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子(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蓖麻子,中藥材名。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種子。秋季果實變棕色,果皮未開裂時分批採摘,曬乾,除去果皮。功能主治為:消腫拔毒,瀉下通滯。治癰疽腫毒,瘰癧,喉痹,疥癩癬瘡,水腫腹滿,大便燥結。①《唐本草》:主水症。②《日華子本草》:治水脹腹滿,細研水服;瘡痍疥癩,亦可研敷。③《本草衍義補遺》:能出有形質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④《綱目》:主偏風不遂,失音口噤,頭風耳聾,舌脹,喉痹,J喘,腳氣毒腫,丹瘤,湯火傷,針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腸挺出,開通關竅經絡,能止諸痛,消腫追膿拔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蓖麻子
  • 漢語名稱:Bi Ma Zi
  • 別名:萆麻子(《雷公炮炙論》)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長習性,繁殖方式,栽培技術,病蟲防治,藥材性狀,用法用量,藥理作用,相關配伍,臨床套用,毒理作用,注意事項,化學成份,相關論述,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種子。秋季果實變棕色,果皮未開裂時分批採摘,曬乾,除去果皮。

性味歸經

甘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甘辛,平,有小毒。
②《玉楸藥解》:味苦,氣平。
入大腸。肺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大腸二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③《本草撮要》:入手太陰,足太陽經。

功能主治

消腫拔毒,瀉下通滯。治癰疽腫毒,瘰癧,喉痹,疥癩癬瘡,水腫腹滿,大便燥結。
①《唐本草》:主水症。
②《日華子本草》:治水脹腹滿,細研水服;瘡痍疥癩,亦可研敷。
③《本草衍義補遺》:能出有形質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
④《綱目》:主偏風不遂,失音口噤,頭風耳聾,舌脹,喉痹,J喘,腳氣毒腫,丹瘤,湯火傷,針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腸挺出,開通關竅經絡,能止諸痛,消腫追膿拔毒。

形態特徵

蓖麻(《唐本草》),又名:牛蓖子草、紅蓖麻、勒菜、杜麻、草麻。一年生草本,在熱帶變成多年生灌木,高2~3米,莖直立,無毛,綠色或稍紫色。具白粉。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盾狀圓形。直徑20~40厘米,掌狀分裂至葉片的一半以下,7~9裂。邊緣有不規則鋸齒,主脈掌狀。花單性,總狀或圓錐花序,頂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苞及小苞卵形或三角形;雄花花被3~5,裂片卵狀三角形,無花盤,雄蕊多而密,合生成束;雌花的苞與雄花的相同,花被同雄花而稍狹,無花盤及遺形雄蕊,雌蕊卵形,子房3室,花柱3,紅色,頂端2叉。蒴果球形,有刺,成熟時開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分布區域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生長適宜溫度為20-28℃出苗至成熟積溫2000-3500℃,種子發芽溫度不低於10℃,生長溫度超過35℃則生長受阻,幼苗遇春寒-8-1℃時或遇秋寒-2--3℃受凍害。苗期土壤含水量12%-14%,花果期土壤含水量15%-20%。出苗至果實成熟需85-115d。耐乾旱,耐鹽鹼及弱酸土壤。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栽培技術種子繁殖:選粒大、飽滿、充分成熟的種子,用45-50℃溫水種24h左右撈出,攤置於20℃的室內催芽,待種子露白後,北方4月旬,南方2-3月播種,穴播,按行株距各65cm-100cm開穴播粒,覆土,稍加鎮壓,澆水。田間管理出苗後,苗高12-15cm時要間苗、補苗,苗高25cm時定苗,每穴留壯苗2-3株,並結合鬆土除草、培土,施人畜糞肥,6-7月再施1次,適當增施磷、鉀肥。有6片真葉時,摘去主莖頂芽,促使側枝生長。整枝修剪,控制植株生長,剝芽保花,去掉未成花序的腋芽,7月剪去營養枝,促秋籽成熟。對多看生蓖麻,可砍伐更新,離地面30cm左右,漿主幹或一級枝鋸伐,保留3-4個側芽,培育親枝。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根腐病,為害植株根部,使之發黑呈水漬狀腐爛,植株枯萎,可噴撒石灰或70%五氯硝基苯粉劑,並及時開溝排除積水。蟲害有紅蜘蛛,為害嫩梢,可噴20%三氯殺蟎碸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呀用菸草石灰水防治。另有葉蟑、土老虎、棉鈴蟲、刺蛾、蓖麻夜蛾為害。

