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維亞弟兄會

莫拉維亞弟兄會

莫拉維亞弟兄會(Moravians),即莫拉維亞教會(The Moravian Church),又稱弟兄合一會(Unity of Brethren),發端於15世紀捷克的胡斯宗教改革,形成於16世紀中葉。因該會最初主要活動於捷克中部的莫拉維亞地區而得名。流傳於德國、英國、美國、坦尚尼亞和加勒比地區,分為19個教省,超過90萬信徒,其中一半生活在非洲。此派人數雖少,但它以強調平等、友愛、互助、靈修的特色,而成為新教獨立的一派,其國際組織為“合一會議”(Unity Synod),每7年召開一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莫拉維亞弟兄會
  • 外文名:Moravians
  • Moravians:15世紀捷克的胡斯宗教改
  • 性質:教會
歷史沿革,各地情況,重視教育,教會文化,活動特點,

歷史沿革

15世紀捷克反封建的胡斯戰爭失敗後(註:1415年,約翰·胡斯釘死於刑樁),其殘存的社會下層成員於1457年建立新宗教團體波希米亞弟兄會。該會特點是強調平等,共同生活,公共消費,對統治者採取不合作主義,因此於16世紀中期被驅逐出境。弟兄會部分成員遷往捷克中部莫拉維亞地區,遂更名為莫拉維亞弟兄會。
聚會聚會
在此居百餘年後,復遭迫害,被迫遷居。其中操德語的一支於1722年遷往德意志,受到當地信奉路德宗虔敬派的伯爵尼古勞斯·路德維希·青岑多夫的庇護,被收容居於其在薩克森州的領地貝爾茨多夫莊園,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1727年青岑多夫直接參與其宗教活動,改建了弟兄會,重建組織,制定信仰與管理制度,自此該會又名“弟兄合一會” (Unitas Fratrum, "the Unity of the Brethren.")其信仰標準為《弟兄協定》,與路德宗的《奧格斯堡信綱》基本一致。該派強調聖經為信仰和行為的唯一準則;重視信徒個人與基督的靈性關係;提倡友愛互助,人人平等。其教牧人員分為三類:執事、長老和主教,主教為靈性領袖,無行政權力。此派很重視教育和傳教,尤其重視到邊遠和貧困地區傳教。自1732年開始,該會除在歐洲傳教外還向西印度群島派出傳教人員。
青岑多夫青岑多夫
青岑多夫於1741年-1743年親至北美傳教。他於1741年平安夜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以北六十英里的荒野建立教會以及伯利恆拿撒勒等三座城鎮,成為弟兄會在北美的中心。
至19世紀中期,莫拉維亞弟兄會在歐洲的傳統聚居地逐漸衰落,其成員多移居美國以及加拿大西部,其中心移至美國。
1891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埃德蒙頓的鐵路竣工。1894年春,一群來自俄羅斯的德國人因著特殊的興趣抵達埃德蒙頓定居下來。除了尋求適合耕種的土地來維持他們的家庭,他們同時還熱衷於建立莫拉維亞教會。加拿大不僅提供土地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也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傳教。他們早年從俄羅斯移居至波蘭,他們遭到宗教鎮壓,當局並未兌現承諾的兵役優惠和豁免,因此加拿大吸引了這批人前往定居。隨後來自俄羅斯的德國人獲得了他們的土地,建立了兩間教會並邀請美國莫拉維亞弟兄會總部差遣牧師來此侍奉。赫耶爾(Hoyler)侍奉加拿大的教會長達28年,他不僅牧養為移居者而建的教會,同時於1902年在卡爾加里興起莫拉維亞弟兄會。三年後,一間新的教會在埃德蒙頓南部建立。
二戰後莫拉維亞弟兄會積極發展傳教事業,尤其強調在青年中傳教。1957年弟兄會世界會議在美國賓夕法尼亞伯利恆召開,同時還召開了首次青年會議。會議著重研究了弟兄會的傳教計畫。由於該會在非洲和中美洲有較大發展。故於同年重新調整了教省,在歐洲、北美、中美洲和非洲分設17個教省。並組成國際性的“合一會議”。

各地情況

在北美地區,其北方教省,總部設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伯利恆市,在美國的13個州和加拿大的兩個省中擁有93間教會,共2.3萬名信徒。其南方教省,總部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溫斯頓塞勒姆,大多分布在東南部,擁有58間教會,近1.7萬名信徒。信徒分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伊利諾斯州印第安納州馬里蘭州密西根州明尼蘇達州新澤西州紐約州北卡羅來納州北達科他州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賓夕法尼亞華盛頓州以及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安大略省
在拉布拉多莫拉維亞布道團的建立在拉布拉多莫拉維亞布道團的建立
在西印度群島東部地區,擁有49間教會及47位牧師和教師,共19510位信徒。分布在安提瓜島巴貝多島聖克羅伊島聖約翰島聖基茨島聖托馬斯島特立尼達島多巴哥島等8個群島。 後開展至托爾托拉島(1994年)、聖馬丁島格瑞那達
在北歐地區,一些莫拉維亞弟兄會信徒沒有脫離當地的路德宗加爾文宗,他們往往被稱為“福音弟兄”(Evangelical Brotherhood)或“赫仁護特派”(Herrnhutters,意為“主護者”)。

