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

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 ,1896—1970),美國中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美國陸軍工程兵建築部副部長、美國負責研製核子彈的曼哈頓工程區司令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
  • 外文名:Leslie Richard Groves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紐約州奧爾巴尼
  • 出生日期:1896年
  • 逝世日期:1970年7月13日
  • 畢業院校:美國西點軍校
  • 代表作品:《現在可以說了:曼哈頓工程區故事》
  • 配偶:格蕾斯·霍伯特·威爾遜
人物經歷,曼哈頓工程,退休生涯,

人物經歷

格羅夫斯,1896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奧爾巴尼。1913年考入華盛頓大學,1914年轉入麻薩諸塞理工學院攻讀工程學專業。1916年,格羅夫斯獲得推薦資格並順利考入美國西點軍校。1918年以全班第四名的成績從西點軍校畢業之後,格羅夫斯先後在美國本土、夏威夷、歐洲和尼加拉瓜的美軍部隊任職,1918年至 1921年在美國陸軍工程兵學校學習。1922年2月10日,與格蕾斯·霍伯特·威爾遜結婚,後生有一子一女。1935年至1936年在利文沃思堡的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深造。1936年至1938年任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部長助理。1938年至1939年在華盛頓的美國陸軍軍事學院深造。
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
從陸軍軍事學院畢業後,格羅夫斯出任美國陸軍建築計畫與供給部部長的特別助理。1940年,格羅夫斯升任陸軍工程兵建築部副部長,軍銜為上校。1942年9月23日,格羅夫斯經陸軍後勤部隊司令布里恩·伯克·薩默維爾推薦,晉升為準將並正式就任美國負責核子彈研製的曼哈頓工程區司令。

