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莒(jǔ)地,商為姑幕國,春秋時期為莒國,漢代為城陽國,國君為己姓,建國於前1046年,建國君主是茲輿期。

齊桓公為公子時,曾到莒國避難,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 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則齊國之社稷幸於不殆矣!”當此時也,桓公可與言極言矣。可與言極言,故可與為霸)。

公元前431年莒國為楚國所滅,但是莒國的全境後來為齊國占領。《漢書·地理志》記載說莒傳“三十世為楚所滅”。前284年燕將樂毅聯合五國攻田齊,占領齊國大部,田單輔佐齊襄王憑藉莒、即墨二城復國。

故城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莒
  • 拼音:jǔ
  • 部首:艹
  • 簡體筆畫:9
  • 四角號碼:44606
  • 五行:木
基本資料,古籍解釋,詳細解釋,地名釋義,莒文化,莒國,莒縣由來,莒縣簡介,勿忘在莒,發音,成語釋義,成語出處,成語典故,莒山,

基本資料

[ 莒]
拼音:jǔ
繁體:莒
部首:艹
部首筆劃:03
五行:木
簡體筆劃:09
繁體筆劃:09
拼音輸入:ju
五筆輸入:akkf
筆順:橫豎豎豎折橫豎折橫
鄭碼:EJJ,U:8392,GBK:DCEC
部首:艹,筆順編號:122251251
四角號碼:44606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39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居許切《集韻》苟許切,𠀤音舉。草名。《說文》齊謂芌為莒。
國名。《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注》莒國,今城陽莒縣。
莒父,魯下邑。《論語》子夏為莒父宰。
姓。《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莒氏。

詳細解釋

(1)芋頭 [taro]一種芋屬植物
莒 今山東省 莒縣莒 今山東省 莒縣
(2)周代諸侯國名 [Ju state]。己姓,舊都介根,在今山東省膠州市西南,後遷莒,今山東省莒縣,後為楚滅。如:莒刀(古代齊國的錢幣。莒邑所造,形如刀,故名)
(3)古邑名 [Ju city]。一為春秋時齊邑,在莒縣;一為春秋時周邑(其地未詳)
jǔ ㄐㄩˇ
(1)古代對“芋”的別稱。
(2)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莒縣一帶。

地名釋義

拼音:Jǔ Xiàn
莒縣位於山東東南部,屬新亞歐大陸橋頭堡日照市,面積1952.4平方公里,人口108萬. 莒縣是塊古老的土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生代第四紀中期,莒地就是植物茂盛.哺乳動物蕃生.古人類繁衍的地方。到新石器時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志為中心的古代文化亞區。莒商為古幕國,春秋時期為莒國,漢代為城陽國,莒故城為莒地區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 名城。

莒文化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莒文化。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製大口尊上的“圖象文字”證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區先民就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莒地故城堡 遺址達十幾處之多,古遺址.古墓群已發現1291處;莒州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縣博物館 館藏文物達12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餘件。莒文化經過歷代莒人的發展和沉澱 成為獨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認為是和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的山東三大文化。
莒國莒國

莒國

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東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發現也證實莒地在新石器時代就建立了大規模的部落王國。夏為莒部落,商屬姑幕國,周為莒子國。歷史文獻有多種記載。據《春秋》隱公二年《正義》載,“譜云: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初都計,後徙莒。”少昊為傳說中居住在山東一帶的古老部落首領,其後代一支在山東沿海一帶建立莒部落方國,周武王十三年封茲輿期為莒國國君。郭沫若則認為莒是伯益後裔。所著《中國史稿》中說:“伯益是早期融入華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傳說中伯益的後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個氏族。
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國疆域相當遼闊,擁有介根夷維牟婁、諸、琅琊、鄆、密、向、余丘、紀障 等31個城邑。大體相當於今東臨黃海,北到山東省膠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陰,南到蒼山、郯城、臨沭和江蘇省贛榆的範圍。在春秋初從計遷莒後,國勢強盛,不斷與齊、魯、晉會盟,對周圍小國征戰。公元前686年夏,齊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保護下奔莒避亂,次年魯伐齊,小白回齊,是為齊桓公。此即著名歷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來。
到春秋中後期,因屢遭征伐,莒國疆域日小。戰國時期,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另說齊先滅莒,後又為楚所取)。後屬齊地。前350年,齊國修建長城,經莒境東莞北部山嶺至琅琊入海。(今齊長城遺址仍高出地面近兩米。)前284年,燕將樂毅伐齊,攻克齊都臨淄齊湣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城以拒樂毅。樂毅連克70餘城,唯莒與即墨不下。後燕軍為田單火牛陣所破,襄王守莒而終於復國。

