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拳

莫家拳

莫家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屬於廣東五大名拳之一,傳說創自莫達士。發源地是廣東伙崗村。明末清初,南方兩廣地區攏亂60多年始息。莫達士父親莫福田時當13歲,因兵亂由火崗村避難寄跡今惠州市仲愷高新區瀝林鎮伙崗村(現為仲愷區瀝林鎮伙崗村),娶何氏為妻,生莫碩士、莫達士二子。傳言莫達士曾學藝於少林寺,技成後返回火崗村,因火崗村全為莫氏族人,於是開宗創派稱為“發源地伙崗村莫家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莫家拳
  • 外文名:Mo's Boxing
  • 別名:六度陰陽掌
  • 創始人:莫達士
  • 創始年代:清初
  • 特點:廣東五大名拳之一
  • 流行地區:東莞市,莫氏三村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東莞市,橋頭鎮
  • 代表性傳承人:莫柏許,莫錦滿
概述,歷史起源,發展歷程,拳術特點,套路,拳法,腳法,棍法,傳承過程,內傳,外傳,練習方法,練習過程,拳譜,相關閱讀,歷史記載,代表人物,比賽活動,傳承問題,後繼乏人,橋頭鎮傳授,成立協會,破解保護難題,傳承現狀,

概述

莫家拳被譽為“廣東五大名拳”之一,原稱“六度陰陽掌”,它發於防身、立於健身、搏於賽場、習於日常、載於武藝、歸於武德。莫家拳具有鮮明的嶺南特色和樸實大方的南拳風格,以腿法見稱,其所謂“一腿勝三拳,手長尺七、腳長三尺,放長攻出,凌空飛踢,拳重百兩,腳重千斤力。”
莫家拳莫家拳
莫達士所傳拳術,因戰陣所需,招式狠辣,動輒取人性命。其後族人拳術也多用於軍陣之中,因此狡詐多變,為性命相搏之利器。
莫達士以武名世,在清朝初年的動盪時期,組民團以保境,舉梅州鄉進士(註:《莫氏家譜》及祠堂神主牌記為“保境義士舉梅州鄉進士”)。

歷史起源

據《廣東省志·體育志》記載:清朝乾隆年間,由福建來廣東的少林寺慧真禪師傳給惠州府海豐縣莫蔗咬,後傳給惠州火崗村的莫清驕、莫四季、莫定儒,經過他們切磋琢磨形成莫家拳。他們5人是為莫家拳的第一代傳人。我市莫家拳主要分布在橋頭鎮大洲村、石水口村、嶺廈村的莫氏三村,代代相傳,經久不衰。

發展歷程

莫家拳不斷傳承發展,現今主要流傳在東莞、惠州、廣州、佛山、順德等地,並已傳到香港、澳門、東南亞、英國、美國等地區。目前,莫家拳第五代傳承人莫柏許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如今,橋頭鎮深入推進莫家拳校園普及項目,各中國小把橋頭莫家拳列入學校大課間操活動里作為學生的課餘活動項目之一。

拳術特點

套路

徒手套路:74式莫家拳、21式人字張拳、28式白虎拳、39式橋頭拳。

拳法

莫家拳有二十多套拳。拳種黑虎拳豹拳箭拳、串花拳、拉長拳、黑虎拳、十字豹拳、箭拳、串花拳、開口拳、下山拳、鐵拳、八面拳、回龍拳五虎拳六合拳、風虎拳、等二十多種套拳。
拳法特點為斜身肩半吊馬,步法靈活,手法緊密,攻防結合,拳勢勇猛,剛勁有力, 步法靈活,軟硬兼施,長短配合,正所謂拳行如虎勢,腳踢似龍威
有歌訣曰 :“拳行如虎勢,腳踢似龍威。身靈步活力,長短勁俱齊。”

腳法

莫家拳成為廣東五大名家之一,是以腿法見稱。
腿法有:撐雞腳、虎尾腳、穿心腳、釘腳、過門連環腳。
它的基本理論是“一腳勝三拳,手長尺七,腳長三尺,放長攻擊,凌空飛踢。拳重百斤力,腳重千斤力。”