曼哈頓工程

領導
美國對原子能的研究,自避居美國的奧地利科學家莉澤·邁特納在1939年1月闡明鈾原子可以分裂之際即已開始。當時,大多數物理學家已經認識到,由原子的分裂或裂變所產生的核能,既可用作和平目的的能源,也可以用來生產超級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羅斯福總統的朋友和私人顧問亞歷山大·薩克斯帶著由愛因斯坦簽名的信件拜訪羅斯福並請求總統支持當時正在進行的原子能研究。總統為薩克斯的論證所打動,決定成立鈾顧問委員會(後來改組為S—1委員會)。此事發生在 1939年 10月。1940年 6月,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主席詹姆斯·康南特)成立。鈾顧問委員會遂改為其下屬委員會,開始實施龐大的研究計畫。此後,羅斯福(杜魯門於1945年4月繼任總統後繼續支持曼哈頓計畫)為加強此項工作的領導而組建最高政策領導小組,由總統本人、副總統亨利·阿加德·華萊士、陸軍部長亨利·劉易斯·史汀生、陸軍參謀長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范尼伐·布希和詹姆斯·康南特等人組成。
1941年11月,鈾顧問委員會脫離國防研究委員會而與之一道由科學研究發展局(局長范尼伐·布希)直接領導。當時的實驗室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尋找從鈾238中分離出鈾235的物理方法,以及將鈾238轉變成一種能高度裂變的新元素鈽。1941年3月,第一批超微量的鈽239出世。1942年3月,理論與實踐證明鈾235可用離心、擴散和電磁過程來分離,而鈽可由鈾—石墨堆或鈾—重水堆來獲得,而且以上5種方法均可成功。1942年6月,原子能的研究實踐使美國政府和科學家都得出結論:製造一種肯定可以用於戰爭的核武器是可能的。於是,羅斯福總統批准由布希提交的核計畫報告,而詹姆斯·馬歇爾上校則奉命組建新的工程區來執行該項任務並擔任管區工程師(1943年8月馬歇爾調任戰場指揮職務,肯尼思·尼科爾斯接任管區工程師)。當時任建築部副部長的格羅夫斯確定斯通與韋伯斯特工程公司和杜邦公司等作為協作單位,並協助馬歇爾上校為生產工廠選擇廠址,購買地皮、設備和材料。同年8月11日,格羅夫斯等人經過討論後決定採用“曼哈頓”來命名新的工程區名稱,因為馬歇爾上校的總辦公室最初將設在紐約市,而曼哈頓為紐約市的一個區。此舉得到上級同意,曼哈頓工程區遂告成立,總部設在華盛頓。
至1942年9月,曼哈頓計畫已從純理論研究發展到初步的生產工程。格羅夫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馬上任的。有趣的是,格羅夫斯後來逐漸體會到軍銜的特權在學術界竟然比在軍界重要得多。就在1942年9月23日,史汀生主持召開會議,決定美國原子能事業監督機構的形式與組成,因而成立由科學研究發展局、陸軍和海軍三方代表組成的軍事政策委員會,由布希(擔任主席,康南特任候補主席)、格羅夫斯和威廉·珀內爾海軍少將組成。次日,陸軍委員改由陸軍後勤部隊參謀長斯泰爾擔任。
廠址
選擇生產廠址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經過全國性的考察,格羅夫斯與馬歇爾上校選擇位於田納西州距諾克斯維爾約17英里的柯林頓鎮為廠址。起初,廠名為“柯林頓工廠”,1943年夏季後改稱“橡樹嶺”。經過格羅夫斯的努力,作為生產核裂變炸彈材料的中心,鈾分離廠都設在橡樹嶺,而鈦廠則設在漢福德。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中間工廠相繼建立,其中,設計核子彈的基地設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格羅夫斯選定羅伯特·奧本海默組建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並任主任,負責該項計畫的實施。至於鈾的分離方法,格羅夫斯將同時採用熱擴散、氣體擴散、離心法和電磁法四種方法。至此,實驗室以及分離設備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原料
