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龍城

華夏龍城

“華夏龍城”,是濰坊市依託以中國龍城諸城為代表的遠古地質奇觀群打造的旅遊目的地品牌。恐龍曾是世界地質史上一個時代的霸主,它所生活的時代充滿了神秘、傳奇與震撼。濰坊境內的諸城市,恐龍化石蘊藏豐富,形成於75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遺址區,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群、恐龍足跡群和最高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等多個世界地質之最;昌樂縣境內的中新生代火山群,地貌宏偉壯觀,是世界四大藍寶石產地之一;臨朐縣境內的山旺古生物化石群蘊藏著大量花、鳥、魚、蟲、獸等10多個門類700多種動植物化石,有“化石寶庫”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夏龍城
  • 外文名稱:Prehistoric Habitat of Dinosaur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濰坊市
品牌釋義,設計理念,中國龍城——諸城,諸城歷史文化,歷史名人,

品牌釋義

“華夏龍城” 是濰坊市依託以中國龍城諸城為代表的遠古地質奇觀群打造的旅遊目的地品牌。恐龍曾是世界地質史上一個時代的霸主,它所生活的時代充滿了神秘、傳奇與震撼。
濰坊境內的諸城市,恐龍化石蘊藏豐富,形成於75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遺址區,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群、恐龍足跡群和最高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等多個世界地質之最;昌樂縣境內的中新生代火山群,地貌宏偉壯觀,是世界四大藍寶石產地之一;臨朐縣境內的山旺古生物化石群蘊藏著大量花、鳥、魚、蟲、獸等10多個門類700多種動植物化石,有“化石寶庫”之稱。打造“華夏龍城”旅遊目的地品牌,就是依託豐富的遠古地質奇觀和旅遊資源的獨特性、稀缺性,營造探秘遠古、科普修學、休閒娛樂的氛圍,展現地質旅遊的吸引力和獨特魅力。

設計理念

“華夏龍城”旅遊目的地品牌,依託濰坊諸城、昌樂和臨朐等縣市,以諸城市為主體,充分挖掘“世界恐龍化石寶庫”優勢,以恐龍文化旅遊區項目為龍頭,以昌樂遠古火山口群、臨朐山旺鎮夢幻火山等項目為支撐,開發恐龍遺址遺蹟展示、恐龍科研體驗、恐龍文化小鎮、恐龍主題娛樂、恐龍文化創意以及火山地貌展示、地質科普科考體驗、藍寶石文化體驗和科幻演藝等系列產品,打造龍城人家、遠古探秘游、科普修學等產品品牌,將“華夏龍城”打造成融合旅遊、科普、修學、娛樂、體驗、度假為一體的國內外著名地質奇觀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