重視教育

莫拉維亞弟兄會給世界帶來了先驅教育家揚·阿姆斯·夸美紐斯(John Amos Comenius,1592年~1670年)。夸美紐斯一生致力於宗教教育的探索,因其革命性的的教育原則,被譽為“現代教育之父”。他視教育為靈魂救贖的工具(因為靈魂必須被訓練去尋找真理並在發現真理的時候認識它)。自從莫拉維亞弟兄會發現每個靈魂都是潛在的被救贖的選民,所以任何人都必須受教育。夸美紐斯在1632年如此寫道,“不單單是有權有勢的孩子,所有的人一樣,無論男孩抑或女孩,無論高尚抑或卑鄙,無論富裕抑或貧窮,無論在哪一個城市、城鎮、村莊,都應該被送去學校。“因此莫拉維亞弟兄會把教育的重要性放在僅次於教會事工的地位上。
16歲的伯爵夫人Benigna·馮·青岑多夫與她父親尼古勞斯·路德維希·青岑多夫伯爵在新大陸莫拉維亞弟兄會定居點進行長達18個月的視察。1742年5月,女子學校由伯爵夫人建立,成為美國史上最古老的寄宿學校。它取得了值得稱讚的聲譽,喬治·華盛頓在他第二個總統任期內,親自請求校長錄取他的兩個侄子。伯利恆女子學院,因其出色的名聲,在1863年被特許擁有授予學士學位的資格,並在1913年成為莫拉維亞女子學院。男子學校分別於1742年7月及1743年在賓夕法尼亞州伯利恆市和拿撒勒市建立。這些院校則於1759年合併為拿撒勒會堂(Nazareth Hall),以一個機構的形式存活到1929年。男子神學院作為拿撒勒會堂的延伸在1807年建立。莫拉維亞男子學院在1858年搬至伯利恆並在1863年同被特許擁有授予學士學位的資格。
1954年,在兩個世紀的獨立發展壯大後,女子學院和男子學院合併成一所男女同校的大學。莫拉維亞神學院以神學研究院的不同身份與之保持著密切聯繫。作為合併結果,莫拉維亞學院成為利哈依河谷的第一所男女同校的高等教育機構。

教會文化

莫拉維亞之星The Moravian Star
19世紀,在德國的莫拉維亞寄宿學校的一次幾何練習中產生,莫拉維亞之星經由傳教士和其他教會同工傳播至世界各地。從喜馬拉雅山加勒比海,它宣告將至的希望。信徒因它聯想起上帝如何在黑暗中創造光明,在生活中點亮明燈。同時記起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他的後裔將要多如繁星。莫拉維亞之星也在指出“至尊者從伯利恆的馬槽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一5)這是降臨之星的訊息,並指向耶穌,因他說”我是明亮的晨星(啟二十二16)“它是應許、兌現和希望的星。
莫拉維亞之星莫拉維亞之星

莫拉維亞座右銘The Moravian Motto
(1)必不可少的合一(In Essentials,Unity)
(2)無關重要的自由(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3)涵蓋一切的博愛(In All Things, Love)
莫拉維亞座右銘莫拉維亞座右銘

莫拉維亞之燭The Moravian Candle
從一開始,蜂蠟質地的小巧蠟燭就散發給美國莫拉維亞弟兄會。蜂蠟,被認為是最純淨的動物或植物蠟,以此表征基督的純潔。蠟燭以燃燒來奉獻,正如無罪的基督對於罪惡的人類所做的犧牲。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重點放在了蠟燭代表基督,世界的光和燃燒的蠟燭暗示著上帝的命令:“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太五16)“。
莫拉維亞之燭莫拉維亞之燭

莫拉維亞印章The Moravian Seal
莫拉維亞印章在波形的勝利旗幟上,顯示耶穌基督是上帝羔羊(Agnus Dei)的執行者。橫幅上,清晰地顯示出一個十字架,象徵基督戰勝罪惡和死亡。圍繞著圖案寫著這樣的話,”我們的羔羊已得勝,讓我們來跟隨他(Our Lamb Has Conquered, Let Us Follow Him)。古老的圖案,象徵著勝利不是靠力量,也不是靠欺騙,而是憑藉著羔羊的犧牲和復活。這個歷史性的標誌可以追溯到16世紀,是早期莫拉維亞教徒最喜愛的符號。
莫拉維亞印章莫拉維亞印章

莫拉維亞日常文本Moravian Daily Texts
1731年,在薩克森州(今屬德國)首次出版。這本書是因著主護村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屬靈復興而帶來的。那些日子,尼古勞斯·路德維希·青岑多夫伯爵把”屬靈口號“分發給第二天聚會的教會會眾。隨後的每一天,多名教會成員拜訪主護村中任意的32間房屋帶去當天的口號。超過150萬人在世界各地使用莫拉維亞的日常文本。事實上,作為全球莫拉維亞教會合一的象徵,屬靈口號仍舊被德國選擇通過50多種語言或方言來使用。
莫拉維亞日常文本莫拉維亞日常文本

活動特點

(一)第三世界信徒迅速增加,非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教會發展很快。坦尚尼亞四個教省的信徒幾乎占該派全部信徒的一半,西印度群島的教會也有很大發展,1988年當地成立了一個新教省。
(二)信徒的構成有所變化。弟兄會吸收了不少黑人、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歐美教會亦從移民難民中吸收了大量信徒。
(三)弟兄會受其虔敬主義傳統的影響,一直對社會政治事務較淡漠,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變,英國美國南非中美洲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的教會都對本地的社會矛盾和鬥爭越來越關心。1988年的合一會議討論了南非種族主義以及有關制裁措施,對有爭議的問題,弟兄會一般尊重各教省的決定權。
(四)弟兄會對普世合一運動的熱情有增無減。1988年的合一會議強調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的活動指出了方向,鼓勵所有教省參加和支持世基聯及其活動。然而,在2005年教會委員會投票一致同意結束支持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