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洪海

葉洪海

葉洪海(1943.07-2005.05.14),河北省大名縣王村鄉(原西店鄉)柏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英雄模範。196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北京軍區裝甲兵第一師某連隊飼養員。鑽研養豬專業技術,拜民眾為師,向專家請教,經反覆實驗,於1968年6月製成省糧、易做的“中曲”發酵飼料,在軍內外推廣。1970年10月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飼養員”榮譽稱號。後任坦克團後勤處助理員、副處長、副團長。著有《中曲發酵飼料》。先後11次被毛澤東主席接見。中共十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1972年以來,周恩來總理點名公派到阿爾巴尼亞等國傳授“中曲”發酵飼料製作技術。後被越南、模里西斯等國家引進。1988年2月正式退休,2002年4月, 到邯鄲市軍隊離退休幹部第二休養所休養,2005年5月14日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洪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省大名縣
  • 出生日期:1943.07
  • 逝世日期:2005.05.14
  • 職業:軍人
簡介,榮譽,晚情,

簡介

1943年7月,葉洪海出生於邯鄲市大名縣柏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兄妹7人,排行老大。國小畢業後,由於家境貧寒,其家庭無力再供他繼續求學,他只好輟學在家。因年齡尚小,除農忙時幫家裡乾點農活外,主要任務就是放羊、打豬草。隨著時間的推移,葉洪海漸漸長大。1964年12月,他回響國家號召,應徵入伍,來到駐地位於燕山腳下偏僻山溝里的北京軍區裝甲兵坦克師某機械化團當了一名戰士。到部隊後,他被分配到某連做機槍手,由於訓練刻苦,不到一年時間,他便成為連里的優秀射手。1965年9月,部隊抽調他到營通信班學習通信,在學習期間,恰遇營部種植員回家探親,營部臨時指定他管理一個月菜地。因他生長在農村,有農作物種植經驗,管理起菜地來可謂是得心應手。很快,菜地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條,呈現出一片蓬勃生機,營部領導十分滿意,遂決定由他來管理菜園子,負責為部隊種菜。這年秋後,正當葉洪海遇到難得的休閒之時,營部飼養員要求請假探家,營部又決定讓他接替飼養員為部隊餵豬。餵豬的活對葉洪海來說並不陌生,入伍前,葉洪海在農村經常割草餵豬,只是豬的數量少,易於管理。在部隊里餵豬,情況就不一樣了,少則幾頭,多則十幾頭甚至幾十頭。豬一多,就存在一個管理問題,豬也有性格,有的溫順、有的暴躁、有的倔強、還有的愛“惹是生非”。面對眾多的豬,需要了解每一頭豬的具體情況,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豬的生長狀況和健康狀況,做到胸中有數。一段時間以後,豬圈裡的豬漸漸增肥上膘,營領導看到這種情況,對葉洪海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決定葉洪海繼續留任飼養員。
模範飼養員葉洪海模範飼養員葉洪海
當飼養員,就必須解決好豬的“口糧”問題。當時,豬“口糧”的主要來源是戰士們的剩飯剩菜和上級撥下來的飼料,隨著豬數量的增多,這些漸漸滿足不了豬的需要,葉洪海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解決豬食不足的問題。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一窮二白,解決人的口糧尚有困難,就別說豬的“口糧”了。當時,人的口糧實行定量供應,普通民眾是每人每月29斤,學生每人每月35斤,軍人每人每月45斤,豬與人爭糧的矛盾很突出,毛澤東主席就此問題提出:“豬的飼料是容易解決的,某些青草、某些樹葉、番薯和番薯葉都是飼料,不一定要精料,尤其不一定要用很多的精料”。因此,急需找到可以代替豬飼料的粗飼料,可是未經加工的粗飼料,豬也不愛吃。經多方請教和多路打聽,葉洪海了解到,飼料經發酵處理後,豬特別愛吃,於是,葉洪海便開始學習飼料發酵技術。
經聯繫得知,唐山遵化縣畜牧局能夠為豬製作經濟實用的黑麴黴醣化飼料。葉洪海不遠百里多次騎腳踏車到遵化縣畜牧局諮詢、學習醣化飼料的製作方法,為了更好地掌握髮酵技術的要領,他還多次到玉田醬油廠、遵化縣酒廠、遵化縣麵包廠觀摩,向一線工人師傅學習發酵經驗和發酵技術,同時,他還借閱大量有關發酵方面的資料學習,結合實際,使自己把對發酵技術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看起來容易幹起來難,當葉洪海在自己的部隊搞黑麴黴醣化飼料時,始才發現既缺儀器,又缺設備。他只好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沒有平皿就用菜盤代,沒有試管就用舊藥瓶代,沒有保溫箱,就用木板釘個箱子,安上燈泡加熱培菌……。功夫不負有心人,有耕耘,必有收穫。三個月後,葉洪海終於親手製成了黑麴黴醣化飼料。
成功的喜悅令葉洪海非常振奮,連日來,葉洪海一直在思索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能不能讓製作飼料所需的40天發酵周期進一步縮短。帶著這個想法他又投入到飼料的發酵試驗之中,邊琢磨,邊實踐,對工作的投入,一般人是望塵莫及,可是,一次次的失敗,讓葉洪海陷入長時間的苦思冥想之中。一天,葉洪海的腦海里突然閃現出農村做“豆瓣醬”的場景,他想,這不正是利用發酵原理製作農民喜歡的日常調味品嗎!受此啟發,他重新開始試驗。半年後,一種製作簡便且具有酸、甜、軟、熟、香並帶有酒味的新曲種試製成功,且發酵周期縮短為7天,其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黑麴黴醣化飼料的標準。這一次成功使葉洪海的自信心大增,他決心再進一步,用稻糠和麥麩代替糧食進行“曲種”試驗。試製之前,葉洪海充分做好了不懼失敗的思想準備,他還風趣地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一試就能成功,都是從反反覆覆的探索中取得成功的。”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以過去的成功經驗為依託,通過不斷調整技術參數和不斷改善試驗條件,終於在1968年成功研製出以稻糠和麥麩為原料的發酵新技術。後來,這項技術被中國科學院命名為“中曲發酵飼料”技術。