棍法

棍法有釣魚棒、龍虎棍、鳴州棍、二郎棍、盤龍棍及莫家大鈀等。

傳承過程

內傳

〔一傳〕傳於有潼湖打仔之稱的莫定儒、莫亮儒及莫大昌。
〔二傳〕石水口村莫黎勝、莫林、莫延年,元岡村陳堂公,徐屋村徐皮鐵。
〔三傳〕莫亮、伙崗村莫群亨。
〔四傳〕莫鍚計(1957年莫在廣州擂台比賽榮獲冠軍)、莫丁貴(1935至1943年期間任教於星洲)、林蔭棠(學自莫亮,其子林仲文曾任教於廣州二沙頭武術館,林仲偉則是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莫創(居香港流浮山)、莫海(1949年曾任教元朗山下村)、東山村姚立、姚逢潤、莫龍富、姚裕
〔五傳〕在香港有莫坤雄、莫炳揚、莫德裕、張永輝、黃華安;大陸有林仲文、林仲偉等人。
〔六傳〕姚大東(現任香港中國國術總會副主席及多間中國小龍、獅藝國術班總教練),另還有多人在國內教授。
(第八代)莫玉林 莫發光 莫永傳 莫訪通 等等。。。
(第九代)莫冠忠 莫遠彪 莫煥鍵 莫立成 莫應良 莫煥聰 莫勇飛 等人。。。
(第十代)莫善慶 莫立庭 莫穎邦 莫析宇 莫澤智 莫國柱 莫泳軒 莫冠鐘 莫俊傑 莫澤希 等等。。。

外傳

莫家拳早期不外傳,只傳給族人,到莫亮、莫清嬌等人將拳術外傳,才創下“南拳五大名家”的名號。另外,一些外姓人士以姻親的關係也得到傳授。以上列二傳陳堂公為例。陳本為東莞常平元崗園村人,家世業農,因與鄰村群農爭水,被圍摳至重傷,陳妻莫少嫻技擊,持鋤擊敗群農,翼之歸。陳羞為婦人庇,遂憤而學拳,終得“無影腳”秘技。陳堂公後為東莞武技第一人,從學者四百多人,徐皮鐵則其弟子。陳堂公有子名火勝,女名金姑,俱得其夫婦真傳。時有羅浮僧人聞其名,欲與火勝較量,金姑爭為先。僧笑虐,有輕視金姑意,爭鬥中襲其私處。金姑怒起,以手傷其目,僧遂目瞽而去。後鹹豐年間,西洋火器日精,火勝亡,“無影腳”秘技遂絕傳。(註:無影腳善行詭道,先以雙手攻敵迷惑敵人,然後出腳傷敵。此技後輾轉傳至洪拳武師黃飛鴻,遂名昌於天下。)
關於莫清嬌其人,本人在《莫氏家譜》中無法找到其名。考校各地傳說及年代,竊以為莫清嬌即莫達士侄孫莫振蛟,也即有些傳言中莫家拳的創派人海豐莫遮蛟。用國語或客家話念讀,莫清驕、莫振蛟、莫遮蛟其音極為相近。
其他可能誤傳的人名如:莫達樹即莫達士,莫定如即莫定儒,莫黎勝即莫林盛等等。

