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上海松江的古稱)

華亭(上海松江的古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松江區的樓盤命名多數與華亭有關。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出身吳郡陸氏,在臨刑前悲嘆:“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南宋《雲間志·陸機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亭
  • 別稱:茸城、五茸、鱸鄉、鶴城、雲間等
  • 簡介松江的古稱
  • 最早記載時間: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
歷史沿革,松江別稱,

歷史沿革

溯源松江名稱,乃因上海地區唯有松江有山也有水。山為浙江天目山余脈,謂之“九峰”;水為長泖、大泖、圓泖、謂之“三泖”。有山便有谷,山水擁伴,水名“谷水”是也;山水列翠,地名,“華亭谷”是也。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華亭一名最早見於史志,當時陸遜因功被吳王孫權封為華亭侯。按秦漢時的體制,以郡統縣,縣以下設鄉亭。據考,當時的華亭是浙東會稽郡由拳縣東部的一個亭。陸遜被封侯後,華亭開始聞名。但此後近500年間,除了陸遜及其家族中名氣較大的後代陸瑁、陸抗、陸機、陸雲等人物情況外,有關該地區的記載較為少見。人們對該地區的了解較多還是停留在元代設定松江府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這一時期松江棉紡織業發達,文學藝術譽滿江南,名仕輩出為官至相,人們印象比較深刻。
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設定華亭縣,上海地區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立的縣治,也可以說上海的母體從這時期開始出現於華夏版圖上。清嘉慶《松江府志·風俗》卷中這樣描寫華亭縣的民俗風物:“地東、南負海,北通江,有魚、鹽、稻、蟹之饒。多富商大賈,俗以浮侈相高,不能力本業。然衣冠之盛亦為江浙諸縣之最,雖佃家中人,衣食才足,喜教子弟以讀書,秀民才士往往起家為達官,由是競勸於學,弦歌之聲相聞。居官不必以擊斷鷙猛為治,亦可以禮儀馴服也。”可以看出,唐宋時期的華亭縣,東南瀕海,北臨長江,特產豐饒,百姓生計無憂;境內多富商大賈,多高官顯宦;讀書成為風氣,學習上有競爭,官員以禮服人,人們講求禮儀道德。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華亭府,次年改為松江府。
截止清嘉慶十年(1805年)演變為1府(松江)、7縣(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1廳(川沙),松江府城內,南半為華亭縣,北半為婁縣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政府廢除了松江府,同年華亭與婁縣合併為華亭縣,民國3年(1914年)因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改名松江縣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松江劃歸上海市。1998年2月,松江撤縣設區,也就是說,古時所稱的華亭即如今的上海市松江區。而在上海近代開埠之前,松江一直是上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歷史悠久,文脈淵遠,松江被稱為“上海之根”。
如今上海地區另有一華亭鎮,歸屬嘉定區。

松江別稱

除了華亭這一古稱,松江的其他別稱包括茸城、五茸、鱸鄉、鶴城、雲間等等。這些別稱皆與松江文化種群和人文環境緊密關聯。
茸城、五茸,與古代松江水草肥美,適應梅花鹿生存環境有關。梅花鹿在九峰三泖繁衍生息長達四千餘年,於是就有了“十鹿九回頭”的俗語。如今,上海松江地區還有茸城論壇、茸城計程車公司等。
鱸鄉,因松江盛產鱸魚,故稱。鶴城,與“華亭鶴”有關。
雲間,是松江現今使用得最多的別稱,典出陸雲在洛陽與名士荀隱聯對之句“雲間陸士龍”。
此外,松江舊時水名還有松水、淞江、吳淞江之稱。黃浦江水系未形成前,則由吳淞江水系導流泄洪。楚時,松江為楚相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相傳,黃歇曾經治理松水、故後來的浦江姓“黃”,有名“春申江”。人說松江水脈開啟申城史河,皆源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