病蟲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為害植株根部,使之發黑呈水漬狀腐爛,植株枯萎,可噴撒石灰或70%五氯硝基苯粉劑,並及時開溝排除積水。蟲害有紅蜘蛛,為害嫩梢,可噴20%三氯殺蟎碸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呀用菸草石灰水防治。另有葉蟑、土老虎、棉鈴蟲、刺蛾、蓖麻夜蛾為害。

藥材性狀

乾燥種子略呈扁的廣卵形,長8~18毫米,直徑6~9毫米。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較小的一端,有似海綿狀突出的種阜,並有臍點,另一端有合點,種臍與合點間的種脊明顯。外種皮平滑,有光澤,顯淡紅棕色相間的斑紋,質堅硬而脆。內種皮白色薄膜狀,包裹白色油質的內胚乳;子葉2枚菲薄,位於種子中央。氣微弱,味油膩性。似粒大、飽滿、赤褐色、有光澤的為佳。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調敷。內服:入丸劑、生研或炒食。

藥理作用

①瀉下作用蓖麻種子中的油本身並無致瀉作用,在十二指腸內受脂肪分解酶的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鈉與甘油,蓖麻油酸鈉對小腸有刺激性,引起腸蠕動增強,小腸內容物急速向結腸推進,在服藥後2~6小時,排出半流質糞便,排便後可有暫時的便秘;加大劑量不能增強效力,未水解部分很快排泄到大腸,蓖麻油酸吸收後,與其他脂肪酸一樣在體內代謝分解,因此,蓖麻油作為瀉劑是比較安全的;由於味道不好,可以製成乳劑內服。蓖麻油能阻礙山道年的吸收,並非由於腹瀉引起。
②其他作用蓖麻油本身刺激性小,可作為皮膚滑潤劑用於皮炎及其他皮膚病,作成油膏劑用於燙傷及潰瘍,種子的糊劑用於皮膚黑熱病的潰瘍,此外可用於眼瞼炎;作為溶劑以除去眼的刺激物,局部套用於陰道及子宮頸疾患。

相關配伍

①治疔瘡膿腫:蓖麻子二十多顆,去殼,和少量食鹽、稀飯搗勻,敷患處,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癰疽初起:去皮蓖麻子一份,松香四份。將蓖麻子搗碎加入松香粉充分攪拌,用開水攪成糊狀,置於冷水中冷卻成膏狀備用。用時將白膏藥按瘡面大小攤於紙或布上貼患處。(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③治瘰癧:蓖麻子炒熱,去皮,爛嚼,臨睡服三、二枚,漸加至十數枚。(《本草衍義》)
④治咽中瘡腫:萆麻子一枚(去皮),朴硝一錢。同研,新汲水作一服,連進二、三服效。(《醫準》)
⑤治喉痹:萆麻子,取肉捶碎,紙卷作筒,燒煙吸之。(《醫學正傳》聖煙筒)
⑥治諸骨哽:蓖麻子七粒。去殼研細,入寒水石末,纏令乾濕得所,以竹篾子挑二、三錢入喉中,少頃以水咽之即下。(《魏氏家藏方》)
⑦治癘風,手指攣曲,節間痛不可忍,漸至斷落:蓖麻一兩(去皮),黃連一兩(銼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取蓖麻子一枚,擘破,以浸藥水,平旦時一股,漸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動風食。(《醫準》)
⑧治湯火傷:蓖麻子、蛤粉等分。研膏。湯損用油調塗,火瘡用水調塗。(《養生必用方》)
⑨治犬咬傷:蓖麻子五十粒。去殼,以井水研膏,先以鹽水洗咬處,次以萆麻膏貼。(《袖珍方》)
⑩治風氣頭痛不可忍:乳香、蓖麻仁等分。搗餅,隨左右貼太陽穴。(《綱目》)
⑾治小兒頹疝:蓖麻仁三枚,棘剛子(去皮)三十枚,石燕子(燒)一枚,滑石(末)二錢匕,麝香(研)半錢匕。上五味搗研勻,稀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煎燈心湯下。(《聖濟總錄》蓖麻丸)
⑿治J喘咳嗽:蓖麻子去殼炒熱,揀甜者吃,多服見效。(《衛生易簡方》)
⒀治難產及胞衣不下:蓖麻子七枚。研如膏,塗腳底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海上集驗方》)
⒁催生並死胎不下:蓖麻子三個,巴豆四個。研細,入麝香少許,貼臍心上。(《衛生家寶方》)
⒂治子宮脫下:蓖麻仁、枯礬等分。為末,安紙上托入,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塗頂心。(《摘元方》)
⒃治暴患脫肛:蓖麻子一兩。爛杵為膏,捻作餅子,兩指寬大,貼囟上;如陰證脫肛,生附子末、蔥、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貼之。(《活幼心書》蓖麻膏)⒄治口眼歪斜;蓖麻子仁七七粒。研作餅,右歪安在左手心,左歪安在右手心,卻以銅盂盛熱水,坐藥上,冷即換,五、六次即正也。(《婦人良方》)