中國龍城——諸城

諸城因恐龍化石豐富,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龍城”。諸城恐龍化石歷史上進行過三次大的發掘。
第一次是在1964年。
國家地質部石油局綜合研究隊山東普查大隊的專家在在諸城龍骨澗發現了距今約1億年前晚白堊世早期巨型鴨嘴龍的化石。
隨後,著名古生物學家、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胡承志率領帶隊,在龍骨澗開始了第一次正式發掘,採集化石224箱,總重量超過30噸,獲得了非常豐富的標本材料。挖掘出來的化石陸續被運回北京,初次裝架完成後的恐龍骨架從腳趾到頭頂高達8米,從嘴到尾長近15米,是當時世界上已經發現的鴨嘴龍類中最高大的,被命名為“巨型山東龍”。
第二次發掘是在1989年。
此次發掘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趙喜進教授帶隊。共發掘面積236平方米,產出鴨嘴龍化石160塊,裝架出一具前所未見的龐然大物,它高9.1米,長16.6米,薦椎由9個椎體構成,頸椎9個,背椎21個,尾椎85個。查閱世界上所有的恐龍檔案資料,它是當時世界上最高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堪稱“世界龍王”,將這具恐龍命名為“巨大諸城龍”。
第三次發掘是在2008年。
這次大規模發掘取得的最大成果是:發現龍骨澗化石隆起帶、庫溝恐龍化石長廊、臧家莊化石層疊區。成為諸城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最壯觀、最核心的部分。
在龍骨澗發現一條長300多米,寬20 余米的化石隆起帶,包括頭骨、股骨、薦椎、肋骨等各類恐龍化石4000多塊。這些恐龍骨骼呈不規則排列,帶狀隆起於龍骨澗溝底,被專家稱之為“龍骨澗化石隆起帶”。
臧家莊發掘點化石集中分布在3500平方米的圓形區域內,最大特點是化石呈多層分布狀態,最多處化石疊壓7層,發現恐龍化石2600多塊,被專家稱為“臧家莊化石層疊區”。
庫溝恐龍化石點總發掘面積已達15000多平方米。發現世界上已發現的規模最大、化石儲量最豐富的恐龍化石群。該化石長廊長500餘米,均深30米,呈45度斜坡分布。形形色色的巨型恐龍遺骸不規則鑲嵌在灰褐色的岩石中,化石密布的坡面像一面巨幅浮雕,被專家稱為“庫溝恐龍化石長廊”。
2008年12月29日,新華社發布了題為《山東諸城市發現世界上曝露面積最大的恐龍化石群》的新聞通稿,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各大通訊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網、新華網等數千家各類媒體,都紛紛予以轉載,諸城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此次發掘還發現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該足跡群位於諸城市皇華鎮大山社區西南的“黃龍溝”南側的陡坡上,東西寬50餘米,南北長60餘米,垂直深度約15米。整個斜坡由堅硬的岩層構成,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各種恐龍足跡密密麻麻排列在岩層上,保存非常完好。據專家初步鑑定,該足跡群形成於距今約一億多年前的晚白堊世早期,無論恐龍足跡的數量,還是分布面積、石化程度,都是世所罕見的地質奇觀。
諸城恐龍化石群給人們留下了重重謎案——
化石集群之謎:諸城產出的恐龍化石數量世界第一,說明晚白堊世的諸城地區恐龍密集,是一處大規模的恐龍聚居地。那么,這么多的恐龍,包括龐大的鴨嘴龍群,得需要多少食物來供養?當時的食物鏈是怎樣的?它們密度如此之大地集結在這裡,當時的生態環境是否可以承受?
集體滅絕之謎:研究發現,恐龍骨骼形成化石的幾率是千萬分之一,然而諸城地區有這么多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化石遺存下來,並且集群化地埋葬在一起,說明它們在同一時間內大規模死亡。當時這裡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毀滅性變故?是誰殺死了這些當時地球的統治者?
化石層疊之謎:在臧家莊化石點,同一剖面上,最多竟有7層白堊紀不同時期的化石分布。是什麼原因造成不同時期、不同屬種的恐龍化石疊加在一起?難道真的像有人猜測的那樣,恐龍如同大象一般有自己固定的墓地?
千龍奔騰之謎:在黃龍溝恐龍足跡群,大部分鳥腳類恐龍的足跡都是自西向東奔去,有人笑稱是“龍拉松比賽”。它們在乾什麼?是集體遷徙,還是逃避兇猛的霸王龍的獵捕?
腳印疊加之謎:也是在黃龍溝,有些岩石上竟會有三層以上的恐龍足跡疊加,也就是說,恐龍腳印的下面還有腳印。不同時期的恐龍腳印為什麼會如此巧合地“走到一起”?黃龍溝是恐龍遷徙的必經之地,還是恐龍聚會的天然“舞池”?
謎案數不勝數,懸疑無窮無盡。諸城恐龍,有更多的課題等待著人們去研究、探索和破解。