練習方法

練習過程

第一年練習拉單枝茅竹,用四尺長的大茅竹,在上端入第二節開一小孔,放三個小銅錢在竹筒內,下端入地90公分,用沙土或水泥固定便可完成。入錢的作用,在於拉擊打竹桿時,便發出向聲,用力大小與內響聲成正比例,這樣能提高練習者的興趣。練習打單枝竹,能增強手指力,和上下肢肌肉與骨骼的抵抗能力,使肌肉結實,骨質增厚、硬度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第二年練習拋沙包(約3~5公斤)。主要鍛鍊眼明手快、準確有力,對加強指、腕、臂力、都有良好作用。
第三年練習拋、石屐到至今有400年歷史 對(15公斤~20公斤)主要是練行馬步舉石鎖(重量10~20公斤)。拋舉石鎖的目的,在於發展全身力量為。動作有單手上舉、雙手上舉、前平舉、側平舉、拋接動作、旋轉擺動等……,靜止動作,做手倒立和劈叉動作等。
第四年腰部纏沙腰帶(重量20~30公斤)。進行負重練習,以增強腿部力量與彈跳力,對提高身體素質很有幫助。
第五年打大沙包(重量80~100公斤)。其目的使身體獲得全面訓練。如手力、腰力、腿力的提高,有良好的效果。初打大沙包時要注意用力方法,由輕到重,姿勢要正確,運動量由小到大,先上肢後下肢,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以免過度疲勞,造成筋骨勞損或受傷。
第六年打莫家木人樁,是編成拳譜進行練習的,手足並用聯合動作。

拳譜

其拳譜列舉如下:
莫家拳圖莫家拳圖
⑴放橋初起用穿心。練法:預備姿勢先橋手,接著進步引手用前蹬腿。
⑵左右過門側腳臨。練法:左、右托肘,接著用側身腿。
⑶直進正間雙夾掌。練法:插步前進雙撥掌的同時,接著用正面雙夾掌。
⑷回橋帶馬對胸心。練法:向左轉體180度右撩掌,接著左轉體90度左虎爪,緊接上步右拳。
⑸沖掌沖拳兼搭頸。練法:左撐掌,右沖拳,接著左右擺拳
⑹左右雙肘姿勢沉。練法:進步左右雙頂肘,接著轉體右跪臂。上步雙攻橋。
⑺過門兩度連環腳。練法:用左、右截肘的同時,接著用左、右鉤連腳。
⑻不若上橋竊腳光。練法:進步用後彈腿的同時,接著右推掌(手腳配合用力,協調一致)。
⑼移步轉橋分兩邊。練法:用沉橋運手向左拉手,接著右轉體向右拉手,右沖拳。⑽左右引手須向前。練法:迫步左右影手,接著下撩掌。
⑾強者摩橋能跌勢。練法:進步右臂拳,接著向右拉手,左轉體右勾拳。
⑿無疑後蹬出庭邊。練法:向左轉體90度的同時用左腳向後蹬腿,接著左虎爪右沖拳。
⒀前進也應跟一步。練法:進步挑劈掌的同時,向右橫掃拳。
⒁方知標腳不遲延。練法:躍進一步用平射腳。⒂為勝兩重雙疊掌。練法:左弓步左雙夾掌、右弓步右雙夾掌。
⒃難比擒拿捉腳先。練法:進步上引手的同時,接著右手向下抽腿。
⒄前進沖肩真勢重。練法:右手上挑劈的同時,接著進步同右肩向前撞擊。
⒅穩如磐石也無全。練法:靠身時用前肘撞擊,接著右扣、左劈、沖右拳(連環動作)。
⒆退步不如鐵掃堂。練法:提左膝,接著落步的同時,用右腿向前掃。
⒇重重起腳勢沖天。練法:接前掃堂腿轉體180度蹲撐用左腳向後蹬出(虎尾腳),繼之向左翻身向上躍起用右蹬腿。初學打樁時,先練單動作,後練聯合動作,先練手法、後練腿法,應先慢後快。

