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文書院

萃文書院

萃文書院位於台灣高雄市內門區觀亭村紫竹寺西側,是台灣傳佛講學最早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萃文書院
  • 位於:高雄市內門區觀亭村紫竹寺西側
  • 時間:清嘉慶十七年
  • 創建:貢生游化等
歷史,清朝,日本殖民,文教聖地,佛教,交通,開車,搭車,

歷史

內門區舊稱“羅漢門”,是台灣傳佛講學最早的地方,文風向來興盛,一般人家也相當重視子弟教
育。為發展地方教育,並宏揚中華文化,地方百姓爭相贊助興學,創設“萃文書院”教育子弟,成為羅漢門文化發祥地。院宇規模建築雖然不大,但歷史悠久,且是清朝時代南高雄地方文教重地,盛極一時,院宇已改建為孔子廟,萃文書院木牌則安全的保存在紫竹寺,見證一個文風盛行的時代。

清朝

萃文書院源起於移民在清朝陸續定居內門後,官方以八股文章取士,但並未在內門設立學校。一般學子若要讀書,僅限於較富裕家庭自聘或幾家合聘墊師在家裡教讀自己子弟,或者是遠赴台南就讀,但當時交通不發達,徒步往返數百里,相當不方便,許多子弟因而失學。
地方百姓在1812年發起興學之舉,獲得熱烈迴響,正式設立萃文書院,歷經不斷擴建,並陸續延聘教師教讀,規模日盛,鄰近的旗山、關廟、歸仁、新化、田寮、美濃等郊區子弟,也紛紛前往就讀,一時蔚成風氣,代代相沿,培養許多濟濟名士,盛極一時,因而有“九萬十八千(指財富)、八秀三貢生(指功名)”的諺語。

日本殖民

萃文書院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因為日本政府反對台灣人受中國教育,逐漸便被冷落任其荒廢。台灣光復後,經地方再三爭取重建,才得以保留這處深具意義的文化名勝古蹟,雖已無當時濟濟多士盛況,但仍可耳聞隔鄰的觀亭國小學生朗朗讀書聲,依然散發濃濃書香氣息,代代相傳鼓勵學子勤奮向學。
萃文書院合併於內門信仰中心的紫竹寺,設立“萃文書院文教基金會”,並獲得內政部車助設立“佛恩養護院”,占地約0.3公頃,照顧年老長者,同時設立護理學院,讓學生學習關懷和照護老人的實際經驗,期能經營成為全國楷模。

文教聖地

內門區文風鼎盛,為文教聖地,萃文書院堪稱全台首學,所以河洛語稱內「文」而不發「門」音,發 音稱為“內文”,區民甚至可由河洛語對內門區的發言,即可辨別對方是外來客,是相當有趣的區情特色。
萃文書院萃文書院
萃文書院位於高雄市內門區觀亭里內,與內門紫竹寺相鄰,在觀亭國小左側,前往參觀可在高雄火車站搭乘高雄客運308號班車至旗山,再轉高雄客運328號班車從旗山至觀音亭站下車,再循路標指示前往;自行開車則從第2高速公路下關廟交流道,循19甲省道至關庫,左接182市道至內門,續行至觀音亭里,再循路標指示前往。
內門區的特產有土豆糖、竹簍、萬能薯等,在水果盛產的6月至9月間,還有味美且便宜的芒果、荔枝以及龍眼,可以大飽口福且滿載而歸。

佛教

內門區原名“羅漢門”,是台灣傳 佛講學最早的地方。傳說中,本是“雕題黑齒之社,蠻荒之村” ,尚無地名的地方。因明末大學士太僕寺卿沉光文先生,不滿鄭 經嗣王位之後,頗改其父之臣與政,而作賦諷之,幾至不測,乃 變服逃抵羅漢門,結茅為僧,教授生徒。
由沉光文逃禪結茅、首開文風之後,羅漢門漸成一個教學重區。萃文書院位於內門區觀亭里內,距內門紫竹寺約五十公尺,其 院宇規模建築雖不大,但歷史悠久,且還在遜清時代,便曾擔負南 高雄一帶地方文教發展工作。
其起源乃科舉時代,清政府以八股文章取士,並未設立學校 ,嘉慶十七年(西元一八一二年),地方人士貢生游化等三、四 人發起尊崇孔子及諸賢,發展地方教育,並弘揚中華文化,首倡 興學之舉,地方人士爭相贊助,遂創設“萃文書院”,教育子弟 , 嗣後至道光二十四年再由董事貢生黃玉華等重予擴建,益增宏偉 ,並絡續延聘教師教讀,舉凡附近之旗山、關廟、歸仁、新化、田寮、美濃等郊區紛紛風聞前來就讀,一時蔚成風氣,盛況不替,於 是代代相沿,名士濟濟。萃文書院的設立,成為羅漢門文化發祥地, 在數百年前便促成了內門區文化的發達,所以,當時本地諺語有云: “九萬十八千(指財富)、八秀三貢生(指功名)”這句話。

交通

開車

(1)國道1號→台南系統交流道→國道八號→新化交流道下→台20(左鎮區、南化區)→台3線→內門區→萃文 書院。
萃文書院萃文書院
(2)國道3號→官田系統交流道接北門玉井東西向快速道路(台84省道)→玉井鄉→台3線→南化區→內門區→萃文書院。

搭車

(1)搭火車至屏東火車站下,而後轉搭旗山、台南方向的台南客運、屏東客運或高雄客運至旗山後,再搭接駁公車即可到達。
(2)搭火車至台南火車站下,再轉搭內門、旗山、里港、屏東方向的台南客運、屏東客運或高雄客運即可到達。
觀亭國小及觀亭紫竹寺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