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昶墓

莊昶墓

莊昶墓,位於定山寺後山東側,土堆墓冢高3米,直徑6米。墓前原有明嘉靖時南京國子監祭酒湛若水撰寫的“定山先生墓碑”,現僅殘存半片。今有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吏部尚書楊巍撰寫,南京戶部貴州清吏司郎中沔陽傅作霖刻石的莊定山詩碑,詩曰:“此老平生鐵作腸,詩篇每帶梅花香。若知出處惟漁父,自信粗豪過楚狂。江海高風雲滾滾,乾坤正氣尚堂堂。至今人到墳頭上,松柏常時有雪霜。”詩碑至今仍完好無損地立於墓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莊昶墓
  • 地理位置:定山寺後山東側
  • 土堆墓冢高:3米
  • 直徑:6米
莊昶(公元1437-1499年),字孔暘,號木齋,晚號活水翁,學者稱定山先生,浦口區東門鎮(古江浦縣孝義鄉)人。莊昶“自幼豪邁不群,博嗜古學,文採過人”,於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鄉試中舉人,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中進士,改庶吉士,後授翰林院檢討。當時主考官劉定之、柯潛閱卷時讚嘆曰:“江浦何如山川而生斯人耶?”
莊昶熱愛人民,不滿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對民間疾苦充滿同情。他在《端午食賜粽有感》一詩中寫道:“蓬萊宮中懸艾虎,舟滿龍池競簫鼓。千官曉綴紫宸班,拜向彤墀賀重午。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繩萬縷雲霞光。天思敕賜下丹陛,瓊筵侑以黃金觴。東南米價高如玉,江淮餓莩千家哭。官河戍卒十萬艘,總向天廚挽飛粟。君門大嚼心豈定,誰能持此回凋殘。小臣自愧悠悠者,無術救時真素餐。”這首詩通過端午節時,皇宮中觥籌交錯、鼓樂昇平和江淮一帶米貴如玉、饑民遍野的強烈對比,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然而無術回天的複雜心情。
明成化三年十一月(公元1467年),明憲宗朱見深不顧國庫空缺,擬於元宵節大張燈火,令朝延文官獻詩進賦,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莊昶與翰林院編修章懋、黃仲昭一道上《培養聖德疏》,“……今煙火之舉,恐非堯舜之道,煙火之詩,恐非仁義之言……”,觸犯皇帝,庭杖二十,貶謫為桂陽州判官。章、黃二人也同時被貶。此前,他們的好友羅倫也因言事被黜,轟動京城,時稱“翰林四諫”。由於群臣力諫皇上,為莊昶求情,乃將莊昶改調南京行人司左司副。
明成化七年,莊昶父母相繼亡故,按封建禮儀“丁憂”,回到原籍浦口。喪除,他不願再為官,隱居定山二十七年,以詩書自娛,教授生徒。
隱居期間,他生活清貧,潔身自好,有時以野菜充飢,卻經常省下錢糧接濟貧民。明成化十八年,浦口鬧饑荒,莊昶不但自己賑濟家鄉百姓,還勸有糧者在寺廟中施粥,以救饑民。他從不接受官僚的贈與。莊昶房屋破漏,江蘇巡撫王恕欲贈白銀十五鎰,他拒絕說:“私室可官辦乎?”當時,過往但尚未上任的官吏拜訪莊昶,他在別館接待,已經上任的,他概不接待,因此自號“木齋”。
莊昶隱居定山,建有定山草堂,在草堂左右以石堆壘假山,植以青竹數千竿。莊昶自己寫道:“予在定山種竹,天峰閣左右各千餘竿,有若屏然。每大雪,竹更蒼翠,予坐其間,意甚適也……。”草堂旁有天峰閣、半雲亭、霽月溪等,還建有春風亭、溪雲亭、活水亭、鳶飛魚躍亭、回海亭、天地一我亭、東顧亭七亭。因在“珍珠”、“卓錫”二泉合流處建“雙泉橋”、“活水亭”,莊昶又自號“活水翁”。
莊昶對定山珍珠泉景區的建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人傑地靈,美麗的景觀吸引著無數名士騷客光臨。明代奉父命從師莊昶的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徵明多次到定山草堂拜訪莊昶,曾寫下《謁莊先生留宿定山草堂》詩。詩曰:“十畝青松四面山,草堂宛轉亂流間。若非清福安能到,百訪高賢暫得閒。竹圃氓雲秋濯濯,水舂供枕夜潺潺。就中何事獨堪羨,國事人非不可關。”莊昶為官清廉,為人正直,不與封建統治者同流合污,是封建社會一位開明的士大夫,也是一位詩人,可稱是一位優秀的歷史人物,深為當時及後世敬仰。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後的明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被熹宗帝追謚為“文節”。留有《定山文集》收入《四庫全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