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春鑼

萍鄉春鑼

萍鄉春鑼是運用萍鄉方言、兼有說唱的一種民間曲藝,主要流傳於江西省萍鄉市及周邊地區。

萍鄉春鑼表演形式比較簡單,由一人演唱,在腰部用紅綢系一面直徑約15厘米的小鼓和一面比小鼓更大的鑼作為表演樂器,採用站唱或走唱的形式。曲詞生動流暢、通俗易懂,演唱常用誇張手法。傳統曲目有《貼圖》《送春》等。

萍鄉春鑼作為當地的音樂文化象徵,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它的存在意義和表現手法都讓人印象深刻。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萍鄉市文化館獲得“萍鄉春鑼”保護單位資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萍鄉春鑼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Ⅴ-63
  • 遺產類型:曲藝
  • 始興年代清代
  • 流行地區:江西省萍鄉市及周邊地區
  • 經典劇目:《貼圖》《送春》等
  • 代表人物雍開全
歷史沿革,歷史起源,發展情況,藝術特點,表演形式,唱腔曲調,唱詞特點,音樂特點,經典曲目,傳承保護,流傳現狀,保護措施,傳承人物,入選非遺,曲藝價值,榮譽表彰,

歷史沿革

歷史起源

萍鄉乃安源煤礦工人運動策源地,語言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除去城觀有小西路與南路等語音差異。清代末期,湘軍駐紮,湖南等地區的人到萍鄉挖礦,使得風土民情變得極為豐富,語音眾多,進而促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間音樂。萍鄉春鑼就是在這一文化氛圍中衍生出來的,其藝術風格與特徵很受本地人的歡迎。關於萍鄉春鑼的起源,雖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但從一些民間傳說中可了解到它的來龍去脈。在三四種民間傳說中,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報春說”,即在曆書還不普及的年代,官府為了提醒各家各戶及時耕種,專門派人以打春鑼的形式走村串戶通報當年農事季節(主要是農曆二十四個節氣),名曰“送春”、“報春”。以後由於曆書的普及(如萍鄉的“送陽公”,其演唱就是普及曆書的一種形式),報春失去了意義,便行化為拜年賀春、祈福納祥、見事贊事、見人贊人的一種純娛樂性藝術形式。這一說法可以從仍保存下來的傳統春鑼唱本中找到依據,即至今還在民間保留著贊二十四個節氣的春鑼唱段。
另一種說法是“要飯說”,據說過去有周、吳二姓兩個萍鄉人到長沙經商蝕了本,無法回家,只好流落街頭求乞為生,後來經人指點,製做了一面小鼓和一面小鑼,一邊敲打,一邊沿門乞討。為了便於兩人分頭行乞,他們把小鼓鋸成兩半,一人一半綁在腰間,一路乞討回家,因此春鑼就流傳開來了。這一說法也可以在傳統唱本中找到依據:一是報春人不管姓什麼,出去報春都要自稱是周姓或吳姓的後代;二是過去的春鼓確實只有半邊,即只有上面蒙有牛皮,下面沒有。這些都是民間的傳說,雖有春鑼唱本作證,但仍無法確定其形成年代。

發展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新文藝工作者對萍鄉春鑼進行了一些改革和發展,一方面將傳統曲目作一些必要的整理加工,另一方面創作了一些新曲目,供藝人們演唱之用。同時,千方百計在唱腔上進行加工、潤色,並增加了二胡、三弦、琵琶等絲弦樂器伴奏,使其音樂色彩更豐富,還把它搬上了舞台。在演唱形式上,原只由一人演唱又發展出對口春鑼、群口春鑼以及春鑼表演唱等。在演出場合上也由過去比較單純的拜年、賀春發展到凡娶親、嫁女、參軍、升學、起屋、做壽酒、治喪以及逢年過節等紅白喜事,都請藝人進行演唱。

