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香腸

萊蕪香腸

萊蕪香腸是香腸的一種,黑褐油亮,味道香醇,營養豐富,並具有耐貯耐運等優點。萊蕪香腸的原料,原是一種萊蕪當地產的、叫做“萊蕪黑”的黑豬豬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蕪香腸
  • 主要食材:萊蕪黑豬精肉
  • 口味:異香撲鼻,吃不勝吃
  • 舊稱:南腸
  • 特點:營養豐富美味清增進食慾健胃理氣
  • 工序:刮腸剁肉拌餡灌腸晾蒸煮等工序
產品簡介,產品特點,發展現狀,歷史來源,主要原料,獨特工序,製作方法,

產品簡介

萊蕪香腸,舊稱“南腸”,是飲譽省內外的傳統名吃。

產品特點

具有營養豐富,美味清口,增進食慾,健胃理氣等功能和蟲不蛀,蠅不叮,久放不變質等特點,是宴請賓客和饋友之佳品。

發展現狀

2005年根據市政府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精神,在原萊蕪市順意肉製品有限公司、萊蕪市口鎮順香齋南腸廠的基礎上成立了“山東省順香齋食品有限公司”並註冊登記擁有“順香齋”和“南腸”兩個品牌,企業發展一直呈上升趨勢,產品暢銷不衰。現已發展成為擁有職工160人,固定資產2200萬元,年工業總產值2000多萬元,利稅200多萬元的集肉製品、醬醃菜、調味品於一體的股份制企業,是萊蕪最大的肉類製品生產廠家。下設三個大型車間、九個科室、二十六個連鎖店。
其主導產品“順香齋”牌南腸因其用料考究,製作精良,味美可口,別具味道等特點,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獲得了普遍的讚譽,先後榮獲“山東省優質食品”、“山東市場暢銷產品”、“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第十三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山東省旅遊商品十佳品牌”等榮譽稱號,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青睞。

