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兌

葉兌

葉兌(1307—1389),字良仲,號四梅先生,別號歸根子。浙江寧海縣紆岸(今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上葉村)人。元末明初名儒。以經濟才自負,尤精於天文、地理和卜筮之學。

他於元末以布衣身份向朱元璋獻計,時元璋已定寧越,定取張士誠方國珍。而元末之察罕帖木兒兵力頗盛,遷使至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招元璋。他建議北絕察罕,南並張士誠;招撫溫、台;取閩越,以金陵為都,並獻取張士誠、方國珍和閩廣之具體策略,稱為“一綱三目之天下大計”。

朱元璋奇其才,大悅。欲繼續留用,他力辭不就。後數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其攻城略地之策,果略如其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兌
  • 別名:葉良仲、四梅先生、歸根子
  • 國籍:明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寧海縣紆岸(今三門縣上葉村)
  • 出生日期:1307年
  • 逝世日期:1389年
  • 職業:儒士、謀士
  • 主要成就:向朱元璋獻“一綱三目之天下大計”
  • 代表作品:《四梅軒集》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武事一綱三目》,一綱,三目,史籍記載,

人物簡介

葉兌,祖父葉培曾是南宋鹹淳進士,博通經史,尤精天文地理。父親葉德象,博學多才,善於論說,因宋朝滅亡而退隱在家,教授一批鄉里子弟。幼受祖父葉培家教,博通經史,尤精天文地理。不樂仕進,居家教授鄉里子弟。
朱元璋本是禮賢下士之人,劉基宋濂一干人等均為其所用。他對葉兌的才能大為讚賞,命人賜坐賜酒,竭力挽留,希望葉兌能夠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日後共享榮華。葉兌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連忙辭謝道:“如策可採用,使蒼生早獲安樂,為願已足。取榮華富貴,並非所願!”錚錚數言,道出了一個隱者的心聲。葉兌身為一介布衣,卻深知遭受連年的戰火,最苦的是與他一樣的百姓。他的所作所為,並不是為了自身的飛黃騰達,而是希望國家能夠早日安定,民眾能夠早日解脫流離之苦。這是怎樣的一顆憂國憂民之心啊。數年之後,朱元璋削平天下,其攻取次第略如其計,事如當年諸葛亮隆中對一樣。

人物事跡

元末,海內干戈四起,兌身居海隅,卻審時度勢,知元將亡,料方國珍雖據浙東,不足以成大事。間道至金陵,謁朱元璋於戎馬間,獻《武事一綱三目》,陳取天下次第策略。朱奇其言,屏人命坐賜食,欲留用,則婉言謝絕,“如策可採用,使蒼生早獲安樂,為願已足。取榮華富貴,並非所願!”朱元璋厚賜而還。太史宋濂回浙東,與葉兌同舟,索文章十餘篇細閱,大為讚賞,遂與結為至交。後朱元璋平定天下,其次第攻取,大略如兌所言。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發兵攻蘇州未成,改用葉兌所獻“鎖城”法,果於次年九月破蘇州,俘張士誠。朱元璋下詔徵辟不就,仍在家以教授為業。築樓一座,並於樓前植玉梅、緋梅、臘梅、金梅四種,取名四梅軒,自號四梅先生。著有《四梅軒集》4卷。
太史宋濂曾讀到葉兌的文章,連呼“奇才”,驚嘆不已。有一次,宋濂回金華探親,恰好與葉兌同坐一條船,於是向葉兌討要了十餘篇文章仔細閱讀,竟手不釋卷。宋濂拉著葉兌的手,說:“凡是天下善寫文章的士大夫,我都迫切地與他交往,相互討論交流。而你雖然久居鄉下,但文采不在那些人之後,怎么能夠遺漏呢?”於是,兩個人就成了莫逆之交。宋濂覺得葉兌這樣的人才,埋沒在鄉下有點可惜了,勸說葉兌共同輔佐朱元璋成就大業。在葉兌的一再堅持下,宋濂深感可惜,還是被葉兌的高尚品行所折服。他的《詠梅》詩中有這樣一句:“清操不爭桃李艷,絳紗輕護雪霜寒”。時至今日,上葉的族人仍以“四梅太祖”尊稱葉兌。

《武事一綱三目》

《武事一綱三目》是葉兌向朱元璋獻如何去抵禦元軍,如何去平定張士誠方國珍,如何去攻取福建兩廣的計謀。

一綱

定都金陵(南京),北面拒絕察罕帖木兒的招降,南面攻打張士誠,撫慰占據溫、台的方國珍,直取浙江的其它地區和福建,開拓江西和兩廣。用此戰略,進攻,則可以跨越兩淮而北伐;退守,可以劃江而固守。南京城池堅固,物產豐富,完全可以借用這些資源,攻則克,守則固,就是一百個察罕帖木兒能奈我何?堅守長江天險,不僅防範蒙軍南下,也可以兼守兩準。但千萬莫急於攻取上流(陳友諒)。因為現今的滁州和州廣陵已是朱元璋的轄地,今又攻下了江州,足可以對付吳地的張士誠。如此一來,張士誠的失敗可指日而待,江東諸郡也都會前來歸降。察罕帖木兒的招降,完全是在仿效曹操之招降孫權。但他不知事勢不同了。現今的元朝庭,國運將終,人心向背,已經是朝不慮夕了。最後,建議朱元璋採取魯肅的計謀,宜“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變)”。

