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榕(清代人物)

董榕(清代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董榕(1711—1760)字念青,號恆岩、定岩、漁庵、謙山、漁山,別署繁露樓居士,河北豐潤人。董榕是個被史書稱為“讀書立政,務實不華”的人,也是周敦頤二程理學的忠誠追隨者。他曾編輯了《周子全書》、《洛學編》、《聖學入門》諸書,遠近相傳,為弘揚周程理學作了積極貢獻。

董榕著有《周子全書》、《芝龕記》、《庚洋集》、《庚陽篇集》、《繁露樓詩》等書。董榕的《芝龕記》寫明末歷史(秦良玉),以考實稱著,秋瑾女士對其《芝龕記》備加讚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榕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贛州城,有這樣一個地方——數百年來一直都是城市的高地,豐銳入雲,史贊為黃金台、燕台。在這個高地上生長著一棵綠葉樹,那便是贛州公園內的豐臺! 豐臺,是供人四季都可以憑弔的文化高地。雖然這片高地不再是清代的道署衙門,也不再是二十世紀末封閉式的公園,今天的它隨著時代的進步,早已從形式上和內容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了展示贛州和諧社會的美好場景——遊人如織,榕風山韻,陽光和煦……
時光走過了大約250年的歷史,豐臺層層疊疊的石階上印滿了遊人的足履,而豐臺之巔的這棵古榕,則堆滿了歷代文人騷客的深厚情感。於是,這裡有了項楠。喜歡尋追歷史的人,便自然把盤根錯節的根蔓,視為豐臺的文化之根。理會到這一點,重上豐臺悠閒的人,便會少一分無聊與喧譁,而多一分追憶與懷想。
其實,豐臺從一開始就屬於文化的。它建於文化之苑,建於文化人的手裡,其中,賦予了最厚重情感的當數築台人——董榕。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董榕就任分巡吉安贛道,衙門設在道署內,即今天的贛州公園。
董榕“性謙和,好培植士類”,當時濂溪書院規模不夠大,且有僧廬占踞其巔,董榕便花費俸金買下其地,用來擴建周子、“二程子”及蘇陽二公等祠。針對贛州自北宋時期便流行下來的溺女之惡俗,他頒布了極為嚴厲的“嚴禁贛俗溺女錮婢”禁令,為贛州帶來了一股清明之風。他“革除榷關弊竇”,減少過關檔案檢查程式,贏得了南來北往之商旅大力稱讚。在他任上,瑞金有人聚眾鬧事,董榕聞訊前去,對鬧事者諭以禍福,遂解散。某年,章江為江水浸淹,董榕親至崇義聶都山勘探地址,捐建神廟,以祈平安……
太平盛世,文化也出精品。清代康乾盛世,兩位皇帝大興土木,興建了承德山莊等大型園林建築,極大地帶動了各個層面的官府和民間的園林藝術工程。這時的董榕,置身於丁煒創造的甓園之美麗風景中,很是感慨:甓園已然被丁煒營造得繁花似錦,我還能再創造些什麼呢?一日,於甓園一瞥之後,覺得道署東甓園內的廢池可做文章。
董榕是朝野出了名的孝子,他為官在外,心念故鄉和母親,心念故鄉的豐臺、更水。他想:何不在這裡也營造出一座豐臺,一泓更水?主意既定,董榕便著人在甓園內將廢池挖掘成巨塘,名曰更水;將塘里掘起的泥和從外面取來土,壘成土山,名曰豐臺。為紀念豐臺、更水的築成,董榕在豐臺北側親自植了一棵小榕樹。這已是乾隆二十四年的事了。
豐臺築成後,與城北的郁孤台遙遙相對,“宜酒宜詩,鳥可催觴,花能索句;宜琴宜棋,梅鼓其清,竹諧其韻”,是個風雅之地。董榕極為喜悅,政務之餘,每每與文士們在豐臺上榕樹旁觴詠贛州山水,唱和天下風流。董榕興致勃勃,指點江山,仿東坡先生吟詠宋八景和雍正年間贛縣知縣張照乘吟詠清八景,他將豐臺所覽之景詩吟為“豐臺十景”——崆峒雲靄、五嶺朝霞、濂溪霽月、玉岩聳翠、天竺晴嵐、賀蘭夕照、廉泉塔影、光孝鐘聲、射圃遺亭、池橋高跡。
可惜,如此吟風弄月的好光景不過一二年。乾隆二十五年,董榕回故鄉探母,不想,官船行至南昌滕王閣下,贛江之上突然風高浪急,舟船搖盪,董榕竟墮水溺死。
一代名宦,就此魂消魄散。只留下贛州豐臺巍然依舊,只留下豐臺上的榕樹在一年一年的思念中長大,終於成為參天大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