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

華南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華南工學院的實習工廠,隨著國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學校的拓展,經歷了從實習工廠→工業培訓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的發展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南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
  • 簡稱:華工大
  • 校訓:博學慎思、明辨篤行
  • 創辦時間:1952年(壬辰年)11月19日
  • 所屬地區:廣州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理工
  • 學校屬性:省重點本科
  • 主要院系:機械工程系
  • 主要獎項:中國國家科技獎29項(2010年-2014年) 中國國家專利獎13項
  • 現任校長:陳海光
  • 知名校友:成思危、張志東、朱江洪、李東生、孫大文等
學校概況,學科團隊,教學工作,師資隊伍,機構組成,發展時期,

學校概況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機械製造工程系成立於2013年4月,是我校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的主體承擔單位,並牽頭負責機械工程本科專業。我系歷史悠久,所在學科1934年始創於原國立中山大學,1952年經院系調整形成華南工學院機械製造專業。學科早在60-80年代就在周澤華、陳統堅等教授的帶領下,在金屬切削理論、數控技術等研究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81年被評為國家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獲批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和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一直是廣東省重點建設的學科,也是華南理工大學“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2006年所在的機械工程一級學科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2007年被教育部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2012年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入選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長期以來,學科圍繞精密製造裝備、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術、精密成形及模具技術、面向裝備的控制技術等開展研究工作,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先進制造創新人才。學科部分領域在國內處於優勢地位,在國內外,尤其在華南地區裝備製造產業形成了重要影響力。

學科團隊

機械製造工程系現有專任教師27人,實驗教學人員5名。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12人),副教授9人,高級實驗師1人。教師隊伍中,有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1人、省級培養對象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已經形成了一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基本合理的高素質學科隊伍。目前,機械製造工程系牽頭負責的學術研究團隊包括:
1.表面功能結構先進制造學術團隊
2. 功能結構數位化設計及製造學術團隊
3. 塑性成形及模具計算機技術學術團隊
4. 現代加工理論及製造系統計算機套用學術團隊
5. 機電一體化與現代檢測技術學術團隊

教學工作

機械製造工程系牽頭負責擔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原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本科普通班、創新班、卓越班的培養計畫、教學計畫制定,以及大部分主幹專業課程教學。
機械工程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和廣東省名牌專業,新生高考錄取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和擇業機會也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2010年本專業首次通過了國家機械類專業認證分委員會的專業認證。除普通班外,自2009年起每年招收機械工程創新班,實行3+1+2年(本—碩)、3+1+4年(本—博)學制,培養優秀學術型人才;自2015年起每年還招收機械工程卓越班,實行3+1年(本科)或3+1+1+1年(本—碩)學制,校企聯合培養研究型工程師。

師資隊伍

專任教師(27人):
教授/研究員:
葉邦彥,曾志新,湯勇,全燕鳴,夏琴香,李偉光,王清輝,劉旺玉,謝晉,趙學智,周宏甫,余彬海,萬珍平,鄧文君,李勇,袁偉(先上崗)
副教授:
歐元賢,劉其洪,劉亞俊,周馳,黃珍媛,潘敏強,張賽軍,陸龍生
講師/助理研究員:
袁寧,李宗濤,徐志佳
實驗系列(5人):
徐靜(高級實驗師),陳立志(工程師),陳偉文(工程師),陳澤飛(工程師),鄺偉春

機構組成

系主任:王清輝
系黨支部書記: 萬珍平
系副主任:劉旺玉
副系主任:夏琴香
機械工程綜合實驗室主任:徐靜

發展時期

發展目前,工程訓練中心每年主要負責全校 54個專業、5800多名本科生“工程材料及機械製造基礎”系列課程的課堂教學、工程訓練和電子工藝實習,訓練總人時數每年約42萬。
在校辦實習工廠建立初期,是以金工實習為主要實習內容,在有關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按照教學計畫下到車間進行車、銑、刨、磨、鉗、鑄、鍛、焊等工種的實習,完成基本的金工實習內容。
在“文革”期間,大多數的理論課程受到了衝擊,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所限,學生的金工實習以學工的形式體現,學生通過在校辦工廠或校外工廠參加具體的生產勞動加上少量的理論學習,完成原有的實習內容。
隨著恢復高考制度,全國的教育事業有了飛速的發展。中心開始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改革開放的初期,在劉友和教授的帶領下,校內實習又重新擔當了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的重要實習環節的重任。這期間,開展了全校的金屬工藝學授課和金工實習,其中金工實習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納入教學計畫,並進行從課堂討論到模擬招標的教改嘗試、雙語教學、助理培訓、實習考試改革、現代教育手段的研究與套用、1986年主辦首屆“現代工業培訓國際學術會議”等,在金工界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和聲譽。隨後,開發了課堂講授型多媒體金工CAI系列課件,製作了金工CAI素材光碟,主持完成了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工程材料與機械製造基礎實習試題庫”的開發任務,參與了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工程材料與機械製造基礎系列課件”的研製,形成了我校金工CAI教學的特色,得到國內金工同行的認可。1997年“金工CAI的研究與推廣”項目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另外,學校針對當時電子科學技術的崛起,1994年針對電子類專業開設電子工藝實習課程, 並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納入教學計畫。
1999年學校將金工教研室、電子工藝實習教研室、實習工廠合併組建了工業培訓中心。與此同時,學校汽車工程學院為學生實習開設了車輛構造、發動機拆裝的培訓課程,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建立安全工程專業,開設了工業安全培訓與實習課程,這些舉措為中心後來的拓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2年3月為了依託學校機械工程學科優勢,將工業培訓中心併入機械學院,實習指導人員歸入實驗系列人員編制;2007年12月隨著學校學科大調整,由原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汽車工程學院整合而成的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成立,原工業培訓中心更名為工程訓練中心,並將上述三個學院與工程訓練相關的訓練內容和項目進行整合,豐富了中心的訓練內容,強化了中心的改革力度,對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寬、更廣的實踐平台。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心已發展成為“理念先進、體制健全、內容豐富、管理到位、特色鮮明、具有示範和輻射作用的現代工程訓練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