莿桐林家

莿桐林家,現況2001年清明節後,林英輝與弟弟林英勝、林英治一同到莿桐村外一處墓地,為他們的爸爸林波“撿金”。他們的心裡都有說不出的滋味,因為過去幾十年來,每年清明,他們家族都到這兒掃墓,今年是最後一次了。這片莿桐鄉最先開始的墓地,鄉公所即將在六月以後辟成公園,所有人家的墓地都將在五月底前,遷移至饒平村的第二示範公墓。當寫著“紹邑”的唐山石墓碑倒下時,林家兄弟心裡明白,莿桐早已走入新時代。提起“莿桐林家”,雖然老一輩的莿桐人都還記得“莿桐一隻虎︱︱林本”,不過,隨著葬著林本的“昭和六年”墓碑倒下,最後的傳說,似乎也沒了憑藉,一切隨風飄逝。雲林縣莿桐鄉是嘉南平原的開頭,沒有山的遮掩。夏天來臨時,到處發燙,街上的圓仔冰,是消暑妙方。五月,刺桐花開得紅艷非常,像莿桐鄉的個性。據說在清朝時莿桐只有羊腸小巷相連,巷旁長滿刺桐樹,因而取名莿桐巷。有人推測刺桐被寫成“莿桐”是清中葉以後的事,那也正是莿桐鄉開始開發的年代。提起埔仔,老一輩的莿桐人順口就說:“埔仔部”。“埔仔部大家簡稱部內,整片都住姓林仔,沒雜姓仔,”高獅說,“林家祖先很早來台灣開墾,早發揮做糖部有錢,埔仔莿桐四周圍整片土地都是林姓家族的。”產物豐富 平地起高樓根據史書記載光緒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林本十六歲,經營莿桐一帶數所舊式糖部。日治初期,莿桐還是鄉下地方,林本提供土地造縱貫公路,又將憲兵所、派出所、學校,通通移到莿桐,莿桐由此發展。現今莿桐中山路,原是林本所建兩排“亭仔腳”磚木瓦房,如今樓房林立。莿桐鄉是典型的農業鄉,民國三十三年“莿桐莊農會”由樹仔腳遷至莿桐,當時還是木造平房,半個世紀後,八層樓高的農會大樓矗立莿桐街上,站在農會大樓頂俯瞰莿桐鄉,似乎望見了莿桐五十年來快速的發展。稻米與大蒜讓莿桐草地變街道,平地起高樓。幾十年前,林英藏、林英輝、林英勝與林英治四兄弟,還是十歲左右的小孩,他們在莿桐四合院的老家裡穿同一條褲子,一同吃飯,爬到院子裡的芒果樹上采芒果。如今除了林英輝仍住在老家外,其餘三兄弟分別在台北、台中與南投有了家。不變的是,每年清明回“莿桐老家”掃墓成了一年一度的家族聚會,他們知道一方碑文,短短几行字,寫盡一個家族流離遷徙、重生繁衍長長的生命史;而兄弟就是小時候一起吃飯,長大後還是要一起吃飯!莿桐是他們永遠的家鄉!“有墓可掃”在二十一世紀,舉世動亂中,竟成了一件可喜可賀的事,2001年林家四兄弟這“莿桐最後的望族”,在墓地再一次找尋了自己由來的來處,也回顧了茫茫如煙莿桐開發的歷史。稻田無語,只是生髮。一如林家四兄弟掃墓後,各奔前程,明年再會!
家族創辦人林本1877—1931雲林縣西螺堡莿桐鄉人,原籍福建詔安。曾祖林谷於乾隆間渡台,居於諸羅,墾闢荒埔,起田園於莿桐,旦暮耕於野,如是者二世。至其父良乃廢淞耕租納,栽植甘蔗,並經營糖真,以此而獲巨利,既雄於財,遂為地方名望之家。林本生於光緒三年(1877)九月二十七日,幼入私塾受漢學教育,頗為敏慧,迨乙未(1895)割台,不復存科舉之望。而因家族名望,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被舉為保正;1902年十一月被擢用為莿桐巷區長,一年半後辭職,專心於事業之經營。嘗任地方稅委員,土地調查委員,大日本赤十字社(即紅十字會)正社員、大日本製糖會社農參事、西螺信用組合長、斗六郡莿桐莊協定會員(按1920年日人改設莿桐莊,屬台南州斗六郡)、虎尾郡水利組合評議員、嘉南大圳組合議員等公私要職。1912年(大正元年)八月獲授佩紳章。1926年自台灣拓殖會社購得東勢厝農場一千四百甲,開墾成功,財勢愈雄。1925年獲日政府頒授大禮紀念章。1931年去世,年五十五。(張子文)
資料出處: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頁217-218參考資料來源:《台灣列紳傳》頁266,台灣總督府編,大正五年(1916)四月。林保寶《莿桐最後的望族》頁47-51,台北:玉山社,199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