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夫茲氏病

葛瑞夫茲氏病,最早是在西元1835年由英國人Graves所報告,當時所發現的症狀主要為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和眼病變,直到西元1840年Basedow才注意到脛前黏液水腫的變化。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葛瑞夫茲氏病包括瀰漫性甲狀腺腫合併甲狀腺機能亢進葛瑞夫茲氏眼病變、脛前黏液水腫、和杵狀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葛瑞夫茲氏病
  • 外文名:Graves disease
  • 類型:一種病
  • 意義 :教育
  • 含義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表現
概述,致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

概述

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最早是在西元1835年由英國人Graves所報告,當時所發現的症狀主要為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和眼病變,直到西元1840年Basedow才注意到脛前黏液水腫的變化。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葛瑞夫茲氏病包括瀰漫性甲狀腺腫合併甲狀腺機能亢進葛瑞夫茲氏眼病變、脛前黏液水腫、和杵狀指。由於葛瑞夫茲氏病的症狀不見得會全部出現,因此許多人已經罹患這個疾病卻常常不自知,以致於延誤了治療的時機。

致病原因

致病機轉方面,葛瑞夫茲氏病已知和淋巴球分泌甲促素受器抗體、刺激甲狀腺合成並分泌過量的荷爾蒙有關,至於淋巴球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仍在研究當中。至於葛瑞夫茲氏眼病變、和脛前黏液水腫的成因也不完全了解,只知道是因為淋巴球浸潤,其分泌之甲促素受器抗體與纖維母細胞表面的甲促素受器作用,使之製造高濃度的醣胺聚多醣(GAG),吸收大量的水分所引起的組織水腫現象。

臨床表現

臨床症狀方面,主要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表現,常見的例如:心悸、手抖、怕熱、胃口增加體重卻減輕、失眠、脾氣暴躁、月經不正常等。其次為眼睛的相關症狀,例如:漲痛、轉動不靈活、酸澀、怕光、流淚、視力減退、結膜充血或水腫等。第三為皮膚方面的病變,可能出現脛前水腫、或橘子皮般的變化。
通常由臨床症狀就可以診斷出葛瑞夫茲氏病,例如病人有明顯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如果理學檢查中的甲狀腺觸診可以摸到瀰漫性的甲狀腺腫,則幾乎可確定診斷。實驗室檢查主要針對不典型表現的患者,尤其是年紀較大的老人,通常在門診會檢驗甲狀腺荷爾蒙(T3,T4)以及甲促素(TSH),甲促素受器抗體(T-R-Ab)也可以幫助鑑別診斷其他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疾病。

治療

治療方面,分為兩大目標,第一是控制甲狀腺機能亢進,第二是治療葛瑞夫茲氏眼病變。
控制甲狀腺機能亢進主要可分為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方面,抗甲狀腺藥物合併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是最常用來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藥物,可以在一個星期之內控制心悸、手抖的症狀,若單純使用抗甲狀腺藥物,必須等六到八個星期才能達到穩定的療效。抗甲狀腺藥物的副作用為過敏、皮膚癢、肝炎、和無顆粒性白血球症等,因此必須小心使用。
放射性碘-131藥物治療是利用碘同位素的游離輻射來控制病情,由於具有放射線,因此小孩、孕婦、以及年輕人不宜使用。使用六到八個星期就會見到效果,使用兩年之後如果停藥,有一半左右的機率會復發,然而使用十年之後,卻有一半以上的人甲狀腺功能會過低。因此在劑量上必須同考慮甲狀腺的大小、和放射線碘的攝取量來決定口服劑量,臨床上並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此外,如果病人同時患有活動性葛瑞夫茲氏眼病變,放射性碘反而會使眼睛的症狀惡化,應避免使用,若仍然必須服用放射性碘,應暫時使用類固醇來保護眼睛。
外科手術通常保留到藥物無法控制的時候才實施,手術的優點在於迅速獲得治療效果,可分為不完全切除、和完全切除等方式,不論是哪一種方式,手術後仍然必須門診追蹤甲狀腺功能,而不完全切除的方式有機會復發,復發就等於沒有手術一樣,這是最討厭的地方,因此也有學者建議一律實施甲狀腺全切除然後終生補充甲狀腺素,以除後患。
外科手術的併發症可分為立即性和延遲性兩種,立即性的併發症有傷口出血、返喉神經傷害、和副甲狀腺機能過低。延遲性的併發症為甲狀腺機能過低,但這原本就是無法完全在手術當中預估的因素,而且甲狀腺機能過低可以終生服用甲狀腺素補充,所以不應該被視為併發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