三目

目一:張士誠平江(蘇州)為據占點,南包杭州、紹興,北跨通州泰州。為今之計,應該悄無聲息地派兵攻取杭、紹、湖、秀(現嘉興)四地,而大軍要直搗平江(蘇州)。平江城池堅固,不易攻下,應於城外箭射不到,石頭擲不到的地方“築城長圍”;四面立營結寨,屯田固守,切斷張士誠的一切出入門路;再分兵取下他周邊的屬地,收其稅糧,以供軍糧。用鎖城之法將它牢牢地困住。張士誠坐守空城,安得不被困死的道理?平江一經拿下,巢穴已傾,杭州、越州之地必定歸順,其它屬地自然解體。
目二:張士誠的重鎮在紹興。紹興懸隔江海,之所以數次攻打而不下是因為張士誠的糧道在三江斗門(今屬紹興縣)。如若派一支軍隊攻打平江,斷其糧道;派另一支軍隊攻打抗州,斷其援軍,拿下紹興是不成問題了。這就是所謂“多方以誤之者也”。攻下紹興,杭城勢孤,湖州秀州也就在掌心之中。然後直搗平江,來一個黑虎掏心,江北之地的餘孽就會隨之而瓦解。
目三:方國珍是朝秦暮楚、反覆無常的小人,應當興師問罪。方國珍善於用水。如若一聽到有兵入侵,他就會立刻帶著家少,去到海上,我們陸地之兵對他毫無辦法。但上兵之策,以攻心為上。如果他聽說杭州、越州被平定之後,就會當即招納賢士,這不過是延緩我兵攻伐而已。對待方國珍的辦法,就是限定時間,責成他歸順。自從他的二兄方國璋死了之後,知道自己沒有多少兵力可用,氣勢已經受挫。現在陳顯道願去招降他,這正是脅迫他投降的好時機。此“事宜速不宜緩”。給他宣諭之後,要立刻更換官吏,集中他的船隻,盡收他的兵權,以防他反覆之變。這樣就可不費吹灰之力把慶元(寧波)、台州和溫州三郡平定。
至於福建,兵不善戰,城池簡陋,加上兩浙一平,人心浮動,都想歸附。因此,只要派一善辯之人就可以搞定的。如若他們還有猶豫,就從溫州和處州(今麗水)出兵南下,派奇兵從海上攻入,福州肯定抵擋不住。一旦拿下福州,福建的其它地方就迎刃而解了。然後借著浩蕩的聲勢,揮軍南下,拿下兩廣就易如反掌了。
朱元璋讀了《武事一綱三目》之後,“奇其言”,喜不自禁地再三挽留葉兌,欲為他所用。

史籍記載

《明史·列傳二十三》
葉兌,字良仲,寧海人。以經濟自負,尤精天文、地理、卜筮之書。元末,知天運有歸,以布衣獻書太祖。列一綱三目,言天下大計。時太祖已定寧越,規取張士誠方國珍。而察罕兵勢甚盛,遣使至金陵招太祖,故兌書於三者籌之為詳。其略曰:
愚聞: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規模。韓信初見高祖,畫楚、漢成敗;孔明臥草廬,與先主論三分形勢者是也。今之規模,宜北絕李察罕,南並張九四。撫溫、台,取閩、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廣。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稱龍蟠虎踞帝王之都。藉其兵力資財,以攻則克,以守則固,百察罕能如吾何哉?江之所備,莫急上流。今義師已克江州,足蔽全吳。況自滁、和至廣陵,皆吾所有。非直守江,兼可守淮矣。張氏傾覆可坐而待,淮東諸郡亦將來歸。北略中原,李氏可並也。今聞察罕妄自尊大,致書明公,如曹操之招孫權。竊以元運將終,人心不屬,而察罕欲效操所為,事勢不侔。宜如魯肅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此其大綱也。
葉兌葉兌
至其目有三。張九四之地,南包杭、紹,北跨通、泰,而以平江為巢穴。今欲攻之,莫若聲言掩取杭、紹、湖、秀,而大兵直搗平江。城固難以驟拔,則以鎖城法困之。於城外矢石不到之地別築長圍,分命將卒四面立營,屯田固守,斷其出入之路。分兵略定屬邑,收其稅糧以贍軍中。彼坐守空城,安得不困?平江既下,巢穴已傾,杭、越必歸,余郡解體。此上計也。
張氏重鎮在紹興。紹興懸隔江海,所以數攻而不克者,以彼糧道在三江斗門也。若一軍攻平江,斷其糧道;一軍攻杭州,絕其援兵,紹興必拔。所攻在蘇、杭,所取在紹興,所謂多方以誤之者也。紹興既拔,杭城勢孤,湖、秀風靡,然後進攻平江,犁其心腹,江北餘孽隨而瓦解。此次計也。
方國珍狼子野心,不可馴狎。往年大兵取婺州,彼即奉書納款。後遣夏煜、陳顯道招諭,彼復狐疑不從。顧遣使從海道報元,謂江東委之納款,誘令張昶齎詔而來。且遣韓叔義為說客,欲說明公奉詔。彼既降我,而反欲招我降元。其反覆狡獪如是,宜興師問罪。然彼以水為命,一聞兵至,挈家航海,中原步騎無如之何。夫上兵攻心,彼言杭、趙一平,即當納土,不過欲款我師耳。攻之之術,宜限以日期,責其歸順。彼自方國璋之沒,自知兵不可用。又叔義還稱義師之盛,氣已先挫。今因陳顯道以自通,正可脅之而從也。事宜速不宜緩。宣諭之後,更置官吏,拘集舟艦,潛收其兵權,以消未然之變。三郡可不勞而定。
福建本浙江一道,兵脃城陋。兩浙既平,必圖歸附。下之一辯士力耳。如復稽遲,則大兵自溫、處入,奇兵自海道入,福州必不支。福州下,旁郡迎刃解矣。威聲已震,然後進取兩廣,猶反掌也。
太祖奇其言,欲留用之,力辭去。賜銀幣襲衣。後數歲,削平天下,規模次第,略如兌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