相關閱讀

歷史記載

據《廣東省志.體育志》記載:清朝乾隆年間,由福建來廣東的少林寺慧真禪師傳給惠州府海豐縣莫蔗咬(字達士),後傳給惠州伙崗村的莫清驕(字大昌,即莫振蛟)、莫四季、莫定儒。經過他們切磋琢磨形成莫家拳。他們5人是為莫家拳的第一代傳人。至今,莫家拳在伙崗-橋頭一帶代代相傳,盛極一時,還湧現出著名的武術拳師和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現今,莫家拳主要流傳在惠州、東莞、廣州、佛山、順德等地,並已流傳於香港、澳門、東南亞(星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英國、美國等地。
清朝末,石水口村“莫家拳”傳人莫黎勝在香港用“沖天腳”打敗俄國擺擂者,為國爭光。習武成才的石水口子弟莫包連,曾在清末擔任水兵(海軍)艦長。清光緒二年(1876年),石水口從小習武練功的武秀才莫雄謀被清朝皇帝欽點為丙子科武進士藍翎進士)。解放初期,被譽為廣東武術五大教頭之一的大洲村人莫敬湖(莫照容、莫俠儔)就曾在廣州、茶山鎮南社村開館授徒。上世紀80年代,橋頭鎮文德中學開辦 “莫家拳”班,由石水口村莫寧樂老拳師任教,省體委還曾派人來莫氏三村(大洲、石水口、嶺廈)專門為老拳師錄像。解放前,橋頭莫姓四、五十歲的男子皆習過莫家拳棍,大洲村莫柏許、石水口村莫黎勝、莫寧樂、莫德裕便是其中出色的代表。
伙崗莫氏十五世祖莫達士生三子,長喬錫,次定儒,三亮儒。定儒精通武術,因火崗村在惠陽潼湖岸邊,故號稱“潼湖打仔”,恩賜登仕郎、候選州司馬;亮儒賦性剛勁,兼收武備,名聞四鄉。定儒又生三子,即瓊璋、鳳璋、蘭璋。瓊璋為鄉舉人,正當生平,性直淳厚。鳳璋、蘭璋賦性剛正義重,授修職郎、外省州左堂等職。定儒孫莫鸞翲,精於歧黃,遠赴西藏,精修密宗佛法,著《藏薌述錄》傳世。亮儒三子堯璋,賜登仕郎,四子瑞璋,術卜易命理,兼收武備。莫達士之兄莫碩士,號華岳,賜登仕郎,子通儒亦賜登仕郎,孫莫振蛟,曾孫莫禮楊賜修職郎,這些人都精通“莫家拳”。

代表人物

莫德裕,男,1943年出生,石水口村人,8歲拜師學藝,現任香港武術聯會傳統武術顧問。
莫柏許,男,1942年出生,大洲村人,12歲拜師學藝,先後師從李丁桂、莫俠儔(莫敬湖、莫照容),自拜師學藝以來,孜孜不倦,學而不厭,同時潛心研究莫家拳技藝,終有所成。他精通莫家拳拳術,尤其擅長棍法,其親手撰抄的《莫家拳棍譜》已保存近50年,成為當今人們研究莫家拳的重要資料。他一生酷愛武學,曾先後在深圳寶安茶山南社、企石莫屋、石排等地教習武功,現應橋頭鎮大洲村委會之邀,在村中擔任武術教練,負責教授本村子弟莫家拳。他深諳莫家拳心得,多年來拳不離手,一生廣授眾徒,為莫家拳的傳承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985年曾應省體委之邀到省電視台做節目專訪,2007年,東莞日報、東莞電視台東莞電台都相繼對莫柏許進行採訪報導。

比賽活動

莫柏許教學莫柏許教學
2008年春節、2009年春節廣東省、市攝影家協會都相繼組織多名攝影愛好者到大洲社區進行莫家拳表演攝影創作比賽,特別2009年春節,由省、市攝影家協會、南華師範大學攝影系、香港藝術攝影家協會等組織各界攝影愛好者200多名到橋頭鎮大洲社區進行舉辦全國攝影大展“橋頭莫家拳”主題創作比賽。