臨床套用

①治療顏面神經麻痹取蓖麻子去殼搗成泥狀,敷於患側下頜關節及口角部(厚約0.3厘米),外加紗布繃帶固定。每日換藥1次。治療3例,均於10天內痊癒。
②中毒與解毒蓖麻子中所含毒質受熱後即破壞。故中毒者多為生食後發生。曾報告3例小兒,生服蓖麻子仁2~7粒後發生持續嘔吐,並伴腹痛,其中1例嚴重者神志模糊,出現脫水徵象,手足發冷,瞳孔散大,對光反應遲鈍。經按一般中毒常規處理及對症治療,均漸恢復。

毒理作用

蓖麻子中含蓖麻毒蛋白及蓖麻鹼,特別是前者,可引起中毒。4~7歲小兒服蓖麻子2~7粒可引起中毒、致死。成人20粒可致死。非洲產蓖麻子2粒可使成人致死,小兒僅需一粒,但也有報告服24粒後仍能恢復者。蓖麻毒蛋白可能是一種蛋白分解酶,7毫克即可使成人死亡。蓖麻子中毒後之症狀有:頭痛、胃腸炎、體溫上升、白細胞增多、血象左移、無尿、黃疸、冷汗、頻發痙攣、心血管虛脫:中毒症狀之發生常有一較長的潛伏期。蓖麻毒蛋白引起大鼠急性中毒,主要產生肝及腎的傷害,碳水化物代謝紊亂,蓖麻中的凝集素可與血球起凝集作用。湖州農村將蓖麻子炒熱吃未見中毒,可能由於加熱使蓖麻毒蛋白破壞。

注意事項

孕婦及便滑者忌服。《本草經疏》:脾胃薄弱、大腸不固之人,慎勿輕用。

化學成份

種子含脂肪油40~50%,油餅含蓖麻鹼、蓖麻毒蛋白及脂肪酶。種子中分出的蓖麻毒蛋白有三種,即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鹼性蓖麻毒蛋白。

相關論述

①《綱目》:蓖麻仁,氣味頗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氣。其性善走,能開通鍺竅經絡,故能治偏風失音,口噤、口目歪斜、頭風、七竅諸病,不止於出有形之物而已。蓋鵜鶘油能引藥氣入內,蓖麻油能拔病氣出外,故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風,手足不舉,時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鯪鯉甲等藥,煎作摩膏,日摩數次,一月余慚復,兼服搜風化痰養血之劑,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亦用蓖麻搗膏貼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氣血偏頭痛,用此同乳香、食鹽搗惶陽穴,一夜痛止。一婦產後子腸不收,搗仁貼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藥外用累奏奇勳,但內服不可輕率爾。
②《本草經疏》:蓖麻,其力長於收吸,故能拔病氣出外,其牲善收,故能追膿取毒,能出有形之滯物,又能通利關竅,故主水Y。
③《醫林纂要》:蓖麻子,瀉肺氣之下行,能決至高之水而下之,遁關竅,正經絡,調上下。或雲服此畢生不能食炒豆,亦不然。
④《本草正義》:蓖麻子,氣味甘平,瀕湖以為甘辛平,其實全無辛味;石頑以為溫,頤且恆用以消散外瘍紅腫{熱各症,則可證其性必是清涼,石頑之說亦非是。其性善走善散,丹溪以為能追膿取毒,拔邪外出,甚是不確;業師朱氏,兼治外瘍,凡拔毒提膿藥中,從不用此,惟退消陽毒紅腫,及發頤、瘰癧、乳癰等症,有家制千捶膏一方,專用蓖麻子仁杵細,和乳香、膠香、銀硃、麝香成膏,即有紅赤{高,勢且釀膿者,亦可十消八九,則明消散之功,何可誤認提毒外出。瀕湖以治偏風不舉,口目歪斜,蓋亦用其走竄入絡,可以通痹,非能拔出血絡經脈之風邪。據《綱目》所載,一人偏風,手足不舉,瀕湖以此油同麝香、鯪鯉甲等作膏,摩之而愈,則真是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痹著關節者,所以有驗,此辨症之不可模糊隱約者也。丹溪又以為能出有形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則亦因其善走而速之使動耳。瀕湖又謂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以此搗膏貼之,一夜而愈,則即走竄消散之功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