歷史來源

萊蕪香腸清道光年間開始生產,已有百餘年生產歷史。萊蕪香腸產於萊蕪市城北三十里的著名古鎮——吐絲口(現為口鎮),是山東名吃之一。
萊蕪香腸也叫順香齋南腸,創始人叫蘇志亭,是濟南歷城人,祖上就是經營香腸的,但是生意並不是很好。清朝末年,蘇志亭舉家遷到博山。那時的博山已經是個繁榮的城市,手工業發達,作坊遍布大街小巷,往來客商絡繹不絕。可是做了幾年,生意並沒有多大起色。
萊蕪香腸
蘇志亭又遷到了萊蕪城北的吐絲口,也就是今天口鎮。吐絲口歷史上是個有名的集鎮,在宋代就是齊魯蠶絲的主要集散地。清末的吐絲口雖已衰落、繁榮程度難比博山濟南,卻也算是熱鬧的地方。蘇志亭就是在這裡
一手創出了順香齋和萊蕪香腸。
萊蕪香腸萊蕪香腸
百年的時間,對於一項工藝的傳承來說,己經是極為奢侈,百年間,多少工藝失傳,只存留在了文字中、影像里。百年興衰,其間曲折不勝枚舉,“順香齋”走過了動盪、興盛、戰爭、衰敗、重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浮光掠影間,唯有一份堅持,在斑駁的歲月中,愈顯彌足珍貴。
1951年,大眾日報刊登文章稱萊蕪口鎮的“順香齋”南腸被評為山東名吃,與濟寧的玉堂春、德州的扒雞並駕齊名。至此,“順香齋”己經展露出了一門精妙手藝所散發出的獨特魅力。
“拉不盡的萊蕪豬,香不過的老南腸”,這首曾在民間光為流傳的歌謠,正說出了大眾對口鎮順香齋南腸的青睞。順香齋南腸在當地被譽為“餚上餚”,其味道特色顯著:一是肉醇味香,細嚼慢品,回味無窮;二是藥用香料讓南腸蠅不盯,蟲不蛀,可以較長時間儲存,在過去沒有冷藏的條件下,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美味的萊蕪香腸;三是加入自製醬油,符合北方人偏鹹口味。
1951年,此時的吐絲口鎮己經更名為口鎮,並且成為了當時萊蕪縣委縣政府機關的駐地。在物資相對貧乏的年代,人們往往把一年所需的主要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品的購置,寄希望於物資交流會,並形成風俗習慣。在那一年口鎮的物資交流會上,被評為山東省三大名吃的“順香齋南腸”成為了人們熱烈議論的話題。凡品嘗過的人,無不引以為豪,奔走相告。由於“順香齋南腸”獨特的口味以及肉製品的稀缺,造成了人們對“順香齋南腸”的熱烈追捧。
1955年,順應黨中央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形勢,順香齋南腸由私營經濟改為公私合營。1958年,職工增加20人,正式轉為國營企業。年產值達到了8.9萬元。從1958至1985年近三十年間,一切按照計畫經濟的模式,產品由國家統籌統購統銷,順香齋、供銷社、食品站等幾家單位分了合,合了分,分分合合,十分頻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順香齋的發展。當中比較好的年份是1972年,年產值達到了27.24萬元。
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多年裡,計畫經濟體制嚴重製約著“順香齋"的發展,並且直接導致了順香齋脫離民眾,失去了民眾基礎。普通民眾根本買不到,也買不起這一美食。
在經歷了1955年公私合營和1958年轉為國營之後,“順香齋”逐步向規模規範化發展。對順香齋而言,一則以喜,黨中央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後,社會主義有計畫的商品經濟大潮呼嘯而來,順香齋充滿了新的生機和希望,開放的市場,人們迫切的需求,這都是企業擴大規模、增產增收的極好發展機遇。一則以憂,國家的富民政策進一步打破了順香齋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個體戶經營的香腸加工廠紛紛出現,參與競爭,對國營順香齋南腸也著實是不小的衝擊。進入70年代後,口鎮及所屬下水河等村在順香齋的影響帶動下,很多村民紛紛興辦香腸加工廠,使這一名吃製造業的知名度不斷提升,截上到1987年,在口鎮己經有13處香腸加工廠,年加工香腸200餘噸。這些工廠無一例外的沿用了順香齋的齋字,足見順香齋對於香腸加工企業的影響力,儘管日後鄧小平同志談到放權讓利的時候,稱這項改革為經濟民主,但當年給企業放權還要突破相當多的思維定勢。從壟斷到競爭,順香齋也經歷著轉變思想的過渡期。
整個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國有企業都被逼到市場的深海里去搏擊冒險,但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存活下來。滯後性和盲目性是市場經濟體制顯而易見的弊端,市場經濟承認各個獨立經濟主體的利益,各經濟主體體也以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為目標。沒有這一點,任何經濟行為都失去了動力,市場經濟的高效率也難以實現。
盲目競爭隨之而來的是假冒偽劣產品的層出不窮。個別商家為求經濟利益不顧食品質量,導致了香腸製品總體的信譽度下滑。“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誠信體系一旦垮塌,不僅對消費者造成損失,對企業也是沉重的打擊,歷經百年浮沉的順香齋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
1986年12月,原廠組建成立萊蕪市口鎮順香齋南腸廠。為了能在競爭中站穩一席之地,順香齋開始了積極轉型,更新設備,進行技術改造,開發新項目,增加新產品,更從德國聘請了專家來指導開發新產品。並在萊蕪開設多家連鎖店,在外地設分銷店600多家。轉型改造使順香齋煥發了生機,轉型前的1985年,順香齋有職工53人,產量60564公斤。轉型後一年,人員少了,而效益卻大大提高了。1987年,職工48人,產量達到102894公斤。
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重要講話,人們再次打破了固有的計畫經濟觀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再次打開了人們的視野,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同年,萊蕪被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地級市,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伴隨著時代發展的大潮流和大背景,抓住時機,順風而上,1993年,“順香齋”南腸廠隨著地級市的建立也隨之升級,成為商業集團總公司的重點加工企業。當時擁有固定資產82萬餘元,流動資金260萬元,幹部職工126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順香齋”南腸的銷售量大增。“順香齋”南腸廠在加大規模的同時,嚴把產品質量關,對生產的各道工序實施嚴格控制,產品質量穩定。1993年,“順香齋”南腸廠共加工南腸210噸,完成銷售收入479萬元,比1992年增長10%,實現利稅92.7萬元,增長71.7萬元,成為商業系統的創利稅大戶。
1994年,全年生產南腸215噸,完成產值720萬元,同比增長25%,完成銷售620萬元,同比增長47%,實現利稅51萬元。
1995年,針對廠房陳舊,設施落後的現狀,投資700萬元,征地40畝進行了易地技術改造。新改造的北埠南腸廠區布局,廠房設計,設備安裝等都按照現代肉製品加工企業的要求實施,建成了“順香齋”歷史上的第一條生產流水線。流水線投入使用後,形成了南腸、火腿、紅腸三條肉製品生產線,年增生產能力120,本年度完成產值952萬元,年增利稅450萬元,實現利稅9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1%和52.1%。
1998年,順香齋產品被評為全市十大名牌產品和省級名牌產品,並榮獲市級生產經營先進企業流動紅旗,企業的社會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商辦工業產值2050.9萬元,銷售收入2256.5萬元,實現利稅108.5萬元,同比增長25.3%、20.4%和45.3%。
1999年,順香齋南腸廠通過建新租舊,新老劃新,整體組建了萊蕪市肉製品有限公司,實行剝離經營,租賃老企業設施,獨立經營。
2000年,“順香齋”南腸廠實現了職工全員入股。經營者持大股,買斷順香齋口鎮老廠生產經營性資產和新廠的部分設施,租賃順香齋新廠和“順香齋”商標,足見萊蕪市順意肉製品有限公司的改制方案。順意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1月8日正式創立後進行實質運營。
2005年,根據萊蕪市政府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精神,在原萊蕪市順意肉製品有限公司、萊蕪市口鎮順香齋南腸廠的基礎上成立了“山東順香齋食品有限公司”並註冊登記了“順香齋”和“南腸”兩個品牌。
2005年,山東順香齋食品有限公司廠址搬遷至萊蕪市高新區。至此,公司有幹部員工160餘人,註冊資本300萬元,固定資產1億元。
2013年,“順香齋”南腸被評選為“山東老字號”。
2015年,“順香齋”南腸入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順香齋”南腸被入選為“山東省旅遊十佳品牌”。
時至今日,作為萊蕪人印象和記憶中美好味道的“順香齋”將以香腸歷史為主打內容,發揮傳承文化遺產,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立體的展示香腸的起源,發展和現狀,整合原有的資源和優勢,集中全力打造萊蕪旅遊的一張更加靚麗的名片,推動宣傳、推廣和行銷萊蕪旅遊的發展力度。在推動萊蕪全域旅遊發展功能的過程中,對香腸行業也會發生極大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在改造文化環境的同時,也為社會福利、社會就業等經濟問題的解決作出了貢獻。