格羅夫斯尤其關心核計畫中的原材料鈾礦石的供應。當1942年9月17日格羅夫斯被指定為曼哈頓工程區司令的時候,就和尼科爾斯談起礦石的問題。兩人一致認為,應該毫不拖延地去與開發和占有鈾礦的重要人物、當時避難美國的比利時人埃德加·森吉爾聯繫。森吉爾有1250餘噸的富礦石存在美國的斯塔騰島的貨站內。9月18日,尼科爾斯與森吉爾交易成功。森吉爾同意立即把貨站內的礦石交給曼哈頓工程區並把在比屬剛果已采出的全部鈾礦石運至美國。
保全
曼哈頓工程區的保全工作,起初由美國陸軍負責。時至1943年末,格羅夫斯建立起自己的全套保全機構,任命小約翰·蘭斯代爾少校負責。保全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對參與本計畫的各種人員加以控制,使重要機密落入敵人手中的可能性減少到最低限度。它要求對工作人員進行歷史審查,未審查前不給予涉密工作。同時,還要求限制工作人員的交流。格羅夫斯認為,保全工作的核心問題是知識的局部化。即每個人應知道他執行任務時所需的一切東西,但不應知道更多的東西。格羅夫斯到任後,得知一些間諜活動對實驗室的滲透,立即確定了保全目標:首先,決不能讓德國人知道核計畫工作或科學技術進展的任何情況;其次,盡一切努力使第一次使用核子彈成為誰也不曾料到的驚人之舉;第三,不讓俄國人知道有關核子彈的設計及製造過程的情況。
在新聞保密方面,格羅夫斯制定的管理原則是:第一,不準發表可能以任何方式泄露重要機密的訊息;第二,不準發表會使人們注意該項計畫的任何方面的訊息;第三,尤其重要的是,不準發表那些可能會被具有科學進展知識的外國間諜或任何人讀了而能猜到美國正進行的工作的訊息。同時,格羅夫斯要求新聞界一點都不要提到他的名字,以免使外國間諜注意他的活動。毫無疑問,曼哈頓工程計畫整個實施過程中的保密工作是很成功的。
破壞德國原子研究
曼哈頓工程區接管保全工作的同時,還成立有一個特別的反情報組。到了1943年秋季,這個情報組負責接收由陸軍情報部、海軍情報部和戰略情報局收集到的所有有關原子能方面的情報。格羅夫斯又擔負起這個“額外的責任”。在整個曼哈頓計畫中,德國的科學動態是普遍受到重視的。所以,格羅夫斯的情報工作的任務,主要是要儘快知道,如果德國人全力以赴地生產原子武器的話,他們現在能做到什麼程度。在軸心國中,他們排除日本的原子工業成立的可能性。格羅夫斯的情報組推測,只有德國人對原子能感興趣。因為,戰前的挪威在奧斯陸以西75英里的里尤坎建有維莫爾克水電與化學聯合工廠,而1940年德國占領挪威後,即要求里尤坎工廠的負責人同他們簽訂契約,為他們生產重水,然後運往柏林,供發展核子彈的實驗之用。格羅夫斯曾建議並催促炸毀或破壞里尤坎工廠。1943年2月,努特·豪克里德等三名在破壞技術方面受過特別訓練的挪威人,穿著英軍制服,空降到挪威,並同當地的游擊隊會合,經過一星期左右艱苦的越野滑雪之後,到達里尤坎,於1943年2月28日襲擊了維莫爾克聯合工廠。然而,五個多月後,這些工廠又重新恢復開工。格羅夫斯又建議對這一目標實施空中轟炸。1943年11月 16日,140架美國轟炸機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大規模空襲,致使德國放棄修復該廠的打算而把所有生產重水的設備及重水運往柏林。1944年1月底,在重水生產設備及重水運送過程中,挪威游擊隊沿路進行狙擊,成功地破壞了許多設備,豪克里德的抵抗小組則在聯合工廠工程師的秘密幫助下,把裝有大部分重水的渡船炸沉海底,使德國繼續進行原子能試驗的全部希望隨之破滅。
與此同時,格羅夫斯又倡導利用美軍在義大利半島登入、諾曼第登入以及向德國境內推進的有利條件,開闢情報來源;利用陸軍情報部派往義大利的科學情報小組“阿爾索斯”獲取情報,破壞實驗室和工廠,占有科研人員。1944年1月,格羅夫斯派赫雷斯·卡爾佛特少校前往設在倫敦的曼哈頓聯絡處,利用美英兩國的情報網,收集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人在原子能方面所進行的各種工作的一切情報,使所有德國科學家的名字都無一漏網地列入美英情治單位的偵察名單中;同時有關的實驗室、工廠和倉庫的位置也一一註冊。到了1944年後期,所有情報證明,德國在發展核子彈方面的工作仍處於試驗階段。至此,格羅夫斯得出結論:“來自德國的任何突然的核襲擊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 可能性。
核攻擊部隊的組成