諸城歷史文化

諸城歷史悠久,春秋時為魯之諸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諸城置縣始於西漢初年。呂后七年(前181),置東武縣。隋開皇五年(585),改為密州,治東武。開皇十八年(598),改東武縣為諸城縣。金,諸城縣屬山東東路密州治。元,諸城縣仍為密州治,轄于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為諸城縣治,隸屬青州府。清襲明制,諸城縣仍屬青州府。建國後,諸城縣先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改屬昌濰專區, 1987年7月1日,撤銷諸城縣,建立諸城市。
“至今東武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用這樣的詩句形容諸城深邃厚重的文化氛圍。的確,諸城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教尚文的文化名城,素有人傑之都、禮義之鄉、文獻之邦等美譽,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悠久的發展歷程中,主要形成了名人、名勝、超然等文化品牌。
名人文化。諸城人文淵藪,名士奮興。從遠古至明清,碩輔名臣代不乏人,文宗詩伯先後相望。上古有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春秋時期有孔子的賢徒佳婿公冶長,漢代有經學大師伏湛、伏無忌,宋代有著名畫家張擇端、金石學家趙明誠,明代有名醫王化貞,清代有政治家劉統勛、文學家丁耀亢、大書法家劉墉、《四庫全書》總裁竇光鼐等,近現代有革命志士路友於、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以及文學家王統照、曲藝家陶鈍、世紀詩人臧克家等,當代活躍在海內外科學技術界、文化藝術界的精英和黨政軍要人更是燦若群星,舉不勝舉。與歷史文化名人相伴而生的,是汗牛充棟的詩文著述、史志輯錄等寶貴文獻,凝結了諸城人民的汗水和智慧,作為 歷史文化的精髓而世代傳承。
名勝文化。諸城位於魯中低山丘陵東端,地勢南高東低,山川形勝甲青齊。南部,常山突兀而起,狀如臥虎,馬耳山雙峰並峙,奇秀無比;東南部,障日山山高障日,層巒疊嶂;盧山林木蔥蘢,綿延起伏;北部,濰河水流潺緩,縱貫全境;白龍山、漢王山,東西相望,傳說神奇。青山秀水,造就了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而青山秀水之間,留下了眾多歷史名人的行蹤游跡、詩詞文賦、軼聞趣事:常山上的雩泉亭、濰河上的韓信壩,開發區的舜帝廟、市中心的滄浪灣……幾乎每一處景點,都與歷史名人有著割不斷的密切聯繫,因而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更顯得豐富多彩,魅力無限。循先賢足跡,沐前人遺風,尋幽攬勝,憑古吊今,是諸城名勝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諸城旅遊業發展的潛力所在。境內的30多處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7處商周文化遺址,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據,也為諸城名勝文化增添了重要內容。
超然文化。北宋熙寧七年(1074)至九年(1076),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知密州太守兩年有餘。當時,諸城作為州治所在,是蘇軾日常活動的主要區域。密州淳樸的民俗風情和艱難的生活現實使蘇軾深受薰染和震動,在此,他施抱負,展才華,全身心地付出了努力,不但治績卓著,有口皆碑,而且修建了超然台、蓋公堂等千古名勝,創作了《超然台記》、《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等傳世佳篇。在密州期間的際遇,時時影響著蘇軾的思想和文風,促成了豪放詞風的誕生,超然思想的形成。這是 諸城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歷史名人

