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漢語漢字)

董(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董,dong,從。董的本義是鼎蕫,一種比蒲草細小的草;假借為監督、管理。

〈動〉

(1) 形聲。從艸,重聲。①本義: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2) 監督;督察 [supervise]

董之用威。——《書·大禹謨》。傳:“董,督也。”

董逋逃。——《左傳·文公六年》

董之以武師。——《左傳·昭公十年》

出則監察而董是非。——《後漢書·陳忠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
  • 拼音:dǒng
  • 基本解釋:監督管理
  • 部首:艹
漢字,基本解釋,部首筆畫,詳細解釋,演變過程,百科釋義,異體字,

漢字

詞目:董
董
拼音:dǒng

基本解釋

監督管理:~統。~督。~正(督察糾正)。~理。~事(某些企業、學校的資產所有者推舉出來代表自己監督和主持業務的人)。~其成。正:“余將~道而不豫兮”。深藏:“年六十已上,氣當大~”。姓。

部首筆畫

部首: 艹部外筆畫: 9總筆畫: 12五筆86: atgf五筆98: atgf 倉頡: thjg筆順編號: 1223 1251 1211四角號碼: 44105鄭碼: emkb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8463

詳細解釋

〈動〉
(形聲。從艸,重聲。①本義: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監督;督察 [supervise]
董之用威。——《書·大禹謨》。傳:“董,督也。”
董逋逃。——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六年》
董之以武師。——《左傳·昭公十年》
出則監察而董是非。——《後漢書·陳忠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又如:董正(監督糾正);董統鷹揚(為督察綱紀而大展雄才);董治(監督管理);董攝(監督治理)
統率 [command]。如:董一(統一主持;一統);董率(董帥。統率;領導);董督(統率)
主持;主管 [take charge of]。如:董成(主持和談)
正,守正 [rectify]
董,正也。——《爾雅·釋詁》
隨人使少師董成。——《左傳·桓公六年》
而辱使董振擇之。——《左傳·昭公三年》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楚辭·屈原·涉江》
又如:董道(守正道);董役(正其事理);董齊(征伐之使歸一統)
〈名〉
今簡稱董事為董 [director]。如:校董;董事會(某些公私合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或私人所辦企業、學校、團體等的領導機構)
古地名。春秋時晉地,在今山西省萬榮縣境 [Dong]

演變過程

篆文、金文、甲骨文
董

百科釋義

字從艹從重,重亦聲。“重”意為“下沉感”、“下墜感”。“艹”與“重”聯合起來表示“根部帶土塊的草本植物”。本義:待栽培的草,待移栽的草。引申義:在需要的地方安插親信人員(起監察、督導的作用)。再引申義:監察、督導。說明:本字東漢·許慎《說文》所無。本字的造字原理與方法與“種”完全相同,請參閱。草是一種易於在任何地方移栽成活的植物,故造字者利用“草的移栽”來形容把本鄉親信安插到外鄉各地去的人事做法。“董”作為“親信”解的話,他們是派出者的全權代表,只對派出者負責,但有在派駐地區獨立行事的權力,即有“統”、“督”、“正”、“理”等權力和責任。
1.監督管理:董統(由監督者統事)。董督(由監督者督理)。董正(由督察者糾偏)。董理(由監督者理事)。董事(某些企業、學校的資產所有者推舉出來代表自己監督和主持業務的人)。
例:是夜,仲卒。桓公哭之慟,曰:“哀哉,仲父!是天折吾臂也!“使上卿高虎董其喪,殯葬從厚。——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回
2.正:“余將董道而不豫兮”。
3.深藏:“年六十已上,氣當大董”。案:此語出《史記》。“大董”即“大種”。
4.姓。

異體字

董的異體字(即:董的另一種寫法),寫作"苳”。很多人都誤以為“苳”(dǒng)是“佟”(tōng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