莒縣由來

秦滅六國後始行郡縣制,莒國改稱莒縣,屬琅琊郡,治在莒城。西漢時期,前201年(高祖六年)12月,置城陽郡。前179年(文帝二年)置城陽國,都莒。東漢末年稱莒縣,治在莒城,屬徐州部琅琊國。三國為魏地,屬青州部城陽郡。晉先後屬城陽郡、東莞郡,郡治莒縣。南北朝時先後屬青州東莞郡、莒州義塘郡。隋屬琅琊郡。唐、五代初屬河南道莒州,後屬河南道密州。宋屬密州。金元屬莒州,州治莒縣。明省縣入州,屬青州府。清稱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隸州,後為散州,先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後屬山東布政司沂州府
1913年改州為縣,先後屬岱南道、濟寧道、琅琊道,1928年裁道後直屬省。1940~1945年,變動頻繁,先後分設莒南、莒北、莒中、莒沂邊、莒臨邊、莒諸邊、沂東等縣。1945年7月莒中縣改稱莒縣,駐莒城,隸屬山東省濱海專區。1950年屬沂水專區。1953年屬臨沂專區。1992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莒縣臨沂地區劃歸日照市管轄。雖時代更替、版圖數變,然數千年來,莒名始終未易。莒國故城一直是州、縣治所。

莒縣簡介

莒縣總面積1952平方千米。總人口110萬人(2003年)。縣人民政府駐城陽鎮,郵編:276500。行政區劃代碼:371122。區號:0633。
莒縣地處暖濕帶,四季分明,寒暑適中,物產豐饒。盛產小麥、水稻、玉米、豆類、薯類,以及花生、 桑蠶、 茶葉.、西瓜等,蘋果、銀杏、板栗、桃、 柿、杏等乾鮮果亦十分豐富,是全國糧食、 油料. 果品、蔬菜、生豬、肉食兔等重要生產基地。莒縣礦產資源豐富,現已初步探明的礦產達38種,鐵、 銅等金屬和石灰石、大理石、頁岩粘土等非金屬資源尤為豐富。莒縣有沭河等大小河流26條,有青峰嶺等大中小型水庫226座,水資源充足。
莒縣南靠兗石鐵路,北近膠濟鐵路,東臨日照港。206國道和016國道交匯莒城,交通十分便利。改革開放以來,莒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財政收入持續增長,連續10年保持財政收支平衡。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全縣村村通公路,縣道路全部實現了硬化;電信全部實現了交換程控化和傳輸數位化,國際網際網路業已經開通;電力 供水設施日臻完善配套,供電網路科學合理,可靠性強,現有35KV變電站15座,年供電量達3.866億千瓦時,足以保證全縣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縣城供水系統已成網路,已建成現代化水廠五座,日供水可達10萬噸,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有充分保障。衛生機構齊全,醫療設施先進,縣屬兩處醫院均達到二級甲等醫院標準。城區整潔優美,三季有花,四季長青,城市綠化率達32.1%,被評為省級衛生城。廣播電視蓬勃發展,已併入全省有線電視傳輸網路,鄉鎮普遍建起了電視差轉台。第三產業發達,已形成較現代化的服務網路,有大型商場,娛樂中心10餘處,有設施完備的涉外賓館酒樓15處,可為中外朋友提供優質服務。

