藤清正修建的島山城位置地勢陡峭,且城高牆厚,明軍久攻不下,將領們要求撤退到外圍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而指揮官楊鎬卻一意孤行集中兵力強攻島山,致使傷亡慘重;最後,打援部隊兵力不足,被日軍援兵襲擊了後方,致使全軍敗退,幸好後衛部隊十分英勇,頑強阻止日軍追擊,否則後果不堪構想。

第二次

蔚山戰役 - 戰役過程
這次戰役同樣打得十分激烈,加藤清正可以算是在這兩次戰爭中表現得最出色的日軍將領,這個時候的日軍本來已經是士氣低落了,可是在他的指揮下,日軍奇蹟般的恢復了戰鬥力,加藤清正在戰役中同樣採取了避開和明軍騎兵打野戰的方法,日軍死守城池,頑強抵抗,但是和上一次蔚山戰役不同的是明軍的火炮已經運到,所以日軍的傷亡和明軍一樣慘重。而加藤清正採取了疑兵之計使得明軍被小股日軍拖在城下,而日軍主力則撤退回國,日軍在撤退途中遭到了明軍水師的“屠殺”,據日本史書記載,加藤清正在回到日本後,部隊僅剩不到兩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