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克里姆林

莫斯科最古老的城區,今為俄羅斯聯邦政府所在地。作為斯拉夫人的一個小城,不晚於10世紀已經興起。編年史中最早提到莫斯科是1147年。1156年,根據基輔大公尤里(長手)的命令第一次建起木柵圍牆,其地點在涅格林納河與莫斯科河交匯處一塊被稱作鮑羅維茨基(Боровицкий)的小山丘上。1237年被蒙古人焚毀。13世紀末,建起第一批石結構的教堂,奠定了現在教堂廣場的基礎。1367年根據德米特里·頓斯科伊的命令,用白色石料修建起城牆與塔樓。由此,莫斯科獲得了“白城”的稱號。15世紀以來,修建起一系列磚或石結構的宏偉建築。主要有:聖母升天大教堂(1475—1479),是莫斯科都主教的駐節地和莫斯科大公(後來為沙皇)舉行加冕典禮之處;報喜教堂(1484—1489),是莫斯科君主專用的私人教堂;大天使教堂(1505—1508),專為停放莫斯科歷代王公的靈柩;帶有500平方米大廳的多棱宮(1487—1491),主要用於慶典和接見使臣。伊凡大帝鐘樓(1505—1508)的建成,使克里姆林內的建築組成了一個完整而和諧的整體,80米高的鐘樓,高聳於各建築物之上,亦成為整個建築群的中心點。1495年由義大利建築師馬克·弗里亞津(Марк Фрязин)等人繞克里姆林又建起一座磚石結構的新城牆,長2270米,厚3.5—6.5米,高度因地形而不同,從5米到19米。在城牆上共有十八座塔樓,其中六座可以通行。至16世紀末,克里姆林宮的建築群體總的布局已基本上形成。1712年彼得一世將首都遷往彼得堡後,又相繼建造了軍械製造廠(1702—1736)、參政院(1776—1787)。1812年戰爭後,對被破壞的建築進行了修繕和重建。此後又新建了大克里姆林宮(1839—1849)、兵器館(1849—1851)。1918年3月12日,蘇維埃政府將首都由彼得格勒遷回莫斯科,克里姆林成為蘇俄政府(後為蘇聯政府)所在地。增建起最高蘇維埃辦公大廈(1932—1934)、代表大會宮(1959—1961)等一系列新建築。克里姆林宮有時也作為蘇聯政府和俄羅斯政府的代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