勿忘在莒

發音

wù wàng zài jǔ

成語釋義

釋義 比喻不忘本。

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於莒也。”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尤其酒桌上,喝得正在興頭時。可這次,鮑叔牙竟揭了一圈,頭一個就是手握己身政治前途的“頂頭上司”——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姜小白:今天赫赫有名了,當年也曾和喪家犬一樣躲在莒國寄人籬下;緊接著,“提醒”公布令上印在自己前邊的管仲:別忘了綁在囚車裡等死時的滋味;最後是排名不分先後的寧戚:趕車餵牛的,記著自己的出身。
此即成語“勿忘在莒”的出處。

成語典故

勿忘在莒”這個成語,對大陸人來說比較生僻,但對生活在台灣的人們來說可謂耳熟能詳。因為蔣介石自1949年敗退台灣以後,基本以“毋忘在莒”為座右銘,並常以此提醒台灣軍民。“勿忘在莒”成為台灣的一個流行口號。莒(jǔ),是一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戰國時歸附齊國,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勿忘在莒”,大體有兩個出處:一出自《呂氏春秋·直諫》:“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在於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1952年1月,蔣介石給金門守軍題詞1952年1月,蔣介石給金門守軍題詞
這段歷史說的是春秋時代,齊襄公昏庸,齊國內亂,公子齊小白為逃避殺身之禍,於公元前686年夏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莒國的姥姥家避難,第二年,齊襄公去世,小白歷經艱險回齊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為齊桓公。“在莒”還有另一出處,據《史記》等史料記載,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攻占齊國都城臨淄等七十餘城,惟莒與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齊湣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以拒樂毅;田單堅守即墨,後來燕軍被田單的火牛陣所破,奪回了七十餘城,襄王守莒而最終復國。在這裡“勿忘在莒”,就是告誡“不要忘記復國”。“勿忘在莒”,在這裡是比喻“不要忘本”。蔣介石所引用“勿忘在莒”,一定是“田單復國”這一歷史典故。
1952年1月,蔣介石到金門島視察,特意給金門守軍題詞:“勿忘在莒”,當時,中華民國國軍駐防金門的司令官胡璉將軍對此心領神會。當年就在金門督造了一座“莒光樓”,樓內有“勿忘在莒”匾額和“莒光”二字,大概是“勿忘在莒”與“光復大陸”的縮寫吧。“莒光樓”已成為觀光景點。
據說,1964年12月2日,蔣介石視察金門時又發起了“勿忘在莒”學習運動。蔣介石的用意非常明確,就是想借著這個歷史典故,鼓勵台澎金馬的國軍勵精圖治,臥薪嘗膽,向莒人學習,有朝一日“反攻大陸”,統一中國。
蔣介石親筆題寫的“勿忘在莒”四個大字,被鐫刻在金門最高點的太武山的石壁上。還讓中華民國國防部制發了“勿忘在莒”徽章。總之,蔣介石到台灣後,終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他是把台灣當作“莒”,效法田單、齊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復國”之志。台灣的“勿忘在莒”之聲直到蔣經國去世後方才消停下來。兩蔣時代的台灣歌曲中也貫穿著“勿忘在莒”精神。如《反攻復國歌》:“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大陸是我們的鄉親。我們的國土,我們的鄉親。不能讓俄寇欺侮,不能讓血肉屈辱。我們要反攻回去,我們要反攻回去,把大陸收復,把大陸收復!”
今天,站在歷史的高度去看蔣介石的“勿忘在莒”,無疑會發現蔣介石終其一生堅持的“一個中國”立場,終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大業!在“一個中國”的理念上,國共兩黨是認同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台獨”分子發起的看似可笑的“去蔣化”活動,其目的也就是挖掉蔣介石所堅持“一個中國”的“勿忘在莒”精神。

莒山

莒山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與高平市交界處,西接雙王莊,東到高平市劉莊,南接西張村,北達高平市焦河,面積約1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03米。為荒山禿嶺。山頂曾有藺相如廟。山花椰菜集團莒山煤礦有限公司坐落於山腳下。山麓有金玉嶺,相傳藺相如完璧歸趙,差舍人持璧自秦歸趙時曾經此地,故名金(經)玉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