藝術特點

表演形式

早期的“萍鄉春鑼”的表演形式比較簡單,由一人演唱,在腰部用紅綢系一面直徑約15厘米的小鼓和一面比小鼓更大的鑼作為表演樂器,採用站唱或走唱的形式。演唱者左手持鼓簽,右手拿鑼槌。在演唱的間歇中用鼓簽、鑼槌敲打出“咚咚咚嗆|咚咚咚嗆|咚嗆咚嗆|咚咚咚嗆”的節奏型,並由此作為萍鄉春鑼的一部分。
21世紀以後萍鄉春鑼已由走村串戶“念”的形式慢慢發展到了舞台和禮堂等地的“唱”的形式,最早的演唱和伴奏都是由一人完成,後發展為男女同台對口或群口的形式。為豐富萍鄉春鑼舞台效果,改良之後的萍鄉春鑼漸漸加入了歌舞的形式,使節目從聽覺和視覺方面全面豐富起來。

唱腔曲調

萍鄉春鑼採用的是萍鄉當地的方言來進行演唱,它的基本唱法是七字句,有的時候為了增加整體節奏的變化,它也會採取戲曲中的垛板來滾唱,這些音調與萍鄉方言結合很緊,具有濃厚的當地風情。
基本唱腔屬上下句結構,上句落音多為3,有時也落i音或6;下句均為6音。唱腔音調與語言的結合非常密切,完全按照萍鄉方言土語依字行腔。旋律由6i3三個音構成,偶爾出現微升的5音,羽調式色彩非常突出,這和萍鄉與湖南毗鄰而受其影響有關。唱腔之前和唱腔中間常有八小節的鑼鼓點作為前奏和間奏。

唱詞特點

萍鄉春鑼曲詞生動流暢、通俗易懂,演唱常用誇張手法。曲詞句數不拘,兩句一韻,有時四句、八句一韻,換韻靈活多樣,多為七字句。有時為了增加節奏的變化,字數可多可少,採取戲曲的“垛板”演唱。這些音調與萍鄉方言的音調結合緊密,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萍鄉春鑼的最大特徵就是“見贊”。如:見人贊人、見物贊物、見事贊事。無論是男女老少、茶樓藥鋪還是多多少少的段子,演繹者總能充分“贊”的優勢。

音樂特點

萍鄉春鑼加入了萍鄉採茶戲“反情調”的元素,其中二胡和琵琶為萍鄉春鑼改良後最基礎的樂器。除演唱者演唱部分樂器即興發揮,在樂曲的開頭、過門、結尾處伴奏樂器漸漸形成了統一的旋律片段。後來為豐富舞台聽覺效果,加入了一般在開頭和結尾的煞皮部分出現的嗩吶,讓氣氛一下子提升不少;加入了竹笛,讓聲音更加洪亮飽滿;低音樂器則加入了大提琴,讓整個伴奏音樂有了更加立體、更加完善的音響效果。
二胡在萍鄉春鑼伴奏中的定弦以C調(2 6弦)為主,音域跨度隨人聲起伏,所以跨度並不大,由於在萍鄉春鑼中基本只出現了1 3 5 6四個音,其中6 1 3為主要的旋律走勢,5出現得較少,所以音域基本從內弦的3到外弦第二把位的高音6。
一般二胡和琵琶從頭到尾全奏,其他樂器可全奏也可在前奏、結尾、過門處伴奏,但是嗩吶基本只在開頭和結尾的煞皮和過門裡出現。一開頭嗩吶的聲音高亢且宏亮,一下子將氣氛帶了起來,而且嗩吶的伴奏旋律較統一,在春鑼的許多伴奏音樂里,嗩吶的旋律都基本一致。

