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革-馬士登實驗

蓋革-馬斯登實驗(英語:Geiger-Marsden experiment),又稱盧瑟福散射實驗,是1909年漢斯·蓋革和歐內斯特·馬斯登在歐內斯特·盧瑟福指導下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做的一個著名散射實驗。

實驗是用α粒子轟擊金箔,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的被原子散射的偏向很小,但少數的偏向角很大甚至大於90度。由此可以證明,一個原子大部分的體積是空的空間,這由沒有被彈回的粒子充分說明。

這個實驗推翻了約瑟夫·湯姆孫認為原子內正負電荷在空間均勻分布的“均勻原子核模型”。為建立現代原子核理論打下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蓋革-馬士登實驗
  • 外文名:Geiger-Marsden experiment
簡介,歷史,套用,參閱,

簡介

蓋革-馬斯登實驗(英語:Geiger-Marsden experiment),又稱盧瑟福散射實驗,是1909年漢斯·蓋革和歐內斯特·馬斯登在歐內斯特·盧瑟福指導下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做的一個著名散射實驗。
實驗是用α粒子轟擊金箔,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的被原子散射的偏向很小,但少數的偏向角很大甚至大於90度。由此可以證明,一個原子大部分的體積是空的空間,這由沒有被彈回的粒子充分說明。
這個實驗推翻了約瑟夫·湯姆孫認為原子內正負電荷在空間均勻分布的“均勻原子核模型”。為建立現代原子核理論打下了基礎。

歷史

阿爾法粒子散射的實驗完成於1909年。在那時代,原子被認為類比於梅子布丁(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孫提出的),負電荷(梅子)分散於正電荷的圓球(布丁)。假若這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確的,由於正電荷完全散開,而不是集中於一個原子核,庫侖位勢的變化不會很大,通過這位勢的阿爾法粒子,其移動方向應該只會有小角度偏差。
在盧瑟福的指導下,蓋革和馬士登發射阿爾法粒子射束來轟擊非常薄、只有幾個原子厚度的金箔紙。然而,他們得到的實驗結果非常詭異,大約每8000個阿爾法粒子,就有一個粒子的移動方向會有很大角度的偏差(甚至超過 90°);而其它粒子都直直地通過金箔紙,偏差幾乎在2°到3°以內,甚至幾乎沒有偏差。從這結果,盧瑟福斷定,大多數的質量和正電荷,都集中於一個很小的區域(這個區域後來被稱作“原子核”);電子則包圍在區域的外面。當一個(正價)阿爾法粒子移動到非常接近原子核,它會被很強烈的排斥,以大角度反彈。原子核的小尺寸解釋了為什麼只有極少數的阿爾法粒子被這樣排斥。
盧瑟福對這奇異的結果感到非常驚異。正如同他後來常說的:“這就好像你朝一張衛生紙射出一枚15吋的炮彈,炮彈卻彈回來打中你一樣。”

套用

現今,套用這些年累積的散射原理與技術,盧瑟福背散射譜學能夠偵側半導體內的重金屬雜質。實際上,這技術也是第一個在月球使用的實地分析技術。在勘察者任務(surveyor mission)降落於月球表面後,盧瑟福背散射譜學實驗被用來收集地質資料。

參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