傳承問題

在影視劇的助推下,洪拳創始人洪熙官早已家喻戶曉。洪、劉、蔡、李、莫,是廣東五大名拳,莫家拳正是與洪拳齊名的一大拳術。在莫家拳的發展壯大曆程中,惠州仲愷高新區瀝林鎮伙崗村是一個關鍵地區。莫家拳創始人祖籍在伙崗村,伙崗村又是莫家拳的盛行地,歷史上“家家習拳術,輩輩出高手”,湧現了一批著名拳師和武進士,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目前伙崗莫家拳逐漸式微,拳師全都年過花甲。
東江時報訊“ 日前,在2014年國家‘文化遺產日’期間,莫家拳傳人及代表一行9人受上海體育學院中國武術博物館邀請,飛赴上海參加“交流武術技藝保護文化遺產——— 2014年中國武術博物館傳統武術展演活動”。據了解,瀝林伙崗村正宗莫家拳目前以申報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後繼乏人

莫家拳本是代代相傳,但是許叔的兒子和孫子已經不會打拳了,他還一度十分擔心那本《棍譜》該傳給誰。“大洲村石水口村橋頭鎮內莫家拳最盛行的兩個村子,現在功夫好的拳師已經很少了,剩下的也都是超過60歲的人。1986年,跟我一起被省、市體委錄下武術表演錄像的莫羅坤師傅也不在人世了。”許叔感嘆說。橋頭鎮文廣中心的李小汶說,據初步摸底,橋頭全鎮能稱得上拳師的莫家拳師傅只剩下二三十人了。其實,不單單橋頭如此,就連香港也面臨同樣的窘境。莫德裕說:“上世紀70年代,我在香港莫家拳國術總會擔任教練,平時都有二三十人來學習。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來學了,國術總會也名存實亡了。”
橋頭鎮橋頭鎮
隨著時代的變遷,武術的防身功能淡化,年輕一代學武興趣大減,眾多武術門類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莫家拳也一樣。現在每到春節期間,大洲村表演麒麟舞舞麒麟用的是莫家拳功夫,麒麟舞之後也有專場的莫家拳表演,敲鑼打鼓、爆竹聲聲,甚是熱鬧。但是問題的嚴重性也正在於此,橋頭莫家拳目前儘管招式還在,但是實戰能力大減,逐漸嬗變為表演性質的“花拳繡腿”了。事實上,橋頭鎮有關部門也注意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在申報莫家拳為省級非遺的《申報書》上如此陳述,莫家拳經過幾十年演化,逐漸成為和麒麟舞融合在一起的表演活動項目,離真正意義上的武術已經越來越遠,並歸納了原因:第一,“文革”的衝擊,使得莫家拳完全停練,莫家拳傳人產生斷層;第二,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得到了發展,但卻使原生態的莫家拳,不但失去了生存的環境,還缺乏足夠的保護措施。

橋頭鎮傳授

舉辦訓練班、出資贊助、籌建協會、籌辦武館……近年來,橋頭鎮村兩級展開了拯救廣東名拳的系列行動。橋頭莫家拳成功申報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未來的路還很長,怎么樣把莫家拳的真功夫保存下來,而不是僅供表演的花拳繡腿?此問題牽動著各界人士的神經,發源地瀝林伙崗村人代代傳承 正是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夏日的晨曦灑落一地,橋頭鎮大洲村文化活動中心內,幾個老拳師帶著30多箇中小學生在打莫家拳。白T恤、黑褲子、紅腰帶,或打黑虎拳、或踢旋風腿、或劈關公刀、或舞長龍棍,胸前的“莫家拳”三字抖動,這群老人孩子打得虎虎生威,有板有眼,引來眾人圍觀。67周歲的莫柏許,大洲人,被橋頭人稱為許叔,他是莫家拳第五代正宗傳人,練得一身好功夫,先後在深圳寶安、茶山南社、企石莫屋、石排等地教習武功,1986年還被省、市體委錄下武術套路錄像作為教學材料,現在擔任橋頭莫家拳武術隊總教練,給學生、青年傳授莫家拳。

