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前

攸縣黃豐橋鎮廣志村立新組,在“文革”之前叫“菩薩前”,因“文革”時期,大興“破四舊,立四新”,故易名為立新。

菩薩前位於山青水秀的甘棠山與梓木嶺山麓的分界處。其北面的煙竹山清泉蜿蜒蛇行般流經甘棠山的山腳,形成一條潺潺小溪,直奔湖南坳鄉排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菩薩前
  • 所屬地區:湖南省株洲市攸縣黃豐橋鎮
  • 地理位置:甘棠山與梓木嶺山麓的分界處
  • 著名景點:龍泉庵廟宇
歷史
甘棠山似龐大的臥牛形,故俗稱牛形嶺。牛頭西靠小溪邊,似飲水狀,並有砣天生石頭伸出,人們叫它牛鼻,牛鼻下端有凹著的石崖似蛙狀,故人們把此情景稱之為“牛蛙對話。”當年石崖中供奉著一尊石頭菩薩神像,要知這菩薩來歷,還得從古老而美麗的故事傳說說起。
據傳原菩薩前右邊的高山坡上住著幾戶姓管的人家,世代在這山坡梯田辛勤勞作,這個屋場就叫“管家裡”。
有一年,管家裡有一男孩,名叫管水田,在這年初夏的日子裡,他獨自一人在牛形嶺腳下的小溪里玩水摸石,捉蟹戲蝦,他摸著摸著,忽然摸到一個光澤照人,有頭有腳,五官清晰,四肢分明約七寸高的石頭菩薩,他立即飛腳跑回家,向家人報喜。全家人見了,十分好奇,然後傳給其他人觀看,有人認為是不祥之兆。故次日父親叫他悄悄地把這尊石菩薩送到牛形嶺溪邊的凹形崖中去。不久,此事傳開,傳到了當地一位私塾老先生耳里,老先生據典論經,對石菩薩發表了一番議論。認為是吉祥之兆,非晦氣。人們也一致認為老先生言之有理,此後就開始有人到岩石邊焚香禱告,祈求解厄消災。
一樁怪聞轉變了山鄉的風谷習慣,開始信奉神靈。也許神靈的護佑,村里人過著相安無事的日子。牛形嶺山花常開,溪水照樣流淌,這裡的人們照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孩子們照樣上山采野果,下溪捉魚蝦。人們總希望石菩薩能帶給人們好運。
光陰荏苒,轉眼間又過了幾個年頭。又是一個初夏的日子,也正是鳥雀歸巢的時候,有一個過路客人,從江西吉安辦完事,繞道返家萍鄉,不幸途中患病,已是寸步難行。他艱難地走到牛形嶺石崖草坪時,因乏力,只得席地而坐休息了一會,天卻黑了起來,又因沒有人家,客人只好抱著“聽天由命”的心理,打算在這個草坪過夜,口渴了就艱難地爬到溪邊喝幾口泉水,困了路旁有簇冬茅,他身不由已地向東茅窩叢倒去,但神情一驚,覺得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用手一摸,原來是幾支剛鑽出土層的東茅筍兒。筍兒被他用手一拔,放到口裡咀嚼著,覺得水汁甘甜,全身頓覺舒服。他藉助星光摸遍了東茅蔸的筍兒都吃,感覺渾身有精神,病患全無。這時晚風習習,睡意來臨,朦朦朧朧進入了夢鄉。他夢見自己回到了家裡,向親人們講述這次遠行的經過,並說了在路上發病的情況,說在梓木嶺那邊拱橋處一戶人家借宿,好心的主人照看得無微不至,端來冰涼的茶水並被招待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清香可口,就這樣病好了。他對家人說:“我不知怎樣來答謝人家才好。”這時,東方拂曉,附近放牛的孩子們趕著牛兒路過石岩草坪。一聲聲吆喝牛聲,驚醒了正在酣夢中的東茅窩裡安睡的過路客人。他眨眼惺忪翻身坐起,頓覺病體全愈,元氣恢復。環視四方,只見身後石岩中有一尊石菩薩供奉在那裡,岩邊還有香火痕跡。他恍然大悟地起身朝石菩薩下跪大拜,撮土為香禱告昨晚不幸中的大幸。現在見到菩薩了,原來我喝的水、吃的東茅筍兒都是神藥仙水,夢裡所見的好心人家也屬神靈顯化。爾後,他在回家途中逢人相告,說在梓木嶺那邊在菩薩面前睡了一宿,並治好了病。
後來,這位客人專程來這裡“菩薩前”頂禮謝恩,因為廣寒寨山那邊,萍鄉高陂地方,有一個“菩薩坳”廟裡供奉藥王孫思邈神像。過客夜宿菩薩前,病全愈,是因為藥王顯神。因此他謝恩時請人寫了一紙告謝文,內容有“菩薩前藥王孫老真人殿前”之句。故後來人們把牛形嶺一帶遂以“菩薩前”之名相稱,一直傳沿至今。
人們後來在這個石岩處建起一座藥王廟,取名“龍泉庵”,廟裡供奉著藥王孫思邈的神像,香火不斷。同時也流傳著藥王“把死人救活”、“能給老虎治病”、“智斗魔王”的美麗故事。
而今的龍泉庵廟宇已擴建,比昔日更輝煌,每逢藥王誕辰,廟會熱鬧非凡。龍泉庵一直以來有不少名人送匾,並題詩作對。清乾隆五十三年翰林陳夢元為妙應真人題匾曰“思濟堂”;清光緒丁末邑儒生劉宗堯為龍泉庵題匾:“濟非小補”;民國三年邑儒生余揚茂為龍泉庵題匾:“聲達四聰”。為此,筆者在興致之餘填寫“漢宮春”詞一首,以感懷家鄉這一聖事。其詞曰:
春去春歸,看青牛嶺上,裊裊春旛。牛蛙對語,更覺古樸奇觀。龍施惠雨,潤一方,故土田園。泉水碧,浮塵盡掃,頓覺此地悠閒。卻喜東風依舊,更薰梅沁柳,聖人情懷。祈地靈物阜,孕育人才。鐘鳴鼓響,問何人能解連環?期後世、求學勤勉,功成還來參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