主要原料

其主要原料是萊蕪豬之瘦肉和小腸,配以砂仁白芷肉蔻草蔻八角、邊桂(桂皮)、花椒、石落子八種調味料(同時也是名副其實的中藥),其佐料原為十餘種,外加優質醬油。

獨特工序

刮小腸、剁肉、拌餡、灌腸、晾曬、蒸煮等工序,精製而成,風味獨特。

製作方法

1.原料肉和輔料選擇:選健康新鮮的精瘦肉和適量肥肉(依個人口味適量添加或不加肥肉),必須除去碎骨,以腿肉和臀肉為最好。肉質要有彈性,色澤鮮紅。新鮮肉因粘著力強,可提高製品的保水能力。腸衣要求無異味,拉力強,有一定長度,直徑為16~18毫米。腸衣品質對香腸外觀影響較大,一般用豬小腸。食鹽用純度在95%以上的精鹽,要求無雜質,水分在2%以下。醬油是加工香腸的主要調味品(灌腸中不加),用量較多,對香腸風味影響較大,所以選用上等白醬油或優質特製醬油。
2.切肉:將瘦肉剔去結締組織和碎骨後,切割成長10~12厘米、寬2.5~3厘米的肉條,用清水洗泡,排出血水後瀝乾。再用切肉機切成8~10毫米的肉丁。肥肉以背膘最好,切成1厘米的小方塊,用35℃溫水清洗,以除去浮油和雜質,撈出瀝乾後可加食鹽醃製。
3.拌餡:將定量的瘦肉末和瀝乾的肥肉丁混合倒入攪拌機內,將按配方精確配製好的各種調料均勻撒在肉上,以免攪拌不勻。攪拌均勻的肉餡應迅速灌制,否則色澤要變褐色,影響製品外觀。
4.灌腸:灌制前將腸衣洗淨,泡在清水中,待其變軟後即可使用。灌腸有手工和機械兩種。肉聯廠都採用空氣壓縮灌腸機。灌制時把握腸衣的手,鬆緊要適當,避免腸內肉餡過多而脹破腸衣或令香腸過於粗大。灌制後的香腸,從中部開始用手捏擠出節後擰4~5圈,每24~26厘米為一小節,向兩側由上到下對稱分節。再用鋼針刺孔,使腸內氣體可排出。然後用清水洗淨腸體表面的油膩、腸餡,使腸體保持清潔明亮,以利乾燥脫水。
5.晾曬:冬夏有別,冬天直接在太陽下晾曬8天左右即可(天氣好的話最少三天);夏天宜陰乾,不可在太陽下暴曬,否則香腸可能會有異味。
6、蒸煮:蒸30分鐘(與山東地區蒸饅頭完全一樣),或加醬油(應該用老湯,但老湯不容易找到)煮15分鐘。
6.貯存:在10℃條件下,可保存1~3個月。應掛在通風良好的地方。
質量標準:色澤鮮艷,紅白分明,表面乾燥,無發白現象。具有特殊的香味,表面不應有較大橫花紋,收縮皺紋較整齊。每條香腸長短相似,粗細均勻,肥瘦肉比例適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