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東方大學

莫斯科東方大學

莫斯科東方大學全稱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是上世紀20年代初由聯共(布)創辦的一所專門培養革命幹部的政治大學。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領導的蘇聯共產黨非常重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運動,積極支持這些國家革命運動的發展。其重要的方法就是為各國培養革命幹部,以推動世界革命運動的開展。東方大學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成立的,主要任務是為蘇聯東部地區培養民族幹部和為東方各國培養革命工作幹部。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簡介,貢獻,

歷史沿革

1920年7月26日,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馬林作為荷屬印度共產黨的代表參加了會議並提出“蘇維埃俄國應該為東方革命者接受理論教育創造條件,以便使遠東成為共產國際的生氣勃勃的成員。”
1920年9月1日,共產國際在巴庫召開東方民族大會,決定在莫斯科創辦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東方大學
1921年2月,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決議組織東方訓練班。不久,俄共(布)中央又決定將訓練班改名。同年4月,在莫斯科按“斯維爾德洛夫”大學章程建立一所直屬教育人民委員部的東方勞動者大學。
1921年10月21日,莫斯科東方大學正式開學。史達林親任名譽校長,第一任校長就是蘇俄民族事務人民委員部副人民委員格里戈里·布羅伊多。
1922年冬天,陳獨秀率中共代表團赴蘇出席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陳獨秀到東方大學看望了中國班的學員,對東方大學的教學和中國學員的學習都很滿意。
從1923年3月至1924年9月,旅歐支部的成員前後分三批陸續來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其中有趙世炎王若飛陳延年陳喬年劉伯堅李富春蔡暢等。同時,從國內也選送來葉挺關向應等人到東方大學學習。進入東方大學學習的中國班學員已達100多人。
到1924年,東方大學已成為蘇聯國內最大的共產主義大學,有160多名教師和60多個民族的100多名學生。在外國部中,中國學員約占三分之一。
1925年秋,莫斯科中山大學創辦,東方大學的部分教員和中國學生轉到中山大學。
1927年,蘇聯共產黨內掀起了激烈的反對托洛茨基派的鬥爭,留蘇的中國學生與學校方面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1928年秋,東方大學中國班正式併入中山大學。
1930年中山大學停辦之後,東方大學重新開設中國班。
1937年,東方大學分成兩個獨立的單位,一個是只收蘇聯學生的東方大學,另一個是只收外國學生的民族殖民地問題研究所。
1938年,東方大學停辦。

辦學條件

根據1922年的統計數字,東大共有助教、講師165人,教授28人。像在中共建黨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維經斯基、廣東政府軍事顧問格列夫、蘇聯科學院院士瓦西里耶娃、中國問題專家米夫、著名漢學家伊凡諾夫(漢名伊鳳閣,曾任教於北京大學)都曾在東方大學任教。

簡介

設有黨的工作和政治教育、工會運動、經濟、行政法律等系。二十年代中期,學校分為蘇聯東方部和外國部兩個部。外國部設有中文、朝文、日文、土耳其文、法文、英文和俄文七個班。中國共產黨人瞿秋白曾在中文班主修社會學課程。共產國際派代表參加該校最高領導機構。1925年秋,莫斯科中山大學創辦,東方大學的部分教員和中國學生轉到中山大學。1930年中山大學停辦之後,東方大學重新開設中國班。1937年,東方大學分成兩個獨立的單位,一個是只收蘇聯學生的東方大學;另一個是只收外國學生的民族殖民地問題研究所。1938年,東方大學停辦。
莫斯科東方大學

貢獻

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東方大學”)為中國“培養”了不少革命幹部。東方大學開辦於1921年秋,是一所專門培養革命幹部的政治學校。學校為蘇聯東部地區培養民族幹部,也為東方各國培養革命人才。學校有蘇聯部和外國部。外國部設有中文、朝文、日文、土耳其文、法文、英文等七個班。共產國際派代表參與對學校的領導。瞿秋白第一次赴蘇期間,曾應聘為東方大學中國班教授,講授俄文並擔任理論課的翻譯。當時,這個班的學生有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肖勁光王一飛彭述之柯慶施等四十多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