虞舜 中國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出生於諸城境內的諸馮村。在諸馮一帶,至今仍有許多關於舜的傳說在流傳,並有“舜井”、“舜廟”、“歷山”等與舜有關的古蹟和地名。當地還流傳著一首古老的歌謠,名為《樂樂歌》,歌曰:“爾樂樂,我樂樂,爾我同樂樂。”相傳正是舜帝所作。這首《樂樂歌》在諸城一帶影響甚廣,境內有許多村子名喚“我樂”。
舜帝上承唐堯,禪讓夏禹,“承安繼治”,“不墮洪業”,被後世儒家尊崇為理想君主的典範。
在諸馮村恢復建設的大舜苑,面積5600畝,包括舜廟、歷山、舜帝城等諸多名勝。自2009年起,每年秋季舉辦一屆中國(諸城)大舜文化節,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豐富的文化活動、廣泛的學術交流、莊重的祭舜大典,大舜文化節已經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問祖、祭祀舜王的重要活動,進一步叫響了“舜帝故里”文化品牌,提高了諸城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張擇端 (1085-1145),字正道,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他自幼好學,曾就讀於東京(今開封),後入皇家翰林畫院專事繪畫,尤擅城郭、舟車、屋宇、橋樑、市肆等。其作品大部失傳,生平事跡也多湮沒,作品只有《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傳世,其中《清明上河圖》堪稱我國古典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清明上河圖》約創作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20-1125),以北宋都城東京汴梁清明時節盛況為題材,以高度現實主義手法,描繪了東京汴梁的市民生活和人情物態。該畫長252厘米,寬25.2厘米。全畫以城內汴河為中心,由城郊到城內,把跨河的拱橋,兩邊的通街大道,幾十處十字路口,城門樓,街道兩邊的房屋,以及街上的車馬行人,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難得的畫卷史料。
蘇軾與超然台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蘇軾這首詞中所寫的超然台,位於諸城城區中心,近千年來,人們因蘇軾而知超然台,因超然台而知諸城。超然台被譽為詞賦勝地和超然文化發源地。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罷杭州通判任,改知密州(今諸城)軍州事,於十二月三日到達密州。蘇軾在密州兩年,正是他創作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在密州,他創作詩、詞、文等共230篇,他的豪放詞風亦形成於此時。這其中包括《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等傳世佳篇。
宋熙寧八年(1075),蘇軾重修超然台,蘇軾之弟蘇轍為其取名。蘇軾深愛超然台,他作《超然台記》讚美說:“台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蘇軾之後,歷代文人名士慕名登台憑弔,賦詩揮毫,留下了許多墨跡刻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超然文化。
劉墉(1719~1804年) 清朝書畫家、政治家,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劉墉在乾隆十六年中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書家之一。在諸城博物館收藏的《劉墉家書》,已是國寶級文物。劉墉為官清正,剛直不阿,故此在民間有眾多關於他的傳說,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便是在諸城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改編而成。
劉墉栗園曾是劉墉的祖傳園林,總面積18000餘畝,素有“天然氧吧,古樹王國”美譽。園內古樹密布,曲乾虬枝,形態各異,僅300年以上的古板栗樹就有3000餘棵。園中候鳥成群,鳴叫聲聲,千迴百轉。“劉墉書院”坐落於板栗園中,環境優雅。每到秋季板栗成熟時,慕名而來的遊客在這裡游栗園、摘栗子,充滿濃濃的鄉村情趣。從2009年開始,諸城每年在這裡舉辦國際燒烤美食節節,遊客在板栗園燒烤廣場可以親自燒制和品味世界各地和諸城本地別具一格的燒烤美食,吸引了大批遊客來此觀光旅遊。
“二王”與諸城古琴 2010年8月,諸城派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獎牌,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最高榮譽。
按師承及彈奏風格不同,古琴向有流派之分,諸城古琴被稱為“山東諸城派”。“山東諸城派”形成於19世紀中葉,諸城出現了兩位影響較大的古琴家,一位是王既甫,一位是王冷泉。兩人年齡相仿,但非師承一家。王既甫彈奏的曲子多出於《桐蔭山館琴譜》,王冷泉所彈多出於《五知齋琴譜》。王既甫、王冷泉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傳授系統。到19世紀後半期,王既甫的兒子王心源的琴藝大大超過了父親,成為出色的古琴家。當時,在齊魯琴壇上,他與王冷泉並稱為“諸城二王”。經過半個世紀的琴學活動,兩個傳授系統都有了大量傳人,諸城古琴至此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曲操,是諸城古琴的興旺發達階段。
王盡美 “貧富階級見疆場,盡美盡善唯解放。 濰水泥沙統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這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齋,諸城縣人。王盡美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早期革命活動中,他在濟南發起和組織了進步學術團體——勵新學會,組織成立了“勞動周刊社”, 秘密建立濟南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王盡美和鄧恩銘以濟南共產主義小組的名義,到上海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至1925年間,他成功地領導和組織了濟南理髮工人罷工、京奉鐵路工人大罷工、秦皇島工人大罷工、膠濟鐵路工人罷工、青島日本紗廠工人大罷工等。1925年8月,王盡美病逝於青島醫院,終年僅27歲。
為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中共諸城市委、市政府修建了王盡美烈士紀念館,館內陳列了烈士的諸多遺物和生平事跡,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緬懷題詞等。王盡美故居也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臧克家 享年99歲的諸城籍詩人臧克家被譽為“世紀詩翁”。臧克家(1905~2004),諸城市龍都街道臧家莊人,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作家,代表作有《烙印》、《難民》、《老哥哥》、《有的人》等。
臧克家故居座落在龍都街道臧家莊村,陳列以實物和圖片資料為主,反映了這位詩壇泰斗對祖國、對人民、對故鄉的真摯情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