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鬧

蓮花鬧

蓮花鬧又稱蓮花落、蓮花樂、落子等。是流傳於“江漢平原”的沔陽天門、潛江、監利、洪湖、“京山”、“應城”等地的傳統戲曲藝術形式。它由“往昔”藝人在街頭“敲牛骨打磚”的即興演唱發展嬗變而來,宋代(公元960年——1127年)已在城鄉廣泛流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花鬧
  • 又稱蓮花落、蓮花樂、落子
  • 流傳於:江漢平原
  • 源於:即興演唱發展嬗變而來
  • 廣泛流傳:宋代
  • 文學記載: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
基本介紹,歷史溯源,表演形式,藝術特色,

基本介紹

它由“往昔”藝人在街頭“敲牛骨打磚”的即興演唱發展嬗變而來,宋代(公元960年——1127年)已在城鄉廣泛流傳。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中已有關於唱蓮花落“乞討”者的記載。元、明之際,演唱曲目逐漸增多,並被“雜劇”、“傳奇”所吸收,雜劇《金線池》、《曲江池》均有“四季蓮花落”穿插其中的記載。明《南音三簌》中云:“忽而又變文詞說唱,胡謅蓮花落,村婦惡聲,俗夫褻語,無一不備矣。”

歷史溯源

“蓮花落”何時流入江漢平原無文字記載。藝人說,大約明末清初,已在江漢平原的“天門”、“沔陽”一帶流傳了。因“天沔”一帶地處古“雲夢澤”,“地勢低洼”,自古就有“水鄉澤國”之稱。由於歷代貪官污吏,不興水利,故民諺有“沙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之說。
蓮花落曲藝淵源,據有關資料記載,宋元時期已經流行,佛典《續傳燈錄》第23《俞道婆》載:“一日聞丐唱《蓮花樂》云:‘不因柳毅傳書信,何因得到洞庭源。’忽大悟。”可見最初是丐者賣藝所演唱。紹興蓮花落相傳始於清光緒年間,時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帶)綽號“長手指甲”之張姓藝人來紹興賣唱,並收徒定居於紹興。先後收上虞松廈沈阿發、紹興坡塘唐茂盛為徒。其時,唱詞信口編造,無固定內容,演唱亦無固定基調。
民國初,唐茂盛受越劇呤嗄調及宣卷調之影響,開始採用接調方法,創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賣唱而改為登台演出。後逐漸形成有故事情節的段子,稱為"節詩"。據傳,節詩只有18隻半,第一節詩的唱辭各用一韻,共有18個半韻。節詩如《娘家節詩》、《長婆節詩》、《分家節詩》、《箍桶節詩》等,內容多取材於民間生活,故事主人公多為農夫農婦或手工業者,一個節詩敘述一個情節較為簡單的故事,具有滑稽、誇張、譏諷、幽默的特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繼而開始說唱長篇,仍以民間軼事、傳說為題材,如《鬧稽山》、《馬家搶親》、《天送子》等,後借鑑和吸收戲劇及其他唱說文藝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顧鼎臣》、《游龍傳》、《龍燈傳》、《珍珠塔》、《後游庵》等。
紹興蓮花落表演、唱腔及音樂,皆有較大發展,在伴奏上有時加用琵琶、揚琴、二胡、笛子等樂器,還根據劇情需要,穿插演唱紹劇、越劇及部分民歌小調,並開始進行男雙檔演出的嘗試,除發揮原說唱特點外,還增加表演部分。其書目日益豐富,由紹劇改編的《血淚盪》錄音,已為浙江人民廣播電台保留節目。由《娘家節詩》整理改編的《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國曲藝(南方片)會演中演出,並獲創作、音樂、演出三個一等獎。後又選為全國優秀曲目之一,參加文化部組織的演出團,到內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區巡迴演出。1985年以來,紹興市連續舉辦3次全省紹興蓮花落調演,全市現有蓮花落專業演員30餘人,業餘演員50餘人。
鄉人每遇災害,人們便身背“三棒鼓”、懷抱“漁鼓筒”、手拿“蓮花鬧”(“竹板”),離鄉背井,遠走他鄉,四處逃荒,賣唱行乞。正如蓮花落藝人在《逃水荒》中所唱:
尊聲列位聽端祥,
家住沙湖沔陽洲,
莊稼十年九不收,
水災年,鬧饑荒,
家家戶戶盡缺糧。
夫妻們苦難當,
離鄉背井奔他方。
走黃陂到孝感,
雲夢應城到德安。
安陸府不能久站,
夫妻二人來到京山。
……

表演形式

蓮花落靈活自由,早期蓮花落藝人的活動一般多以“沿門”(即“沿門乞討”)為主,其次也參與“趕酒”(“婚喪嫁娶”)和“趕會”如:“燈會”、“龍舟會”、“盂蘭會”、“廟會”等活動。它可一人演唱,也可二人對唱,或與“蓮廂”組合演唱。
一人演唱時,藝人左手操兩塊“竹瓦”,右手操一塊“竹板”,自打自唱;兩人演唱時,一人為主,一人為輔。為主者左右兩手“操板”,為輔者左手操竹板擊節。由兩個藝人交替頷唱、對唱,然後“幫腔合唱”。後期的蓮花落逐漸發展成為一男一女,“一旦一醜”,對口演唱。當與“蓮廂”組合演唱時,男打“竹板”,女打“蓮廂”,或以夫妻相稱,或以兄妹相稱,既有敘述,又有代言。極大地增強了蓮花落的表現力。
蓮花落的文詞以七字句式為主,偶爾也穿插十字句或五字句,靈活自由形式多樣。它的唱腔屬於韻誦與歌唱相結合的“綜合”體。主要唱腔有“十枝梅”、“西腔”、“逃水荒”(“小調”)幾種類型,在每種唱腔中又有若干“板式”變換。每當唱到一個段落時,均要伴以“玉(呀)、蘭(乃)、花(也),鬧蓮花”的襯腔襯詞,氣氛十分熱烈。流布於“荊楚”大地的蓮花落雖非當地的“原生物種”,但由於入鄉隨俗,改用當地方言和唱腔演唱,它已嬗變成了荊楚說唱“家族”中的一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一員,因而受民眾的歡迎。

藝術特色

紹興蓮花落一般以三人一組演出。前期唱調為哩工尺,後期為基本調。哩工尺以唱說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幫唱,其中一人以板、鼓擊節,均為徒歌清唱,無絲弦伴奏,按板式分為一板一眼的平板及有板無眼的走板。
紹興蓮花落紹興蓮花落
20年代中期,紹興蓮花落開始以四胡伴奏,一改原來徒歌清唱、人聲幫接的形式,逐步形成傳承至今的基本調。其唱說形式為,唱說者一人手執三敲板、紙扇,桌置醒木。伴奏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隨托平板部分的演唱。現在紹興蓮花落唱腔已有較大發展,除演唱基本調外,時有穿插演唱紹劇、越劇和民歌小調等,並開始嘗試男女雙檔演出,除說唱外,還增加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