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桔竹

華桔竹

華桔竹(學名: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是中國植物志收載的箭竹(正名)別稱。一種禾本科竹類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華桔竹
  • 拉丁學名:Fargesia spathacea Franeh
  • 別稱:華桔草(《動植物名詞錄編》)、法氏竹(《中國竹類植物志略》)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竿柄長7-13厘米,粗7-20毫米。竿叢生或近散生;直立,高1.5-4 (6)米,粗0.5-2 (4)厘米;節間長15-18 (24)厘米,竿基部節間長3-5厘米,圓筒形,幼時無白粉或微被白粉,無毛,縱向細肋不發達,竿壁厚2-3.5毫米,髓呈鋸屑狀;籜環隆起,幼時有灰白色短刺毛;竿環平坦或微隆起;節內長2-4毫米。竿芽卵圓形或長卵形,微粗糙,邊緣具灰黃色短纖毛。枝條以(5) 9-17枝生於竿之每節,斜展,直徑1-2毫米,微被白粉,實心或幾實心。籜鞘宿存或遲落,革質,長圓狀三角形,稍短或近等長乃至長於節間,先端微作拱形,背面被棕色刺毛,縱向脈紋明顯,邊緣幼時生有棕色纖毛;籜耳無,鞘口通常無繸毛;籜舌截形,高約1毫米,幼時上緣密生灰色長為1.5-3毫米之纖毛;籜片外翻或位於竿下部籜者直立,三角形或線狀披針形,平直或竿下部籜者微內卷,寬約4毫米,腹面基部被灰白色微毛。小枝具2-3 (6)葉;葉鞘長2-3 (4)厘米,上部縱脊不明顯,邊緣無纖毛或幼時生有黃褐色纖毛;葉耳微小,紫色,邊緣具4-7條長1-5 (6)毫米灰色向上之繸毛;葉舌略呈圓拱形或截形,無毛,高約1毫米;葉柄長1-2毫米,常有白粉;葉片線狀披針形,長(3) 6-10 (13.5)厘米,寬 (3) 5-7 (13)毫米,兩面均無毛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次脈3-4 (5)對,小橫脈略明顯,葉緣一側具小鋸齒,另一側近於平滑。花枝長5-35厘米,各節可再分小枝,上部具1-3 (4)片由葉鞘擴大成的佛焰苞,並常生有線狀披針形之正常葉片,後者長3-10厘米,寬3-7毫米,基部為楔形;圓錐花序較緊密,頂生,共含小穗8-14枚,長3-4.5厘米,寬1-1.4厘米,最上面的1片佛焰苞通常較花序為長,故僅從佛焰苞開口之一側伸出,花序的小枝生灰白色微毛,各具2或3枚小穗,位於花序下部的分枝處常具1小型苞片;穗軸和小穗柄被有灰白色微毛,小穗柄偏於穗軸一側,長1-5.5毫米;小穗含2或3朵小花,長1.3-2.5厘米,紫色或紫綠色;小穗軸節間長1.5-3毫米,被灰白色微毛,頂端略膨大;穎紙質,先端漸尖或具芒狀尖頭,有微毛,第一穎長3.5-7毫米,卵狀披針形,具3-5脈,第二穎長7-14毫米,卵狀披針形,具7-9脈;外稃卵狀披針形,長11-16 (20)毫米,寬2.5-4毫米,具9-11脈,先端具芒狀尖頭,被短硬毛,內稃長8-11毫米,先端2齒裂,微被毛,脊上具小鋸齒;鱗被披針形,長約2毫米,下部具脈紋,上部邊緣具纖毛;花葯黃色,長4-6毫米;子房長橢圓形,無毛,長1-2毫米,花柱1,柱頭2,羽毛狀,長約1.5毫米。穎果橢圓形,淺褐色,無毛,長5-7毫米,直徑2.2-3毫米,先端具長0.3-0.6毫米之宿存花柱,基部具腹溝。筍期5月,花期4月,果期5月。

分布範圍

產湖北西部和四川東部。海拔1300-2400米,生於林下或荒坡地。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城口縣。
分布於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

主要價值

【藥材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華桔竹的嫩葉。
【功效】:潤肺養陰、益胃生津。
【主治】:用治乾咳無痰諸證。胃陰虛舌乾、口渴少津等症。
【性味歸經】:甘,寒。入肺、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 15一30克,水煎服。
【考 證】:始載於《種子植物名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