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吳式太極拳

從萊州市文化局獲悉,山東省政府日前公布了150項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萊州市申報的吳式太極拳名列其中,為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州吳式太極拳
  • 時期:清末民初
  • 創始人:王有林
  • 地點:萊州
拳法來源,歷史典故,

拳法來源

吳式太極拳創於清末民初。王有林,萊州大武官村人,為吳式太極拳創始人之一。他在北京師從全佑(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蟬之弟子)習武,得其真傳。後與全佑之子吳鑒泉一起創編出太極拳新派(後來被稱為吳式太極拳)。
吳鑒泉南下授拳,王茂齋繼續留在北京,成為北方吳式太極拳掌門人,其最有代表性的弟子門人有王傑、趙崇佑、楊禹廷及同村人修丕勛等。修丕勛藝成回到萊州,始終致力於吳式太極拳的傳播。得其真傳者有其長子修良、次子修占及溫銘山、孫鏡清、周風岐、戰波等。修占現任萊州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為煙臺市十大拳師。

歷史典故

王茂齋在北京經營同盛福,家人卻都在萊州大武官村,每年都回家住很長時間。1918年,王茂齋回到老家物色優秀人才,培養太極傳人。他詢問家裡人附近年輕人誰為武術 高手?家裡人說村里青年修丕勛跟尹派八卦掌傳人、埠上村徐奎新學八卦掌三年,功有小成,方圓有名,每天晚上,在劉祖廟裡練武。晚上,王茂齋拄著文明棍來到劉祖廟。廟裡熱鬧非凡。老的少的有幾十號人,都在練武:走套路的,對練的,練散手的,練器械的……王茂齋見一個身材碩長壯健的青年在走八卦掌:繞圓、走圓換掌、順掌、逆掌、趟泥步、雞行步、套腿、鉤腳、蹬磋;推、托、帶、領、搬、扣、攔、截;捉、拿、封、閉、穿、點,行走如龍,迴轉若猴,換式似鷹,沉若虎坐,頗有大家風度,是個天資聰穎的可造之材。便走上前去。此人正是修丕勛。
修丕勛認識王茂齋,稱王為三爺。見王茂齋走上前來,忙停拳招呼:“三爺,您也愛好打拳?”“愛好。”“三爺練得什麼拳?”“太極拳。”“什麼是太極拳?練了多少年?”當時,太極拳一詞兒在膠東農村沒聽說過。王茂齋解釋什麼是太極拳,太極拳的來歷,技擊功能的神奇及在北京上流社會人人學太極拳的情況。修丕勛聽王茂齋將太極拳說得神乎其神,心有不服,非讓王茂齋練練太極拳,一開眼界。王茂齋有心培養修丕勛為太極傳人,放下文明棍,練了幾個動作,輕柔如行雲流水。修丕勛看後憋不住大笑說:“這么摸魚的架式,也叫拳,能打人?”王茂齋說:“太極、八卦都是內家拳,太極拳特別是吳式太極拳是練柔至剛,鬆柔才能長內勁,能渾身是手,處處能發人,四兩撥千斤……”修丕勛不服氣地說:“三爺,我練八卦三年,你練太極二十來年,咱兩個比量比量。你如果贏了我八卦,我就服您太極,跟您學太極拳。”王茂齋笑著說:“你隨意進招試試吧。”俗話說,拳打少壯。
修丕勛正值青春壯年,1.80米個頭,寬寬的肩膀,心裡早就躍躍欲試。說著,一個撩掌打向王茂齋。王茂齋抬手接住,僅一觸,修丕勛晃晃蕩盪退出十幾步,混身招數,化為烏有。修丕勛不解,要求再來一次。仍一出招被接住,一觸跌出十幾步,渾身無力可使,無招能用。自練武以來,修丕勛一直沒有一交手一觸就讓人發了出去並無力可使,無招能用。自幼,聽過多種多樣關於武術名家的故事,沒一個像王茂齋這樣神。修丕勛佩服的五體投地,立即拜王茂齋為師。
王茂齋帶修丕勛回到北京授拳,修丕勛一學八年。一般徒弟五年懂勁,修丕勛因多練了三年八卦,需卸掉八卦掌的硬勁,真正懂勁了,又下過一番苦功,達到挨著何處何處化,不用心思就能拿,挨著何處何處打,不用心思就能發的高級功夫境界。
傳承:全佑——王茂齋——修丕勛——修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