榮譽

葉洪海發明成功的訊息迅速在軍內傳播,總政、總後和北京軍區專門派調查組來部隊駐地進行了半個月的實地考查,核實了葉洪海的發明,並向軍委做了匯報。1969年11月,經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分析鑑定,葉洪海所發明的飼料發酵新技術的各項指標完全達到黑麴黴飼料發酵技術的技術標準,並正式為其命名為“中曲發酵飼料”。
為表彰葉洪海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1969年底,北京軍區為其榮記一等功。1970年,中央軍委授予其“模範飼養員”榮譽稱號。葉洪海也因自己的發明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其中,毛澤東主席先後接見他11次。毛澤東一生接見的人數不勝數,接見的飼養員卻屈指可數,先後接見11次的飼養員只有一位,他就是模範飼養員葉洪海。葉洪海的名字是和時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時代造就了這位名人,他成名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段艱苦的歲月。成名之前,葉洪海只是一名普通的共和國軍人,更具體地說,只是一名軍人飼養員。然而就是在這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卻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發明了“中曲發酵飼料”技術,解決了豬飼養過程中的飼料難題。他的事跡經全國各大媒體披露後,引起中央高層重視,周恩來總理曾親自點名派他到國外傳授這種技術,他也因此由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一名副團職領導幹部。他還先後當選為中國共產黨“十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70年,經國家農林部和軍委總部的批准,葉洪海攜其發明的“中曲發酵飼料”技術參加了廣州交易會會展,並受到廣泛好評。
葉洪海發明的“中曲發酵飼料”技術取得的養豬基本不再使用糧食的成果在全軍乃至全國推廣後,為養豬事業節省了大量糧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在當時糧食供應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有其特殊的重要意義。因此,葉洪海的發明被譽為“糧食革命史上振奮人心的創造發明”。
葉洪海發明“中曲發酵飼料”技術後,《戰友報》、《解放軍報》、《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及電視台等媒體都在重要版面和黃金時段對葉洪海的事跡給予了報導,197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並發行了紀錄片《中曲發酵飼料》,宣傳了葉洪海的光輝業績。媒體的巨大推動作用,使葉洪海的事跡傳遍祖國的山山水水,他的名字響徹長城內外和大江南北。一時間,葉洪海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成為千千萬萬勞動者爭做模範的榜樣。隨後,有數萬軍內外人員到葉洪海所在的部隊參觀學習。
“中曲發酵飼料”技術曾被越南、阿爾巴尼亞等第三世界國家引進。1972年,周恩來總理親自點名讓葉洪海隨中國代表團去阿爾巴尼亞參觀訪問,並傳授“中曲發酵飼料”技術。
葉洪海還多次被邀請出席國慶招待會和參加國慶觀禮活動,並被逐步提拔為副團職領導幹部。1976年,毛澤東主席逝世後,葉洪海作為軍隊模範人物代表,參加了毛澤東主席靈堂守靈活動。
1978年3月,葉洪海作為軍隊代表應邀出席全國科學大會,會上鄧小平作了重要講話,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對葉洪海的震動很大。會後,葉洪海想繼續深造,為國家做更多的貢獻,部隊也同意他的想法,可是,因種種原因,這個想法未能落到實處。
改革開放後,各地政協陸續恢復活動,葉洪海遂又被推薦為唐山市政協委員。
巨大的光環籠罩在葉洪海身上,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對工作始終不敢懈怠。後來,他受發麵留“起子”現象的啟發,又試製成功了發酵飼料接曲種的辦法,使製作新曲種更加簡便。

