蓯蓉菟絲丸

蓯蓉菟絲丸,中醫方劑名。出自《濟陰綱目》卷三。具有助陰生子之功效。主治赤白帶下。

基本介紹

  • 名稱:蓯蓉菟絲丸
  • 別名:蓯蓉菟絲子丸(《醫學正印》卷下)
  • 出處:《濟陰綱目》卷三
  • 組成:肉蓯蓉、菟絲子、覆盆子、蛇床子、當歸、白芍藥、川芎、牡蠣、烏賊骨、五味子、防風、黃芩、艾葉
  • 功用:助陰生子
  • 主治:赤白帶下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肉蓯蓉(酒浸)、菟絲子(酒蒸)、覆盆子、蛇床子各一兩二錢(36g),當歸(酒洗)、白芍藥(炒)、川芎各一兩(30g),牡蠣(火煅)、烏賊骨各八錢(24g),五味子、防風各六錢(18g),黃芩五錢(15g),艾葉三錢(9g)。

用法用量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鹽湯送下,早、晚各進一服。

功用

助陰生子。

主治

赤白帶下。

附方

名稱:蓯蓉菟絲丸
組成:蓯蓉(酒洗,蒸)一兩,菟絲(焙)二兩,覆盆(炒)一兩,蛇床(炒)一兩,當歸(焙)二兩,白芍(炒)一兩,川芎(焙)一兩,牡蠣(煅)一兩,烏賊骨(煅)一兩,黃芩(炒)一兩,防風(炒)六錢,五味(炒)五錢,艾葉(炒)五錢
用法:制為末,煉蜜丸,鹽湯下三錢
主治:赤白帶下,脈弦浮數者
出處:《女科指要》

重要文獻摘要

《濟陰綱目》:“蓯蓉菟絲丸,治赤白帶下。此藥不熱不寒,得其和平,助陰生子;肉蓯蓉酒浸、菟絲子酒蒸、覆盆子、蛇床子各一兩二錢,當歸酒洗、白芍藥炒、川芎各一兩,牡蠣火煅、烏賊骨各八錢,五味子、防風各六錢,黃芩五錢,艾葉三錢;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鹽湯下,早晚各進一服。眉批:蓯蓉、菟絲、覆盆、蛇床、五味、艾葉,是溫補下元之藥,牡蠣、烏賊燥濕治帶,防風升肝氣以勝濕,黃芩清內熱以除濕,歸、芍、川芎調血脈以滋榮,惟下虛者宜之。要知古人之方,自有獨解,不然何以男子藥而補婦人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