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頭蝠

菊頭蝠

菊頭蝠(學名:Rhinolophus luctus),因嘴臉部特殊複雜的葉狀突起而顯著有別於其它類蝙蝠。菊頭蝠是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漢塔病毒等許多動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菊頭蝠群,居岩洞,冬季則冬眠于山洞深處。以昆蟲及其幼蟲為食。在中國,菊頭蝙主要分布於南方地區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棲息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科學研究,

形態特徵

體長75-85mm,前臂長660-730mm。馬蹄葉發達,覆蓋鼻吻部,兩側不具小附葉。鼻孔內外緣突起,並衍生成杯狀的鼻間葉,鞍狀葉基部向兩側擴展成翼狀,使鞍狀葉呈三葉形。連線突先端低而圓,始於鞍狀後面甚下方,頂葉狹長,呈舌狀。體毛細長柔軟而捲曲,毛色棕褐或菸灰褐色,毛尖隱約有灰白色,形同霜。
菊頭蝠吻鼻部有複雜的葉狀突起,形成特殊的鼻葉。鼻葉兩側及下方為馬蹄形的肉葉,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狀葉,後面又有一連線葉襯托,並與一頂葉相連。耳大,端部呈削尖狀,無耳屏。後足除第一趾外,其餘各趾均有三趾節。全身被細毛,背部淡棕褐色,腹毛灰棕色。
頭骨齶橋較長,約為上頰齒長的1/3。齒式=32。牙齒上頜門齒2枚,下頜4枚,均較小;犬齒上下各1枚,第1上前臼齒位於齒中線外側,故犬齒與第2上前臼齒齒緣基部相接觸。下頜第2下前臼齒位於齒中線外側,故第1下臼齒與第2下前臼齒齒緣基部亦相接觸。

生活習性

菊頭蝠群棲,居岩洞,常與其他種菊頭蝠和蹄蝠共處一洞,冬季則冬眠于山洞深處。懸掛時以兩肢並齊倒懸抓於石壁,前肢包裹全身,當外來聲息及光亮照射時,先將頭部伸出,頻頻左右擺動,耳部不斷顫動,鼻尖不斷嗅聞,到一定時間(約3分鐘),隨即起飛。以昆蟲及其幼蟲為食。總是單只獨掛在洞頂壁上,而且大多數離洞口不太遠的較亮處。杭州千人洞1980-1986年觀察記錄,若不受驚擾,很少遷洞。海南五指山的標本來自原始林緣的茅草坡上空,當時它們正在兩三隻結群飛翔覓食,不時在樹枝上倒吊者停歇。安徽採到的雄體陰囊較大,睪丸5×3.5mm。

棲息環境

棲息於幾乎所有的熱帶亞熱帶岩洞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其懸掛處僅距地面不足3m高。

分布範圍

亞洲西部及東南部。中國常見於江西、福建、浙江、安徽、貴州、廣西、台灣、海南、廣東。台灣的大蹄鼻蝠(Rhinolophus formosae)被認為是本種的一個亞種,僅分布在台灣。

繁殖方式

菊頭蝠11月交配,6月下旬產仔。妊娠期從6、7周到5、6月。許多種類的雌體妊娠後遷到一個特別的哺育棲息地點。蝙蝠通常每窩產1至4仔。幼仔初生時無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時間內不能視不能聽。幼仔由親體照顧5周至5個月,按不同種類決定。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學名
1
菊頭蝠台灣亞種
Rhinolophus luctus formosae
2
菊頭蝠福建亞種
Rhinolophus luctus lanosus
3
菊頭蝠海南亞種
Rhinolophus luctus spurcus

種群現狀

各地的數量均很少。種群非常小,占有面積有限,容易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致危因素 一些山洞被開發為旅遊點。農民為了收集蝙蝠糞和吃蝙蝠肉,在洞內煙燻或網捕,致使它們不是離洞而去就是被捕殺。此外,殺蟲劑的套用也影響到它們的生存。 現有保護措施,如同許多蝙蝠一樣,本種目前未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 保護措施建議,應考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並保護已知的棲息地,禁止任意在岩洞區採石料、開發岩洞作他用,對其周圍施噴殺蟲劑也應加節制。鑒於其分布的特點,在有本種分布的主要地區,地方法規應予特別考慮保護措施。
菊頭蝠

保護級別

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科學研究

2015年11月,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有一種類似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的冠狀病毒,這種病毒被科學家命名為“SHC014-CoV“,可以直接從蝙蝠傳至人類身上,暫時無藥可治,但目前是否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尚不清楚。11月9日,該論文線上發表在國際醫學權威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上,論文標題為《在蝙蝠中傳播的冠狀病毒構成的一個類SARS病毒簇可能在人類中流行》(A SARS-like cluster of circulating bat coronaviruses shows potential for human emergence)。
菊頭蝠
北卡羅萊納大學萊恩伯格綜合癌症中心成員、流行病學系教授Ralph S Baric是該篇論文的作者之一。論文指出,Baric和他的團隊是在中國菊頭蝠身上發現了這種被標記為SHC014的冠狀病毒,該病毒可以在蝙蝠和人類之間進行傳播,一旦進入人類肺部組織,還會像SARS冠狀病毒一樣在人類肺細胞內進行複製,令肺部受嚴重感染,暫時沒有藥物可以控制。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是上述論文的聯名作者之一。2013年10月30日,石正麗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成功分離到一株與SARS 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樣冠狀病毒(SARS-like CoV),為中華菊頭蝠是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的推論提供了更為直接的證據。
據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官網報導,世界知名冠狀病毒專家拉爾夫·巴里奇表示,現時科學界暫發現蝙蝠身上有5000種病毒存在,其中部分有機會成為人類病原體,人們應做好防備,他呼籲美國政府為相關病毒實驗解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