晚情

1988年2月,葉洪海正式退休。退休後,他並沒有馬上離開部隊,而是在部隊和家鄉之間兩地穿梭。
部隊領導認為,葉洪海本身及其經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讓他留在部隊可以起到教育後人、激勵後人的作用。這樣,葉洪海繼續留在了部隊。人退心未退,人老心未老,退休後,葉洪海仍就十分關心部隊建設,特別是關心部隊養豬事業的發展,通過手把手地教和談心得、談體會,他把自己的飼養經驗傳給了一撥又一撥飼養員。
多年超負荷地工作,使葉洪海積勞成疾,患有多種慢性病,體重不足百斤。當他從報紙上看到國外3斤飼料能使豬增1斤膘,即“3換1”的飼料配方報導後,就開始責備自己起來:“我為什麼不能搞出2斤飼料使豬增1斤膘的配方”。帶著當年發明“中曲發酵飼料”那股子勁,葉洪海又開始了新的試驗。夜以繼日地工作,他的腸粘連病發作次數越來越頻繁,病痛常常折磨得他大汗淋漓。部隊領導多次勸他修養一段時間,可他卻告誡自己:試驗不能中斷,一天也不能中斷。實在力不從心了,他就把自己的小兒子送到了部隊。子承父業,小兒子一邊為部隊養豬,一邊協助他繼續搞試驗。小兒子當兵不到一年,就把全營的70餘頭豬餵得又肥又壯,可葉洪海的試驗進展卻十分緩慢,兒子急不可待地問父親:“這‘2換1’的新成果何時才能拿出來呀?”父親鼓勵兒子道:“科學的高峰越往上攀越難,可越難越得向前”。經父子合力攻關,最終獲得成功。
在部隊期間,為了解決野戰條件下吃飯難的問題,他還發明了野戰炊事灶和行軍鍋。
葉洪海的家鄉位於大名縣,大名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廣大民眾的生活還不富裕,當他看到村里學校因年久失修,出現險情時,毅然把為兒子結婚蓋房子的材料無償捐了出來。當時,兒子想不開,但事後,還是理解了父親作為名人所達到的精神境界。在農村期間,葉洪海沒有居功吃老本,而是,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購買儀器、設備,進行羊飼料的試製。正當葉洪海第二次創業時,因長期緊張的勞作,葉洪海身心俱感疲憊,可怕的病魔已悄悄走進他堅強的身軀。
2002年4月,葉洪海來到邯鄲市軍隊離退休幹部第二休養所休養,修養期間,他十分關心和支持乾修所的工作,對工作人員愛護有加,乾修所也竭盡所能,對他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無奈他的肺癌已到晚期。2005年5月14日,因病情惡化,醫治無效,在邯鄲市中心醫院逝世。就這樣,葉洪海帶著第二次創業未竟的遺憾,齎志長眠。
葉洪海的一生無疑是實幹的一生、進取的一生,雖平凡,但平凡中透著偉大,他既沒有說出什麼豪言壯語,也沒有說出什麼至理名言,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光彩的形象。他一生敢於鑽研、善於鑽研的精神深深影響了一代人,他用實際行動完整地詮釋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古老的名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