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山昆明湖石碑

萬壽山昆明湖石碑

萬壽山昆明湖石碑在頤和園萬壽山前山。用整塊巨石雕造,高9.87米。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正面刻"萬壽山昆明湖"六大字,背面刻《萬壽山昆明湖記》,均為乾隆帝手筆。碑飾圖案精美,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碑文記述了擴展昆明湖的目的和經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壽山昆明湖石碑
  • 位置:頤和園萬壽山前山
  • :9.87米
  • 建設時間: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碑身構造,環境布局,碑文內容,主要價值,

碑身構造

萬壽山昆明湖石碑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位於頤和園佛香閣東側轉輪藏前。整座石碑由碑座、碑身、碑額三部分組成,碑青白石質,坐北面南,形制巨大。碑為長方形寶頂,深雕雙龍,須彌座束腰,碑身雕龍邊,上仿雕浮蓮。碑首四阿頂,高3.645‘米,上3.535米,下2.572米,寬2.15米。碑身高4.26米,長2.23米,寬1.09米。碑座1.97米,高3.485米,寬2.10米。碑通高9.875米,厚1.09米,建築面積9.44平方米。碑座上雕刻神獸海浪圖案。碑身四面陰刻乾隆皇帝御筆。陽面“萬壽山昆明湖”孽案正書,陰面為記述修浚昆明湖始末的,“萬壽山昆明湖記”,兩側為乾隆御製昆明湖詩。碑的形式摹仿篙山篙陽觀碑。現存完好。
石碑基座為須彌座形式,是中國古代殿堂、石碑、牌樓等建築常用的基座形式。須彌座的上部設有欄桿,早期為木欄桿,後改為鐵欄桿,對基座上的建築起到維護作用。欄桿上有望柱,下設欄板,都是雕刻裝飾的重要部位。石碑下面為束腰須彌座,雕刻的是整個石碑裝飾的重點,底座上下刻有仰俯蓮花瓣,束腰部位的四面均雕刻有海獸及龍女的形象,形態怪異,充滿神秘色彩。

環境布局

萬壽山昆明湖石碑,位於頤和園萬壽山前山半山腰,在轉輪藏和兩配亭之間的院落中間,石碑後面是轉輪藏建築群,右側為佛香閣,地勢低於佛香閣,前可俯瞰昆明湖全景。
萬壽山昆明湖石碑

碑文內容

碑陽刻文:萬壽山昆明湖
碑陰刻文:萬壽山昆明湖記。歲已巳考通惠河之源而勒碑於麥莊橋。元史所載引白浮瓮山諸泉,雲者時皆湮沒不可詳。夫河渠國家之大事也,浮漕利涉灌田使漲有受而旱無虞,其在導泄有方。而瀦蓄不匱乎?是不宜聽其淤閼泛濫而不治。因命就瓮山前芟葦茭之叢,雜浚沙泥之隘塞,匯西湖之水都為一區。經始之時,司事者鹹以為新湖之廓與深兩倍於舊,踟躕慮水之不足。及湖成而水通,則汪洋漭沆較舊倍盛,於是又慮夏秋泛漲或有疎虞甚哉。集事之難可與樂成者以因循為得計。而古人良法美意利足及民,而中止不究者皆是也。今之為閘、為壩、為涵洞,非所以待泛漲乎?非所以濟溝塍乎?非所以啟閉以時,使東南順軌以浮漕而利涉乎?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則三尺矣。昔之海甸無水田,今則水田日辟矣。顧予不以此矜其能而滋以懼,蓋天下事必待一人積思勞慮親細,務有弗辭,致眾議有弗恤而為之,以僥倖有成焉。則其所得者必少,而所失者亦多矣。此予所重慨夫集事之難也。湖既成因賜名萬壽山,昆明湖景仰放勛之,跡兼寓習武之意,得泉瓮山而易之曰萬壽,雲者則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慶,建延壽寺于山之陽,故爾。寺別有記,茲特記湖之成,並元史所載泉源始末興廢所由雲。乾隆十有六年歲次辛未長至月御製並書。
萬壽山昆明湖石碑

主要價值

碑陰為記述疏浚昆明湖始末的《萬壽山昆明湖記》,全文共447字,是研究北京水利發展史和頤和園歷史的重要文獻。碑兩側為吟詠湖山的乾隆御製行書詩文。碑文字型端莊秀美,氣韻流暢,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