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色真菌病

著色真菌病是指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和內臟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暗色絲孢黴菌病和皮膚著色芽生菌病。本病病程長,常因皮膚損傷後感染,局部出現丘疹、結節、潰瘍或結痂,常數年或數十年不愈,可造成肢殘,重症者可危及生命。

基本介紹

  • 別稱:著色芽生菌病
  • 英文名稱:chromomycosis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病因: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
  • 常見症狀:紅色丘疹,象皮腫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病原體經外傷植入,並在接種部位的皮膚、黏膜及其下方組織繼續存留而引起感染。

臨床表現

皮損初起的表現為紅色丘疹,逐漸演變成斑塊結節,最終形成菜花狀或乳頭瘤樣而明顯高出正常皮膚。損害常因外傷或繼發感染後破潰形成潰瘍。皮損之間可見少許膿性分泌物,常發出難聞的臭味。若取該分泌物直接塗片鏡檢,往往可以查見棕黃色圓形厚壁的真菌孢子。
患側肢體由於淋巴管阻塞,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腫或象皮腫。另外,在該病緩慢發展過程,有時還可觀察到部分病變組織自然痊癒,而遺留下瘢痕和色素沉著。
腦膿腫綜合徵多是病原菌經血行播散至腦,往往見於體質衰弱或長期套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患者。

檢查

組織病理和真菌檢查對本病確診具有重要的意義。病理切片在浸潤的朗格漢斯巨細胞內或真皮組織中可發現棕黃色厚壁的圓形真菌孢子;取皮損處膿性分泌塗片直接鏡檢,也可查見上述的的真菌孢子。若進行真菌培養亦可獲陽性。

診斷

除依靠病史、臨床特徵外,組織病理和真菌檢查對本病確診具有重要意義。

治療

1.系統用藥
(1)伊曲康唑,療程12~36個月。
(2)兩性黴素B與5-氟孢嘧啶,4次分服或與噻苯達嗪聯合套用,至少1個月。
(3)碘化鉀、維生素D2等可配合服用。
2.外科療法
(1)手術切除,早期病變的皮損可考慮手術切除。
(2)電凝固、雷射、高頻電刀等僅適用於面積較小的損害。
(3)局部溫熱療法,患處局部可使用蠟療,熱輻射等使局部皮溫達到50~60℃,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