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鏡

葛鏡(1550~1619年),平越府(今福泉市)人。曾任雲南兵備道,致仕歸里。傾盡家財、耗時三十年時間,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修建——葛鏡橋,迄今400多年歷史,堅固如初。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在其主編的《中國橋樑技術史》中評價其為"工程艱巨,雄偉壯觀,為西南橋樑之冠。

人物生平,建橋壯舉,

人物生平

葛鏡,祖籍直隸永豐府灤州西南鄉姚家莊,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其先祖葛忠因“調北征南”,遂定居平越。其祖父葛雲任雲南大理指揮,鏡青年時就讀祖父處,在雲南鄉試中舉人。歷任雲南例省祭官、兵備道等職。
萬曆十四年(1586年)辭官回鄉,熱心公益,修廟建橋,竭盡畢生精力。次年,在楊義司修建興佛閣一座,四周砌置石凳,閣後掘井一口,供過往客商憩息飲用。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到雲南購回銅鐘兩口、古彌勒佛一尊,鐘分贈月山寺及高真觀,佛像供興佛閣內。

建橋壯舉

平越城東麻哈江,每逢水漲,往往舟覆人亡。鏡決心修建一橋將兩岸連通,使這條驛道上的行人不受水漲舟楫難行之苦。初建於上游馬腰河處,未成橋塌,故稱“上倒橋”;再建於下游兩岔河處,亦復水圯,故稱“下倒橋”。雖兩建兩毀,其志猶堅,決心第三次建橋。將祖遺田產賤價出售,家人釵環飾物亦悉數變賣,籌足經費,遂帶領妻室至江邊盟誓:“亘石昨慶橋成矣,江流湍急橋復圯;持一片心盟白水,橋不成兮鏡不死”。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鏡遍覓能工巧匠,測定橋位,備料籌措,於次年興工修建。日夜臨工監督,並向貴州巡撫張鶴鳴祈檄運木架橋。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建成3孔石拱橋,全長51.1米.寬8.5米,高約30米,雄偉壯觀。葛鏡前後修橋30年,罄盡家資,積勞成疾,於橋成翌年逝世,葬於城南樊家碑。鏡雖離世,而民間傳說歌頌,數百年猶不絕於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