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用威

董用威

董用威,男,1936年12月生,湖南株洲人。高級農藝師。畢業於貴州農學院。在貴州省安順地區種子公司任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用威
  • 別名:董賢琮
  • 出生地:湖南株洲
  • 出生日期:1936年12月
  • 畢業院校:貴州農學院
  • 代表作品:《一九八二年安順地區水稻良種考察報告》
高級農藝師,董必武原名,起義發起人,

高級農藝師

在貴州省安順地區種子公司任職。主要貢獻:1、主持水稻良種“遵燦三號”的試驗、示範、推廣工作,增產稻穀3000萬斤;2、主持雜交水稻新組合的試驗、示範、推廣,增產稻穀 1.2億斤;3、指導高海拔山區雜交水稻制種,取得突破性進展;4、解決雜交水稻徒長苗移栽萬餘畝,挽回稻穀減產800萬斤;5、檢驗雜交水稻偽劣種子,避免了用於大田生產,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4萬多元。主要著述:1、《一九八二年安順地區水稻良種考察報告》;2、《水稻模式化栽培技術及其套用》;3、《改進水稻栽培技術》;4、《“威優64”群體結構與產量的關係》;5、《“遵燦三號”在中低產田的套用調查》

董必武原名

董必武,原名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

起義發起人

董用威,是作為寧都起義主要發起人之一董振堂在世的唯一兒子。原名董光楨,生於1924年,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曾就讀於西北工學院、北洋大學、華北大學。1950年3月至1957年11月在中國人民大學擔任助教。1957年底舉家遷至河北石家莊。
離休後曾擔任石家莊紡織工程學會主任、石家莊新紡技術開發研究所所長,1990年被評為高級工程師。
對父親董振堂的記憶
師長家屬生活“寒酸”
在我並不太清晰的記憶中,跟父親生活在一起最長的一段時間,是我4歲那年。
1928年冬天到1929年初,時在西北軍的父親調任13師師長兼洛陽警備司令,把爺爺、母親、伯母和我等人接到洛陽團聚。
父親生活非常簡樸,吃飯時最多兩菜一湯。我們到了以後,吃飯的人多了,也不過加一個菜、一個湯。有時勤務員多給他要了菜和湯,父親就讓退回去。父親給我母親買了一件棉袍、一件小棉襖和一條棉褲,都是布的。那些穿綾羅綢緞的地方官太太見了,覺得“師長太太”也太寒酸了,父親卻不以為意。
大概在洛陽呆了半個多月,我們就回老家了。臨走前,父親給母親買了一件毛衣、一個枕頭,給了10元錢,讓她回去給3個孩子做衣服。接著,父親又對母親說:“你不要惦記我一個人在外面,我這一輩子,不會吸菸、喝酒,更不會逛窯子。即使我闊了起來,也不會尋小老婆。”就這樣,我們與父親分別了。誰也沒想到,這竟是我與父親的永別!
父親犧牲的訊息,我們家直到5年後才知道,此前只聽說他在新疆帶領隊伍練兵。
當時國共合作,已是國民黨少將的伯父董升堂在重慶找到了八路軍辦事處,見到周恩來後,才得知我父親在5年前就犧牲了。
1946年,劉伯承鄧小平把我的堂伯父接到設在冶陶鎮的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詳細詢問我們全家的情況,隨後派人到安徽把我母親一家接回已是解放區的冀南。
僅有遺像險被燒毀
父親生前僅留下一張照片,是他在西北軍的時候拍攝的。抗日戰爭期間,老家被日軍占領,全家逃難到安徽。臨走前,堂兄把這張照片藏在牆縫裡。日軍聽說我家是八路軍軍屬,要點火燒房。後來房子雖然沒被燒毀,但藏在牆縫裡的這張照片還是被燒掉了一個角,從全身像變成了半身像。
父親還留下了一張畫像,作者是父親在寧都起義時的部下黃鎮。
1938年10月5日,一本名為《西行漫畫》的畫冊在上海出版,封面是一位挎槍扶杖、昂首屹立於風雨中的紅軍指揮員形象。1958年11月,人民美術出版社準備重印《西行漫畫》,但找不到作者。直到1961年,黃鎮從國外歸來,才證實是他在長征途中所作。1962年7月,《西行漫畫》改名《長征畫集》出版,畫像下方有這樣的句子:“董振堂同志,他平時一隻手歡喜叉腰,一根短棍子是離不了,一支手槍是一刻鐘都不會離身的,他非常和氣!”魏傳統將軍在書中配了這樣一首詩:“軍團長,董振堂;戰士雄姿人尊仰!隨身不離槍。和氣待同志,耿耿忠於黨。虔誠作殿軍,有勇且知方!”
子女繼承父親遺志
父親樂於清貧、正直自律的優秀品質,也影響了家人。在西北軍時,有次父親帶侄子董光權到河南念書。有人知道他是師長的侄子,就喊他去坐軍車,董光權回答:“二叔給我買了車票,他剛跟我說,不讓我占公家的便宜。”
父親犧牲時,我還不滿13歲,加上他長年在外,我對他的印象不是很深,然而父親的偉大形象長存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兄妹3人以及我們的下一代,都沒有躺在父親的功勞簿上,勤勤懇懇工作,清清白白做人。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會到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父親的雕像前,獻上我們的悼念。(王亦君整理)
生平簡介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9期炮科。投身馮玉祥的西北軍,因戰功顯赫,由排長逐級遞升至師長。九一八事變後,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思想日益傾向革命。
1931年12月14日,和趙博生、季振同等率第26路軍1.7萬餘名官兵在寧都舉行起義。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起義部隊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他任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1935年6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任紅5軍軍長。1936年10月所部編入西路軍。1937年1月,紅5軍與西北軍閥馬步芳、馬步青等部在高台縣激戰。因彈盡糧絕,1月20日和全軍將士一起壯烈犧牲,時年4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