經典曲目

傳統的萍鄉春鑼多演唱短篇曲目,如《贊春》《贊酒》《進門》《喝茶》《貼圖》《送春》等。至近代,萍鄉春鑼藝人才開始演唱《八仙過海》《桃園三結義》《許真君斬孽龍》等中長篇的歷史和神話傳說故事。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隨著流行歌曲的盛行,萍鄉春鑼在當地民眾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低,2000年後出生的當地人知曉、聽過萍鄉春鑼的也愈來愈少。在各種娛樂文化盛行的全媒體時代,萍鄉春鑼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其在萍鄉本地的傳播、傳承和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萍鄉春鑼的傳播現狀表現為以下幾點:
萍鄉春鑼的傳播力度不夠,未能深入基層民眾中,傳播影響力較弱:政府及相關部門相當重視萍鄉春鑼的傳承與發展,且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對萍鄉春鑼的宣傳相對較少,尤其是在基層民眾中的宣傳尤為缺乏。萍鄉春鑼的傳播未能打通最後一公里,真正深入當地基層民眾,因而萍鄉春鑼在基層民眾中影響力較小。
傳播內容不夠貼近民眾,缺乏親和力且創新性有待加強:萍鄉春鑼的傳播內容主要為與之相關的會議、活動、競賽等新聞報導,網上的音頻、視頻內容多為早期的經典曲目《將軍回鄉》《見讚歌》《養老歌》等,與時俱進、貼近民眾的作品較少。
傳播客群面窄:萍鄉春鑼地域色彩濃郁,採用方言唱演,屬於小眾化傳播,客群多為萍鄉本地人或懂萍鄉方言的人群,且年齡普遍偏大,客群面較窄。
傳播渠道較單一:新媒體的傳播起步較晚,傳播手段較為落後。當前萍鄉春鑼的傳播仍然以傳統媒體為主,主要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傳播相關信息,以網路PC端、移動端為輔,起步較晚。2018年12月創建了萍鄉春鑼的微信公眾號,但暫未建立萍鄉春鑼的專業網站、微博和部落格。此外在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等視頻播放平台,以及喜馬拉雅等網路廣播平台中,只有少許萍鄉春鑼視頻和音頻的碎片化傳播。

保護措施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保護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引導學生了解家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文化觀、藝術觀,落實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江西省萍師附小在萍鄉市群藝館民間藝術專家的指導下,聘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萍鄉春鑼)傳承人宋華鏗、雍開全老師為學校客座老師對學生進行授課。學校從開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萍鄉春鑼)進課堂入手,通過科研課題研究、校本教材編寫、非遺文化展覽、傳承人才培養等方式,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傳承人物

雍開全,男,1945年4月出生,江西萍鄉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萍鄉市曲藝家協會榮譽副主席,曾任萍鄉市採茶劇團副團長。他從事萍鄉春鑼演唱多年,演唱萍鄉春鑼段子達100多個,多次參加中國曲藝節展演,被譽為萍鄉的“春鑼大王”。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雍開全雍開全

入選非遺

2005年,萍鄉市啟動申報“萍鄉春鑼”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08年,萍鄉春鑼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萍鄉市文化館獲得“萍鄉春鑼”保護單位資格。

曲藝價值

  • 文化藝術價值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文明古國,各個民族,幾乎都有屬於自己的以口頭語言進行“說唱”的表演藝術形式,曲藝遺產十分豐富。萍鄉春鑼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創造而形成的民間表演藝術。它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作為一種獨具特色表演藝術形式,幾百年來,萍鄉春鑼薪火相傳。
  • 美學價值
旅遊資源之所以具有吸引旅遊者的功能,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它自身具有美的魅力。萍鄉春鑼作為一種民俗旅遊資源,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內涵,各種形式的美都能從中體現。萍鄉春鑼有一人演唱,演唱者用紅綢系一面小鼓,鼓邊掛一面小鑼,左手持鼓簽,右手持鼓錘敲擊節奏演唱,演唱內容健康向上,唱腔清脆,音調高亢,感染力極強,觀賞者在欣賞演唱的過程中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榮譽表彰

1986年,雍開全演唱《巧媳婦撮合老鴛鴦》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新曲(書)目比賽,首次獲得國家級獎項。
1997年,萍鄉春鑼《報春》參加全國第四屆殘疾人會演,獲文化部、廣電部等幾部委頒發的創作獎。
2006年至2013年,雍開全主演《勸廉歌》《將軍回鄉》《法中有情》《養老歌》等多次參加中國曲藝節、中國中部六省曲藝大賽、全國曲藝書會、全國曲藝邀請賽等全國性賽事均獲佳績,多次參加江西省藝術節及省級各類文藝調演榮獲一、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