按照格羅夫斯的說法,他們“遠在知道能產生一次原子爆炸的一年以前,就已經開始了戰鬥行動的準備”。當時的預測是,1945年6月能夠製成第一顆“瘦子”炸彈(亦稱“小男孩”、“皮包骨”等),1945年1月交出“胖子”(亦稱“大男孩”、“大個子”等)核子彈的炸彈模型。1944年春天,格羅夫斯拜訪陸軍航空隊司令亨利·哈里·阿諾德,意在尋求他的支持。因為在核子彈投擲方式上,格羅夫斯指出用B-29轟炸機作為這兩種炸彈的載運飛機的計畫是合理的,只是必須對飛機的彈倉和投彈裝置做某些改裝。阿諾德同意格羅夫斯的看法,並在此基礎上共同提出陸軍航空隊應承擔的主要責任;組建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以擔負核子彈轟炸任務,由阿諾德兼任司令,具體工作後來由太平洋美國陸軍戰略航空兵司令卡爾·安德魯·斯帕茨負責實施。1944年9月,第393重轟炸機中隊從第504轟炸機大隊分離出來,組成第20航空隊的主要部隊——第509混合大隊。
核試驗
早在1944年春,格羅夫斯與奧本海默認為,有必要在核子彈正式投入戰場前進行核子彈爆炸試驗。這就是有名的“三一”行動計畫。試驗由科學家肯尼思·班布里奇負責,地點選擇在阿拉默果爾多。1945年7月16日上午5點30分,核子彈試爆成功。格羅夫斯在處理完實驗後有關“放射性塵埃”和新聞保密問題之後,即著手寫出核子彈試爆的報告。7月21日,在波茨坦開會的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馬歇爾史汀生先後得知報告的內容。這一報告左右了正在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的美國人的態度。波茨坦公告發表後,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記者招待會,拒絕無條件投降。史汀生認為此時“核子彈是十分適宜的武器”。
對日本核攻擊的批准
雅爾達會議後,對打敗日本的方法是直接進攻還是圍困,美國軍界意見不一。鑒於進攻日本本土可能造成極大傷亡和必須爭取早日結束戰爭,當時儘管核子彈製成日期是否與進攻日期相去甚遠還沒有定論,但美國政府使用核子彈的可能性依然存在。1945年春,在同馬歇爾將軍談話時,格羅夫斯意外地得到由他負責選擇核子彈轟炸目標並擬制轟炸計畫的指示。格羅夫斯首先確定目標選擇的一些決定性因素,接著著手設立特別委員會,以便推薦特定的目標。目標委員會最終選定小倉、廣島、新瀉和京都。
1945年7月23日,格羅夫斯為即將從海外作戰基地提尼安出發的軍事行動擬出最後的書面命令。7月26日,格羅夫斯又向在波茨坦馬歇爾將軍提交備忘錄,請求對 核擊日本的作戰計畫做最後的批准,並提出由他全面負責原子裂變炸彈計畫,對日本作戰的一切命令最初都要由格羅夫斯提出,經馬歇爾將軍批准,再經阿諾德簽署而發出。很顯然,格羅夫斯想以此表明,美國的戰略核武器的運用,一開始就像核武器研製一樣,是在科學技術的指導與控制之下的。格羅夫斯在備忘錄中還預計了第3顆核子彈的生產速度。馬歇爾將軍和史汀生部長經哈里·S·杜魯門總統授權而批准該項計畫。
對日本核子彈的攻擊
廣島是第一個目標,轟炸廣島的瞄準點是在日本陸軍總部附近。1945年8月5日傍晚,最後檢查工作已經全部完畢。負責執行首次核子彈轟炸任務的是美國第20航空隊第509混合大隊 的“埃諾拉·蓋伊號”B—29重型轟炸機,飛行員為大隊長保羅·蒂貝茨上校。“小男孩”核子彈 業已準備完畢,飛機隨時可以起飛。8月6日清晨3時,蒂貝茨上校駕機從提尼安島起飛,9時 許在廣島上空投鄭了第一顆核子彈。廣島居民當天即被炸死7.8萬人、被炸傷和失蹤者5.1 萬餘人。8月9日,斯威尼少校駕駛“博克之車號”B—29轟炸機將“大個子”核子彈投擲在長崎上空。美國戰略轟炸統計局估計,約有2.3萬人死亡,4.3萬人受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宣布接受無條件投降條款。核子彈轟炸無疑是加速日本法西斯崩潰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核子彈的研製成功,是廣大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曼哈頓工程區全體官兵以及有關機構和企業通力合作的結果。

退休生涯

1947年,原子能事務移交給新成立的文職的原子能委員會,格羅夫斯也就此完成他的歷史使命。此後受命擔任武裝部隊特種武器計畫的負責人。1948年1月,此前已於1944年晉升為少將的格羅夫斯晉升為中將。同年2月即退出現役,出任雷明頓·蘭德公司副總裁。1961年重返華盛頓居住。1962年,格羅夫斯出版回憶錄《現在可以說了:曼哈頓工程區故事》。1970年7月13日,格羅夫斯在華盛頓逝世。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