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鹼酶

蒜鹼酶

大蒜與其他蔥屬植物一樣含有磷酸吡哆醛酶,即蒜氨酸酶或蒜鹼酶或L-半胱氨酸亞碸裂解酶,簡稱蒜酶,又稱c-s裂解酶。它是一種糖蛋白,為由分子量50000Da的亞基組成的二聚體,每分子連有6個磷酸吡哆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蒜鹼酶
  • 外文名:Alliinase
  • 拼音:suanjianmei
  • 別稱:蒜氨酸酶
  • 最佳PH值:5-8
  • 最適溫度:低於37℃
簡介,理化性質,作用機理,

簡介

大蒜與其他蔥屬植物一樣含有磷酸吡哆醛酶,即蒜氨酸酶或蒜鹼酶或L-半胱氨酸亞碸裂解酶,簡稱蒜酶,又稱c-s裂解酶。蒜酶由Stoll和Seeback於1949年首次發現,它是一種糖蛋白,為由分子量50000Da的亞基組成的二聚體,每分子連有6個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醛作為輔助因子激活蒜酶催化S-烷基(或烯基)取代的L-半胱氨酸亞碸的衍生物水解成氨、丙酮酸鹽和烷基(或烯基)的硫代亞磺酸酯。

理化性質

蒜酶有較寬的最佳PH值(5-8)和最適溫度(低於生物實驗條件37℃)。大蒜中還含有Y-L-谷醯胺肽酶(水解酶)和Y-L-谷醯胺轉移酶(轉移酶),它們催化Y-谷醯胺基肽反應生成Y-L-谷醯胺酸和丙基半胱氨酸亞碸。在完整的細胞中,蒜氨酸存在於細胞質中,而c-s裂解酶即蒜酶存在於液泡中。

作用機理

蒜酶輔助劑磷酸吡哆醛作用在底物上之後,與蒜酶形成一個結合物,在連線鍵上包含底物(S)和一個金屬離子(M+)的靜電相互作用,然後酶上面的一個鹼性基團B從底物上脫去一個質子即氫離子,由此引發了底物的崩潰,釋放出一個次磺酸、氨和丙酮酸根,產生大蒜素。張學俊等持不同觀點,提出非亞碸結構的醚型蒜氨酸,指出大蒜體內是處在一種還原環境下,蒜氨酸與酶原本締合在一起,當切開或破碎接觸空氣時,蒜氨酸的硫原子先被氧化為亞碸,電子云重新分布導致硫碳鍵斷裂形成大蒜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