成立協會

大江東去,淘去的不僅僅是泥沙,作為廣東五大名拳之一的莫家拳也在逐漸落幕,該怎么辦?橋頭鎮村兩級、莞港兩地同胞共同努力,拉開了一場拯救民間文化瑰寶的大行動。早在1986年,當國人還不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何物的時候,橋頭區政府已經撥款2萬元,在橋頭文德中學開辦了一個業餘武術班,傳授莫家拳。在橋頭政府的支持下,橋頭鎮大洲村對莫家拳進行了大力的民間保護工作。橋頭莫家拳武術隊隊長莫培桂說,2000年開始,大洲村恢復了中斷幾十年的培訓基地,組織老師傅給年輕一輩傳授拳術,並拿出真金白銀支持莫家拳表演和完善基地配套,從最初的3萬元/年增加到2008 年的18萬元/年。
莫家拳
2007年起,橋頭鎮政府開始把莫家拳向省有關部門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9月,在橋頭第一國小成立培訓基地給學生傳授莫家拳。調查摸底、整理材料、構建保護方案、展開保護行動,經過系列的努力,橋頭莫家拳終於躋身省非遺名錄,為後續大力保護取得了通行證。橋頭的行動吸引了香港同胞的目光。祖籍橋頭石水口村的莫德裕最近頻繁往返於莞港兩地,給橋頭子弟傳授更為純熟的莫家拳。他說:“香港沒人學了,現在橋頭有人學,我不想讓莫家拳失傳,所以就回來交流交流。”李小汶說:“我們準備在橋頭鎮所有中國小的體育課上普及莫家拳,只要感興趣,人品還可以,都可以報名學習。同時,我們正在籌建莫家拳協會和武館。協會9月份可以成立,武館爭取今年內開館,這次武館培訓的是格鬥型的莫家拳了。”
莫家拳

破解保護難題

對於橋頭的保護行動,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華教授說,與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同,武術遺產沒有整體保護遺產生態的需要,可以通過學校、武館這些機構來推廣。先大量培養普通學員,從中發現好苗子,進而來重點培養,路子是走對了。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許智慧型說,關鍵是要保護好傳承人,目前國家、省級非遺傳承人都有補貼,市一級的傳承人,市財政也將給予補貼。另外,橋頭鎮可在舉辦運動會的時候加入莫家拳表演和比賽,引起年輕人的興趣。時代變了,莫家拳的用處不大了,所以年輕人就不學了。那么現在大舉保護行動下,怎么樣來保證學員的積極性,進而提供足量的後備傳人呢?廣州市武術協會高級教練、廣州市武術協會莫家拳會會長張國琛說:“關鍵是要解決學員的出路問題。有了好出路,大家才有學拳的動力。比如,我們林蔭堂國藝院正在籌劃幾部關於莫家拳一代宗師林蔭堂的影視作品,武功高強的莫家拳學員可以參演其中的角色,這就解決了出路問題。相對而言,橋頭政府可以動員的資源更多,比如,可以成立一個獎勵基金,給取得重要武術比賽成績的運動員重金獎勵的話,那么他們練習的動力就大了,也可以組織各類的比賽、表演。另外,還有兩個重要問題是,一要使用規範教材,不要千人教千式;二要注意武德,打架鬥毆絕對要嚴禁。”

傳承現狀

1、深入推進莫家拳校園普及項目,將傳統武德教育和武術技巧教育有機融合莫家拳,納入中國小校常規課堂教育。重點把橋頭第一國小申報為廣東省體育特色項目學校。
2、以莫家拳武術館為莫家拳傳承基地,開展交流、表演、比賽等活動,提高莫家拳的社會影響力。
3、組織莫家拳武術隊參加東莞市武術文化節暨武術公開賽。
4、深入挖掘、整理莫家拳創始人、傳承人的勵志故事和傳記,撰寫圖書、宣傳資料,拍攝微電影等,多渠道正面宣傳莫家拳。
5、出版書籍《莫家拳》。
6、將石水口體育公園打造成為傳統武術文化生態保護區,申報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7、結合本地文化特色,創造性發展莫家拳動漫事業,設計動漫人物,開發影視作品及其衍生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